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创业认识的演进

为了解读成功创业的关键所在,人们对创业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做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按时间顺序,可以把对创业的认识分为三类:个体观、过程观和认知观。

1.2.1 创业的个体观

早期的创业研究集中于创业者个体,起初从“特质论”出发,试图识别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区分开的一组稳定个体特征。综合来看,在特质论文献中发现的最主要的创业者特质包括:高成就需要、内部控制点、高冒险倾向和高模糊容忍度。然而,此后在有关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中就没有什么共识了,也没有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育的进一步科学证据了。

关键概念

成就需要、内部控制点、高冒险倾向和模糊容忍度

成就需要 是指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高成就需要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努力是为了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有一种使事情比以前做得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

内部控制点 是指个体在周围环境作用的过程中,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一些内在原因(如能力、努力程度等),而不是归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如环境因素、运气等)。即个体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高冒险倾向 的个体比低冒险倾向的个体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在做出选择时使用的信息量也更少。

模糊容忍度 是指个体对模糊情景或清晰界线划分缺乏的接受程度。

组织行为学中的“大五人格模型”认为,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特质描述的所有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该模型看看研究学者发现的这些人格特质与人们能否成为创业者之间的关系。

(1)外倾性。外倾性重点描述的是人在交际中的健谈度与活跃度,人与人之间在外倾性方面的差异有2/3来自基因遗传。外倾性的人会比内倾性的人更有创业冲动,调查也证实了大部分的创业者具有外倾性人格。有一项研究以出生于1958年3月的同一周的英国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在11岁时进行的外倾性人格测验结果与日后成为创业者的概率成正比。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发现,女性创业者的外倾性非常明显。

(2)情绪稳定性。创业者需要稳定的情绪,需要对艰苦的工作、孤独、压力、不安全感以及个人财务困难等方面拥有较高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是在创建企业时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创业者不应过度忧虑,在面对挫折时要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创业会带给创业者情绪上的跌宕起伏,管理情绪状态会变得很难但很重要。研究显示,与创业者相比,情绪不稳定性更常见于普通经理人之中。

(3)随和性。随和性较强的人一般不会成为创业者,因为他们不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争斗,进行艰难的讨价还价。研究显示,下岗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比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意志更加坚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程度也更深。调查数据也显示,与普通的领导相比,创业者更加严肃,亲和度要更低一些。

(4)责任心。具有责任心的人多半会拥有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善始善终、尽职尽责、值得依靠的特性。创业者要有非常高的责任心,他们做事需要有条不紊、深思熟虑,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调查表示,创业者和普通领导在“大五人格特质”方面的差异,在责任心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5)经验开放性。高经验开放性的人通常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充满了好奇心并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创建一家企业需要拥有创造力,以便想出新办法来解决各种顾客问题,获取资源来制定新的经营策略。而拥有经验开放性的人,很容易从巨大的资源库里获得新信息,并不断更新自己,应对企业运营中的各项问题。

有关创业者特质的早期研究成果呈现在了大多数的创业教材中,通常开篇便讨论“谁”是创业者的以及“他”拥有何种个性特征。但是,通过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特质差异,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此外,这类研究必然存在以下问题:①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具备上述特质,许多人不是创业者,但也具备其中的大部分特质;②对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多大程度的特质特征没有做出解释;③已有研究成果对哪些是创业者特质的看法并不一致,或者创业者特质同实际创业情况的关系也不一致。

☉情境案例

你喜欢乔布斯的特质吗

《史蒂夫·乔布斯传》中的几个细节:①女友告诉他,她怀孕了,他的第一反应竟是逼迫她离开他家——无情;②苹果公司上市分股权时,他拒绝给几位从第一天就跟着他的员工股份——冷漠;③早期开发游戏时,他拿了5000美元,却告诉共同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只有700美元——蒙钱。如果隐去乔布斯的名字,你觉得有这些特质的人会创业成功吗?

