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离意志力陷阱

市面上任何一本宣称可以帮助你改变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书都应基于严格准确的科学研究。例如,增加你的可支配收入、帮助你进行职业选择、保持身体健康,抑或是减少吸烟、控制食物摄入或是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不仅如此,其研究结果理应达到数学上小数点后3位那般精确。更为关键的是,书中所给出的建议都应该基于人类样本的试验研究结果,而不是拿老鼠或者猴子糊弄过关。

在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本书的“个人成功之道”探索之旅即将开启,秉承专注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将深入了解人类习惯对于个人成功的意义与影响。此次试验将在“改变一切”实验室开展,该实验室位于犹他州的瓦萨奇山脉脚下。我们将以此为根据地,在这里查阅文献,搜寻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我们还将对“成功的改变者”进行采访,还原他们曾经经历的巨大挑战。这些“成功的改变者”在之前顺利克服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并在3年内保持着他们的佳绩。这些“成功的改变者”以及关于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实用的建议和具有科学性的试验结果,这让我们明白,改变是可行的,但好的改变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决定于实验室中开展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位名叫凯勒的4岁小男孩,我们打算对他抵制诱惑的能力进行测试。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紧张的面部表情推断出在本次试验中他一定会以失败告终。为了开展本次试验,我们在凯勒面前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是一块几乎让全天下的小孩都欲罢不能的美味棉花糖。

50多年前,心理学界元老级人物沃尔特·米歇尔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结果表明,那些能一直坐在棉花糖面前并且克制自己在整整15分钟以内不吃掉它的小孩会比那些抢先拿起这份美味并马上享用的小孩在未来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更加有所建树(试验人员事先都会说明他们需要等待15分钟才会拥有第二块棉花糖)。

在后来的20年间,米歇尔持续追踪调查了这批小孩。他发现,当年那些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小孩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成绩更高,并且他们的社交网络也更强大,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提拔,总体生活幸福指数更高。米歇尔最终得出结论:延迟满足能力对个人的成功有很大影响。

意志力陷阱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直到今天很多人从这个试验中得到的都是错误结论,落入了所谓的“意志力陷阱”。他们假定那部分在延迟满足能力方面更强的孩子生来就有更强的意志力。因为在当时来看,这项研究中成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们体现出更多的是性格力量。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快乐,更加成功。归根结底,他们在性格上天生就更强。

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在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时做出的简单假设。当我们旧瘾复发,疯狂购物,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向同事大发脾气,拖延工作任务或者暴饮暴食时,我们都将这些失败归结于缺乏意志力。显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想要追求意志力的欲望,因为还没有把自己逼到某个极限。而讽刺的是,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我们又会吹嘘自己的勇气、坚毅和承诺。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当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有某种想法时,最终的功劳或过错都会算在一种东西的头上——意志力。

这种过度简化的思想简直大错特错。错误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并不完整,而更离谱的是当我们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是进行自我提升时,这种想法会让我们束手无策。当我们坚信自己能否进行正确选择取决于自身的意志力而非其他因素时,尽管我们往往对于自己天生是否有意志力也不甚清楚,但我们最终会停止尝试。意志力陷阱把我们困在一种令人沮丧的循环中,这一循环始于对改变的英勇承诺,而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被侵蚀的动机,以及不可避免的因旧习惯复发而停止改变的想法。然后,在新一轮坏习惯建立起来的痛苦变得无法忍受时,我们又会振作起来开始另一次英勇但注定失败的尝试。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攀登高峰,而其实只是在平地上前行。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丝毫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意志力陷阱。

幸运的是,米歇尔将这个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最初的试验基础之上,他和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谓的意志力是一种后天可以学习的技能吗?这两位学者猜测,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欲望的这部分孩子比起另一部分屈服于美食诱惑的孩子并不只是动机性更强,而是他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在控制欲望之路上,这些孩子事先就习得了一些小小的技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两位心理学家证明他们的猜测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控制冲动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尽管毅力等相关的意志力方面的性格特征都与基因有关,但技能依然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对于延迟满足能力的这一解释给我们所有人都带来了希望,这也是我们在“改变一切”实验室坚持观察与研究凯勒和他同龄的27个小朋友的最大原因。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能否通过教授当代的孩子们一些控制欲望的实用技能,来帮助他们提高延迟满足能力,而不是坐视不管,做着能够获得超人般意志力的白日梦。

