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交互界面领域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工程学论文。1960年,Licklider JCR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这被视为交互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1969年是交互界面学发展史的重要时间点。
(1)了解交互界面的起源。
(2)了解交互界面的发展过程。
1970年成立了两个交互界面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拉夫堡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1973年出版了4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6本专著,对当时最新的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在理论体系方面,它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在实践范畴方面,从界面(接口)拓展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速处理芯片、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 Web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交互界面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智能化交互、多模态(多通道)、多媒体交互、虚拟交互以及人机协同交互等方面,也就是放在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技术方面。
交互界面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适应人的发展史。交互界面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的手工作业阶段:工业革命开始后,机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机器与人类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人与机器的关系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作业控制语言及交互命令语言阶段:人们对计算机的控制主要通过命令行实现,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就是典型的命令行系统。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操作难度较大,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进行。
(3)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阶段:图形化的界面取代了命令行,让计算机的操作变得可视化,也变得更加简单。
(4)网络用户界面的出现:网络的出现,让信息的形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通过在软件的界面上操作,人们就可以获取网络信息。
(5)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交互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与计算机交流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如语音、手势、姿势、表情等。交互方式的自然性和高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这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