很多年前学者们就主张,勾勒典型创业者特质的任何尝试注定没什么用,然而这类研究仍旧在继续。斯科特·谢恩(Scott Shane)明确指出了创业基因的角色和存在,将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育的讨论推到了新的极端。

调查研究

基因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创业能力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教授、创业研究学者斯科特·谢恩,以同卵和异卵双胞胎间的比较分析了基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这两类双胞胎基本上都同时由相同的父母养育。同卵双胞胎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密码,与众多兄弟姐妹一样,异卵双胞胎只携带50%这样的遗传密码。通过比较两类双胞胎的情形,人们不难找出遗传和环境、天生和后天形成的关系。谢恩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有意识到新商业机会的能力,有45%来自遗传。想体验新奇经历的强烈欲望,有50%~60%来自遗传。谢恩在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后得出结论: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迎接新挑战的影响比例分别为45%和61%。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对外部环境的兴趣上,遗传影响最多只有66%。

资料来源:谢恩.你无法逃脱的基因密码[M].彭新松,凌志强,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除了研究基因和遗传,人们还利用神经科学仪器和方法研究创业者的决策机制,尝试寻找决定创业者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识别那些更加稳定的因素,比如生理因素就比心理因素稳定得多。此外,还有不少人从比较的思路研究创业者的独特性,将创业者和打工人、管理者、职业经理人、领导者进行多方位比较,对了解创业者群体有帮助。我们承认创业者自身的独特性和对创业活动的直接影响,但不能抛开环境因素单独分析创业者的特质,毕竟创业活动的成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创业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

1.2.2 创业的过程观

作为对个人特质方法的回应,一些学者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其中,多种力量在新企业生成过程中交互作用,而创业者只是该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此,我们应该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非他是谁。随着研究人员针对创业研究从特质向行为转移的呼吁,创业过程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请先看下面的例子。

· 一位妇女喜欢为家庭聚会制作开胃食品,朋友们经常称赞她,告诉她这些食品有多么的美味。后来她建立了一家公司,制作和销售开胃食品。

· 一位从事生物化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做出了能推动该领域前沿发展的重要发现。但是,他对识别该发现的实际用途没有兴趣,而且从未尝试那样做。

· 在被从管理职位上“裁员”以后,一位中年人偶然发现了用特殊方法处理旧轮胎作为花园边饰(将不同种类植物分开的隔离物)的创意。

· 一位退休军官想出一个创意:从政府那里购买淘汰的水陆两栖交通工具,并使用它们去建立一家专门从事偏远荒野旅游的公司。

· 一个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开发出比目前市面上任何软件都要好得多的新软件,并寻求资金创建一家公司来开发和销售该软件。

上述例子中,从事生物化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只是科学家而不是创业者,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位科学家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创业者。偶然发现了用特殊方法处理旧轮胎作为花园边饰创意的中年人可能会成为创业者也可能不会,这要看他是否进一步采取行动以及可能采取什么行动,也许他会尝试开展这项业务,也许他会把创意告诉朋友而自己不进一步开发。退休军官和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已经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不仅看到了机会并有创意,而且开始着手创建公司和筹集资金。第一位妇女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最远,她从朋友的赞赏中看到机会,成立了公司,销售她的开胃食品,也许她还在为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

研究创业,需要剖析创业过程中所包含的活动和行为,这也是大多数创业管理教材都从过程的角度展开的主要原因。创业过程包含的活动和行为较多,从阶段性活动来看,可分为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两大阶段,并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6个方面。

1.产生创业动机

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活动首先取决于个人是否决定成为创业者。当然,不少人是因为看到了创业机会,由于潜在收益的诱惑,激发了创业动机,进而成为一名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成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随着产权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因为体制差别形成的特殊利益会逐渐减少,结果会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激发人们的创业动机。

2.识别创业机会

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也是创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识别创业机会包含发现机会和评价机会价值两大方面的活动,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第一,机会来自哪里?或者说创业者应该从何处识别创业机会?第二,为什么某些人能够发现创业机会而其他人却不能?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了创业者识别机会?第三,机会是通过什么形式和途径被识别到的?是经过系统搜索和周密的调查研究还是被偶然发现的?第四,是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有助于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并创造价值?围绕这些问题,可以看到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阶段经常要采取的活动。为了识别到机会,创业者可能需要多交朋友并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样做有助于创业者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创业者可能还需要细心观察,从以往的工作和周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看到机会。对于自认为看到的机会,创业者需要对机会进行评估,判断机会的价值。

3.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是创业者开发机会的重要手段。强调整合资源,是因为创业者可以直接控制的可利用资源少,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过白手起家的经历。对创业者来说,整合资源往往更意味着整合外部的资源、别人掌握控制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创业者不能仅靠自己所识别的机会整合资源,他们需要围绕创业机会设计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向潜在的资源提供者陈述清晰的、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有时还需要制订出详细的创业计划。要知道,潜在的资源提供者也不希望自己拥有的资源被闲置,他们也急于寻找到资源升值的途径。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资源提供者并不能像创业者那样深刻识别到创业机会的价值。