为了验证我们的理论,我们再现了当年米歇尔的试验。让一群孩子坐在一份棉花糖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15分钟内不吃掉棉花糖,就会再得到一块额外的棉花糖奖励。这部分孩子组成了本次试验的对照组,不出所料,这次孩子们的表现和当年的试验简直如出一辙。1/3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艰难地挣扎了15分钟,而其余2/3的孩子不到15分钟就对自己面前的棉花糖缴械投降。

接下来的试验组,情况就要更复杂一些了。试验组由凯勒和另外13个4岁左右的孩子组成,我们设置了同样的试验条件(即一块棉花糖和一块完成试验就能获得的甜食奖励)。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会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在他们想有意延迟自己满足能力时会有所帮助。不同于简单地告诉他们要沉住气来慢慢等待,我们教他们用空间距离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就是这些孩子在试验中呈现的一些十分有趣的画面。试验进行到6分钟时,凯勒开始拧紧眉头,似乎在想着:要是用舌头舔一舔面前的这块棉花糖,那该是多么的美味啊!这表明他似乎快要屈从于美食诱惑。但在这时,我们教授的技能开始发挥作用,凯勒决定转过身子背对着诱惑,嘴里开始念念有词。他在念一则爸爸妈妈睡前经常给他读的枕边故事。显然他在尝试一切可以使用的办法来远离桌上的诱惑,让自己分心不再去想它,而非仅仅求助于单薄的意志力。

几分钟后,凯勒终于战胜了诱惑,成功完成了试验。他喜出望外,手里抓着自己努力换来的两块棉花糖,自豪地走出了实验室。“我成功啦!”凯勒一边开心地大叫着,一边把两块棉花糖都塞进了嘴巴。事实上,在教授了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技能后,超过50%的孩子都成功做到了抵制第一块棉花糖的诱惑,成功完成了试验,获得了额外的第二块棉花糖奖励。这一试验表明,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勇气、胆量或是意志力,而过分迷信意志力才是改变的唯一关键因素。

盲目的我们

我们从凯勒和他的朋友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要想抵制诱惑,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动机是完全不够的;而在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一些必要的技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可悲的是,人们了解的人类行为模式以及改变自己行为模式的方法都是不完整的。依赖于我们自己脑中简单但实际上缺乏强有力的论据的人类行为模型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它们既可能促进也有可能阻碍我们的行为。比方说个人能力,它也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影响因素一直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或许此刻你正处于意志力陷阱而无法自拔。假设目前你正处于煎熬的戒烟期、戒酒期或是戒毒期,立即彻底停止这些习惯是不是实现改变的最快途径呢?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控制自己购买最新上市的电子设备,克制自己不对爱的人发脾气,坚持早起学习一门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技能,等等。难道真的坚持到底,你就会成功吗?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你过分迷信意志力在个人改变中所起的作用,个人的意志力肯定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于当你完全依赖于强硬的戒断策略时,你会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对于你行为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举个例子,假设你走进拉斯维加斯或是中国澳门的一家赌场,这里的老板很想将你口袋里用于住宿宾馆的钱吞入囊中。但他并不直接行动,而是采取一系列你认为十分卑劣的方式来影响你。比如,你要投宿的那家宾馆的前台恰好在该赌场内部最里面的地方,需要穿过整个赌场才能到达前台登记入住。在这一段路程中,你必须绕过一张张摆放得像迷宫一般诱人的赌桌以及外表酷炫的老虎机,还有大把的筹码在桌上摆着。社会学家曾对此有过研究,比起输掉现金,人们更乐意用筹码在赌场中挥霍,这下你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去赌场,老板都坚持你必须使用筹码才能参与吧?谁想错过这令人激动的胜利欢呼声,还有大堆筹码不断的敲击声?“呯!梆!哐当!”大伙都冲你嚷道:“来啊兄弟!说不定下一个赢家就是你呢!”

明眼人其实一眼就能看穿这些影响策略,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赌博中很多的影响策略都设计得十分隐蔽,其目的都在于吞掉你口袋里的钱。赌场的设计者通常会控制场内背景乐以及播放的频率、房间的形状、老虎机指针的长度、地毯的颜色和花纹。通常他们会故意将不搭调的地毯花纹和颜色搭配在一起,造成视觉上的不适,这就会使得顾客们抬头不看地板而径直走向老虎机。类似的策略简直数不胜数。

而在日常的人类活动中,比如饮食、酒瘾、与同事相处以及购物等方面,尽管有关的图书浩如烟海,但它们的关注点都在于教你怎样成为工作狂。结果往往是,这些图书创造的版税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而你却在迷信成为“工作狂”的过程中只“收获”了满身堆积的肥肉、受损的肝脏、失败的婚姻,最后甚至还可能破产。

举个例子,你知道最能引人注意的声音是什么吗?答案是婴儿的笑声。婴儿一发出笑声,几乎所有人都会回头来看。声音学家对此有过研究,并且将其充分运用到了广告营销中。曾经北缘大峡谷酒店 的一位风琴手偶然间在餐厅播放欢快的歌曲时发现,餐厅就餐的顾客明显增多,因为人们普遍都吃得更快,顾客流入与流出餐厅的速度比他们预想的快了很多。你认为顾客之所以选择狼吞虎咽地吃下一顿本来要慢慢享受的午餐是因为当时播放的音乐使他们感到急迫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存疑。

这就是为何每当我们面对自我改变这个问题时,跳入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都是我们本身可能缺乏足够的意志与动力。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我们本身真的很差劲,而是我们太盲目。在改变老毛病这个问题上,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

同样,正是由于我们无法看清到底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我们改变,我们就理所应当地把所有罪责都归于一个可见的因素之上,那就是我们自己,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明显。再者,如果我们本身的种种恶习确实是由于缺乏个人动机,这意味着我们掌握了主动权。我们完全可以主导这些改变,至少在一段时间以内可以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动力十足的人,并朝着好的方向自我改变。

寡不敌众

幸运的是,在对抗那些纵容我们暴饮暴食、小题大做、盲目花钱、虚度光阴、吸烟纵酒、睡懒觉以及沉迷于游戏等种种邪恶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并非仅仅寄希望于不堪一击的所谓意志力。我们还懂得多方求援,比如去捣鼓一下自家坏掉的训练单车,或者试试戒烟贴片,抑或用海报给自己加油打气,也有人跑去上健身课,等等。但坏消息就是,因为每次我们仅仅使用一种方式来对抗那些邪恶的欲望,所以最后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这些阻止我们改变的力量往往都十分顽固,因为它们总是各方联合、一齐上阵。因此在解决自身问题时,我们失败并非仅仅由于盲目,更是因为我们寡不敌众。

不妨通过以下这个情景来理解我们尝试自我改变的典型方式是怎样的。假设你的城市越野车在野外因为没汽油而抛锚,距离最近的加油站有半个街区远,中间是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包。你决定把这个大块头推到最近的加油站去,但这可不比家里那辆老式旧锡板的大众甲虫车。后者你可以轻松推动,但前者可堪比足球妈妈们的谢尔曼坦克,因此你向路边五六个十分壮硕的大汉挥手示意求助。每个人都使出了全力,嘴里嘟囔着,拼尽了力气往前推着这庞然大物。但每次只有一人上前推。结果你的爱车依旧纹丝不动,顺着车的保险杠 看去,你的爱车正得意扬扬地朝你示威。