4.创建新企业或诞生新事业

新企业的创建和新事业的诞生是衡量创业者创业行为的直接标志,有人甚至直接将是否创建了新企业作为个人是不是创业者的衡量标准。创建新企业有不少事情要做,包括企业注册、经营地址的选择、营销策略制定、内部管理体系设计等。有时甚至要在创建一家全新企业还是收购一家现有企业等市场进入的不同途径之间进行选择。在创业初期,迫于生存的压力,也由于对未来发展无法准确地预期,创业者往往容易忽视这部分工作,结果给日后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5.实现机会价值

创业者整合资源、创建新企业的目的是实现机会价值,并通过实现机会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表面来看,与已经存在多年经营历史的企业相比,创业者创建的新企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要做好生产销售工作,或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巨大的。对已存在的企业来说,其销售工作的核心任务也许是注重品牌价值,维护好老顾客,提升顾客的忠诚度。而对新创建的企业来说,也要考虑品牌价值等问题,但首要的任务则是如何争取到第一批顾客,如何从已存在的企业那里把顾客抢夺过来,这意味着新企业要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可能意味着要为获得同样的收益付出更高的代价和成本。

确保新企业生存下来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但创业者不能仅仅考虑生存,同时还需要考虑成长,不成长就无法生存得更长远,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尤其如此。企业成长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这方面,企业成长理论(包括成长决定因素理论和成长阶段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创业者需要了解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预见到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可能面临的管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和解决,使机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同时不断地开发新的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做活、做长。

6.收获回报

追求回报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求回报是做人的美德,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样的美德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对回报的追求有助于强化创业者对事业的执着。对创业者来说,创业是获取回报的手段和途径,是一种载体,而不是目的本身。回报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回报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调查发现,多数创业者的创业动机首先是自己当老板,然后才是追求利润和财富,对这些人来说,当老板的感受本身就是回报。对以追求财富为主要动机的创业者来说,把自己创建的新企业在短期内发展成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并成功上市,可能是理想的获取回报的途径。

现实中,创业者随着创业活动的持续,会对自己创建的企业甚至经营的产品融入越来越多的情感,甚至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淡化甚至忘却了对回报的追求,结果可能是不仅没有收获回报,反而约束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调查发现,有的企业初期发展得很好,而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需要更多的资金发展,虽然有不少投资者表示愿意投资,但创业者却因为担心自己创办的企业被别人控制而失去了不少发展机会。这样的例子很普遍。

虽然创业的过程观被大多数人认可并成为创业管理教材的主流范式,但研究发现,创业者之间的行为是极为不同的,并且教材中的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实际行为几乎没有重合之处。结果,创业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管理——领导、控制、计划和评估的过程,差别在于前者适用于新企业。

1.2.3 创业的认知观

目前,从认知视角研究创业已经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是指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 创业认知研究者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的,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认为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

大部分创业认知研究探讨个体做出创业行动决策的原因,并将这种决策与根深蒂固的知识结构和信念关联起来,即认知结构,同时认为创业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认知结构代表和装载了知识。研究者由于出发点不同,对认知结构形成了多种类似的表示方法和定义,比如脚本、图示、知识结构、解释系统等,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以及导致创业者行为差异的关键。而认知过程则被认为是知识接受和应用的方式,认知偏见和直观推断成为认知过程中的两个研究重点。创业过程本身充满大量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创业者出于时间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策。如果没有认知偏见和直观推断,很多创业行为将不会发生,但这种简化会产生难以避免的偏差。

关键概念

认知偏差和直观推断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主体认识和处理各种信息并由此诱发的行为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表现。认知偏差在创业决策与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着“创业者思考、归因和获得决策的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创业者处理信息时出现的认知偏差主要包括: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小数法则(Law of small numbers)等。

直观推断(heuristics)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决策方式,从信息的重新组合分析中获得新的见解,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利用机会。

人的认知结构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结构具有时间阶段性,而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随时间发展的概念。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都与特定的创业阶段有关,每个创业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连续过程:扫描、解析、创业意向或行动。其中,扫描和解析过程反映了个体所表现出的信息加工方式,即认知风格。认知风格的变化和培养过程,其背后反映的是个体认知的发展,与认知的内容和结构变化有关。创业者认知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发展的轨迹离不开学习过程,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学习风格体现了个体识别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并把新知识运用于创新和创业过程的能力。

总之,从认知视角探讨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针对机会开展行动。

上述三种创业观的差异比较如表1-3所示。

表1-3 创业的个体观、过程观和认知观的差异 MzStnKlDoBKTbraD97QGmGJMXhYlEPaEtYRSzfUJ9z3H+NSSZ6SSju9yvftK/f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