目前这个情境已经够令人绝望了,对吧?但后面的情况更糟。我们再想象一下,除了这些帮助你的人都在单打独斗以外,还有6个壮汉在捣乱,他们一起往后拽你的车,使之后退从而阻止你上山。这样一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自我改变的历程如此艰辛。问题不仅仅在于我们只使用了一种行为影响策略,还在于很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的因素正在这一过程中起反作用。

以上例子清楚地解释了在自我改变中我们为何总是失败。总的来说,大概有6个因素在影响我们某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而我们通常只采用某一种策略来对抗这些坏习惯的强大组合。当我们的策略失败时,我们先是感到震惊,继而去惩罚当初提出这些策略的人——我们自己。这真是一个令人绝望又沮丧的陷阱。

只要你能看见,你就可以做出改变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让愿景与数字都如我们所愿呢?凯勒以及那些同样成功战胜了棉花糖诱惑的小朋友给了我们启发:一切皆有可能。在学习了几项简单的技能之后,试验中又有50%的被试者成功抵制住了棉花糖诱惑。如果被试者本身就有意抵制诱惑,那么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技能,他们成功战胜诱惑的概率就会显著提高。同样的策略也会对成年人起作用吗?在与我们内心的恶魔抗争时,如果将那些阻碍我们改变的影响因素与我们内心渴望改变的因素一一匹配,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回到了“改变一切”实验室,在这里我们将和海勒姆合作。海勒姆是一位青年科学家,致力于探讨儿童是否会像成年人一样容易被现实蒙蔽,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他的研究团队对某地5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闪电式研究,以检验6大行为影响因素是否会影响这部分小学生的行为。并且他们还验证了这部分孩子对于自身所受到的外界影响是否有洞察力。

为了验证影响的多种来源,该试验设置了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下,孩子们会受到成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同样的诱惑。例如,尽管内心有为未来攒钱的美好愿景,却忍不住挥霍无度,甚至濒临破产。在某个周六的早晨,本次试验正式开始。实时转播试验情况的电视机屏幕前坐着的是这群5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大家都很紧张,心里明白这些研究人员的目的在于影响他们的小孩在花钱或存钱问题上的行为表现,具体是哪一种还要取决于运气,对于孩子们接下来可能的表现家长们都十分忐忑。自己的孩子究竟会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还是一个善于理财的小管家?好奇的父母们此刻都恨不得立马知道试验结果。

在所有小孩都进入实验室之后,海勒姆为大家解释了后续的活动规则。每一个小孩都会被分配到一个体验时长为10分钟的“职业”,这一“职业”包括4个简单的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他们就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如果按规则行事,他们就可以轻松获得40美元。海勒姆同时也提醒他们沿途会有很多诱惑他们花钱的机会。为了帮助他们抵制住这些诱惑,海勒姆让他们思考一下自己回家以后会怎么花这些钱。

在孩子们谈论着自己即将赚到的钱时,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各自对于自己的战利品都有着十分宏伟的计划。关于抵制消费诱惑这一点,他们也显得动力十足。

随后所有人都开始了自己暂时的职业生涯。他们惊讶于赚钱之易。他们的第1个任务是将糖果按自己最不喜欢到最喜欢的顺序排列,这实在太容易了。第2个任务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玩具,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

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海勒姆就会给每个被试者10美元,并且邀请他们去一次“改变一切”商店,店内有一张柜台,上面摆满了廉价的糖果和玩具。但人们最先能注意到的是这些商品的价格比起普通商店高出了5~10倍。例如,一包九柱游戏 用的小柱就标价为8美元,但离谱的不仅仅是价格,最终这群孩子的行为也十分离谱。

情况是这样的,被试者对于自己手里的钱原本都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他们面临的唯一诱惑是那些高价的糖果和玩具。我们想知道的是这群孩子的选择会受6种影响力来源的影响吗?如果会,那这些孩子会意识到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研究中第一批被试的15个孩子离开实验室时口袋里人均还剩下不到13美元(每个人手里本来总共有40美元),好几个孩子离开时身无分文,手里只剩下几个高价买下的商品。

有一位疯狂的购物者将自己所有的钱都花在了购买喷丝彩带 上,事后他的妈妈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个男孩悲伤地看着自己怀里的一堆罐子,遗憾地说道:“我怎么这么蠢!本来可以得到整整40美元,但现在就只剩这些没用的喷丝彩带了。”

但并非所有人都在挥霍。第二批被试的15个孩子平均剩下了34美元。这一组被试者完成了与第一组同样的任务,也被带到了同样的商店,糖果和玩具还是同样的价格,但是他们却得到了34美元。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他们天生就被赋予了更强的意志力吗?他们意识到了那些阻碍他们的力量并采取措施去阻止它们了吗?

咱们就不卖关子了,直接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我们首先来探索一下这些“消费者”(第一组)的想法。我们逐一询问了他们令人不解的购买行为。每一位都十分清楚自己高价购买的东西的实际零售价,他们也明白自己在让钱打水漂。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如此大手大脚地花钱。反之,他们在不停责备自己的过程中掉进了意志力陷阱,其中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困惑,他说道:“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当时一定是真的很想要那个东西。”

不仅仅是这些“消费者”不明白是什么击中了他们,“节约者”(第二组)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促使他们节约。在“消费者”背负了大部分责任时,后者则获得了莫大的美誉。他们猜测自己之所以更加自律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更强,更有动力且目标明确。

但两组都错了。

6种影响力来源

到底是什么因素对消费行为有如此重大的影响?研究团队在“改变一切”实验室里控制了6种影响力来源,进而影响被试者的行为。第一组(“消费者”)的试验中6种来源是用于促进消费的,而第二组(“节约者”)的6种影响力来源是用于促进节约的。

那么,这6种影响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其中的2个因素——个人动机与个人能力。回忆一下,我们帮助凯勒与其他被试者通过分析策略和隔断策略来强化他们自身的动机,进而抵御棉花糖的诱惑。我们也可以从最终的结果中看出:一份更健康的改变计划必定会有所回报。

接下来两种影响人的影响力来源十分容易觉察。你的习惯会受到周围人潜移默化甚至更为直接的影响。举个例子,可能你不想戒烟,但是你的伴侣却想,那对你来说十分重要。或者你的同事总是递给你香烟,在休息时间邀请你和他们一起吸烟。这些强大的社会力量为我们影响力来源模型又加入了两个影响力来源:社会动机与社会能力。

接下来是两个比较微妙的影响力来源。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你周围的物理环境依旧会影响并直接促成你的改变——无论好坏。举个例子,一个装满软饮料的冰箱若是放在你的训练单车旁,会让你没有动力坚持自己的饮食计划。电视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对你节约开支并不能有所帮助。房间里的电视机屏幕也会极大地影响你完成晚课学习的动力。但一段新颖的视频录像——需要你跳来跳去并且踩单车——能帮助你完成锻炼计划。没错,这些“小事”对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有影响。

通过将这些影响(我们将其称为结构化的动机与能力)与个人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模型,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做某些事。这6种影响力来源就像6个庞然大物,要么助推你,要么阻碍你。

重返实验室

为了弄明白这6种影响力来源是怎样起作用的,让我们回到这些参加了“节约”试验的小孩身上。研究人员通过以下方式控制了6种影响力来源。

来源一:个人动机

首先我们利用被试者本身已有的欲望与追求。在排列了糖果的顺序之后,“消费”组被邀请品尝他们最喜欢的口味,糖果自然十分美味。相反,另一组“节约”的被试者则被询问他们最想用这40美元买什么。“改变策略”:在关键时刻通过联想自己目标的方式来打消自己的冲动,你就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

来源二:个人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放在个人能力上,方式是教“节约者”怎样在一张纸上记录自己的开销和结余。“节约者”都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然而,“消费者”却没有被告知这个技巧。因此,他们的资产净值在抢购热潮中渐渐归零。“改变策略”:改变顽固的习惯往往需要学习新的技巧。

来源三:社会动机

我们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就像试验所揭示的那样,另外三个花钱如流水的人(我们研究组的成员)加入了这群“消费者”,并且前者还邀请后者加入他们的“消费大军”。这群“节约者”中也加入了三个研究组的成员——其中两个花钱大手大脚,另一个则声称她正在努力存钱,并且鼓励这群试验对象也加入其中。“改变策略”:坏习惯往往是社会的蛀虫,一旦身边的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且鼓励我们的坏行为,我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成了他们的猎物。把“帮凶”变成“朋友”,你成功的概率将有2/3。

来源四:社会能力

接下来我们会用研究人员来促成好习惯或坏习惯。“节约者”的“朋友”会提醒他们,这个商店的东西价格都高得离谱,如果再等上10分钟,他们就可以在别的地方买到更便宜的,而“消费者”没有接收到这样的讯息。“改变策略”: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总是需要帮助、信息以及来自外界的坚实的支持。找一个教练,你成功改变的可能性会变大。

来源五:结构化的动机

最后我们再来考虑事物的影响。“节约者”拿到的是又冷又硬的零钞,在花钱的时候,他们必须清点数量才能花出去,因此在付钱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损失。与之相反,“消费者”被告知自己的钱都存在一个账户里,他们的余额是通过虚拟货币的扣除而减少的,因此在花钱的时候他们一点也不会感到心痛,没有耕耘,却能获得丰收,直到坐上回家的车他们才会后悔。“改变策略”:把你即将养成的习惯带来的短期回报与惩罚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你就更有可能始终保持在正轨上。

来源六:结构化的能力

“消费者”会走进一个贴满诱人的糖果图片的房间,“节约者”走进的房间里则没有这样的图片。“改变策略”:所处环境中一点微小的改变会极大地影响你的选择,例如只要增加一些视觉上的提示,你的行为就会立马做出改变。

“眼尖”的孩子

正如试验揭示的那样,6种影响力来源能够且确实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当购买行为受到鼓励和帮助时,第一组的成员约花销了其所得的68%(别忘了,这种疯狂的消费行为发生在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会存下大部分钱之后不到10分钟)。当这6种影响力来源作用于“节约者”时,却变成了鼓励与帮助他们节约的力量。最终他们仅花费了自己所得的15%左右。

若是有人无意瞥见了“葫芦里卖的药”,事态又会如何发展呢?要是这个人发现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又会怎样呢?事实证明确实有这样一个男孩发现了。他的名字叫以撒,他最后存下了30美元,跟大部分在“节约组”里的小孩子存的差不多。但区别在于,以撒并不在“节约组”里,他所在的组为“消费组”。我们用6种影响力来源诱使他消费,但最终他只花了一点点钱。这个孩子到底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不可战胜?

为了弄明白以撒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查看了所有视频资源。我们记录了整个试验的过程。

他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只是巧妙地利用了这6种影响力来源。他控制了自己的动机,使用一些技巧来强化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做出了改变,以掌控自己所处的物理环境。下面就是他的具体做法。

在视频中,以撒小心翼翼地走进商店,他看起来比同组其他所有小孩子都要谨慎。以撒后来告诉我们,当他不慌不忙地走进这片“诱惑之地”时,实际上正在想着等试验结束用这些钱去买电视游戏,于是他便战胜了我们团队设计用来引导他即刻消费的诱惑。

接下来,以撒还采用了一个“节约者”都会使用的技巧——在每一次购物前,他都要在心里计算一下自己的账户平衡与否。没人给过他一张纸,但这并不妨碍他计算,因为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脑海中记录所有花销的能力。

你也会很容易看到,视频中以撒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使自己远离“消费组”中伪装的研究人员,并减弱研究人员对他产生的影响。他慢慢地观察四周,并且站得远远的,比起同组的其他孩子,他站的位置离柜台更远,而剩下的孩子都卷入了这个零售商店的漩涡中。

随着我们对以撒的深入采访,他开创性地总结了本书的前提假设。在被问及在研究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来诱使他消费的情况下,他为何还能存下这么多钱时,以撒答道:“我明白当时周围的情况,所以我必须小心行事。”

这项试验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总的来说,6种影响力来源对于我们的行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人们被诱使去消费,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消费;而被影响去节约,就相应地学会节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影响,上述试验中的那位小男子汉就明白了当时的情况,并且轻松地抵制了这些影响。他并不盲目,因此他没有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也没有失败。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游刃有余,因为他控制了影响其余“消费者”的6种影响力来源。当被问及他为何成功时,以撒并没有将其归功于自己的勇气或坚韧不拔的品质。简言之,他远离了意志力陷阱。

你一定很喜欢以撒,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应该“成为以撒”。

“个人成功之道”

事实上,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我们都需要学会怎样像以撒那样有意识且自然地做事。我们与那些成功完成了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的人之间,主要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意志力,而在于这些成功者天生或者有意识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逐步将这些影响力来源变成自己的盟友。这就是“个人成功之道”,它会使得我们以从前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高效率去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一旦我们明白了作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力量,就不会再沦为其受害者。我们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制订改变计划。我们的努力也将不再是随意而偶然的。我们能够通过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在棉花糖试验中我们已经见证了只要稍稍提高个人能力就能额外帮助50%的孩子成功实现延迟满足。在后面你还会看到,将你生活中某些“共犯”变为真正的“朋友”,成功概率会提高60%,并且还会变得越来越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查证了超过5000位“改变者”的个人改变与努力的各种细节,他们都是在世界范围内战胜了自己某些顽固习惯的“改变者”(例如,减肥、实现事业腾飞、摆脱旧瘾、逆转低迷的销售业绩、还清债务并积累财富,等等)。在所有的这些尝试中都有着很明显的成功或失败的规律。

举个例子,2008年“改变一切”实验室出版了一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的重要研究发现。我们的发现证明了那些将6种影响力来源整合到自己改变计划中的人比起没有这么做的人,改变成功的概率高了整整10倍。

现在又有一项发现会持续吸引你的关注。10倍?尽管数据听起来让人惊讶,但这项发现还得出了令人沮丧的结论——对于那些依旧盲目且势单力薄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本书所描述的内容会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瓶颈,并且使你能够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以此来推动你前进。

本书还会帮助你掌握和利用成功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你不仅会学习理论知识,还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改变者”,他们都成功地利用了这些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 举个例子,迈克尔·维克说影响策略使他克服了多年来的酒瘾和毒瘾。而梅勒尼运用该策略成功地让自己摆脱业绩评估的风险,事业转而蒸蒸日上。帕特里夏挽回了一段几近失败的婚姻。另一位“改变者”迈克尔·伊森也减肥成功并且保持了好几年。以上所有人成功的原因不是使用其中两三种影响力来源,而是综合使用了6种影响力来源。他们的眼界十分开阔。你不会看到他们吹嘘自己的鸿鹄之志,你只会看到他们怎样将共犯变成盟友,以及如何利用现实环境,怎样接受训练,等等。你还会看到他们怎样远离意志力陷阱,为自己有意制订了改变的计划,而这些计划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在你开始学习的同时,我们需要提醒你的一点是,在本书中我们有着明确的议题: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描述改变,而是怎样帮助你去实现改变。

你手中握着的并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位教练。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有想法从脑海里涌出——怎样适应多种方法与策略从而在你想要改变的旧习惯上取得进步。

将你的阅读从一种简单的学习经历转变为教练的指导过程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对其进行修改。不要等到你读完了全书才开始行动,现在就开始!把你从本书前面学到的所有观点都写下来,然后写下你打算做的事情和做的时间以便尝试。我们最关心的,是你在走向成功之道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包括测试、阅读、记录、坚持、行动以及观察自己改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的证据。

欢迎学习“个人成功之道”,欢迎探索自我改变的能力。 tVfGibRuQErdxj9MGy2KG4xzkb/L4JgkoakP+Wqh3LHUPSxfP2e3FVdfdd8l8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