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间宝贵,请远离消耗你的人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父母好像很少参加聚会,自己则不断地认识新朋友、接触新的圈子。直到有一天自己真正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这样的人,跟朋友聊天的次数越来越少,圈子越来越小,生活逐渐归于平淡。这其实体现了成年人社交的选择偏向性,这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而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导致个人对朋友选择倾向发生变化的核心是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的明确理解。简单来说,人们在逐渐成熟和衰老的过程中,在内心会对朋友不断进行筛选。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态,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人们会有选择性地筛掉一些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然后把精力放在关系最好的几个朋友身上。

相比之下,那些更年轻的群体追求的则是新鲜感和互动性,而不会在朋友的质量、数量方面有过多的限制。并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人类社会,在动物的世界中也是一样。

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曾刊登过一项针对大猩猩的研究,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在1995年到2006年期间,针对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从青年(15岁)到暮年(58岁)的21只雄性大猩猩进行了超过7.8万小时的行为观察,最后发现,年长的大猩猩更喜欢和从小就与自己建立起友谊关系的大猩猩交往,而年轻的大猩猩则没有这种表现。

社交选择偏向性的具体表现

1. 有选择地与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交往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年长的大猩猩更喜欢坐在与自己亲近的大猩猩旁边,这种行为模式与人类接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喜欢与同样在意自己的朋友交往,形成高质量、稳定的情感支持群体,而不喜欢冒险接近那些可能并不喜欢自己的人,因为有可能会被拒绝,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2. 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群体

年长的大猩猩更倾向于与行为、动作积极的大猩猩交往。人类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与日俱增,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无效社交了,于是会舍弃一些没必要、消极的互动。简单来说,就是选择与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人交往,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断舍离。

3. 越年长,越喜欢独来独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性大猩猩的群居习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独来独往的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社交选择偏向是不断筛选稳定的未来伴侣或群体的一种方式,体现了物种的适应性,这也与人类的行为习惯非常接近。

放弃无效社交

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许我们结交过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或者曾经为了维持一些并不深入的关系,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甚至遭到背叛和诬陷,这些都是典型的无效社交,无效社交让我们丢失了自我价值感,成为“讨好者”。

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讨好者”的概念,这类人总是将身边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这其实不利于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每一段真挚的友情中,都不应该有绝对“讨好者”的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只会导致关系崩塌。当在关系中感受到不平等时,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自我了解和自我察觉。

其实每个人的自我都很复杂,也可以说可能每一个面具下的自己都是衍生性格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多对自己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更了解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觉更舒适、更幸福。

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一定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当我们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后,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比讨好、迎合他人更重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效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独处不是难事,但高质量独处并非易事,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

享受高质量独处

说到高质量独处,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美国绘本作家塔莎·玛朵,受《瓦尔登湖》一书的影响,塔莎·玛朵钟情于无人打扰的生活。身边的人对她的评价也是钟情于独处、不喜社交,人多的场合更是能不出现就不出现。在她5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决定,搬到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园般的生活。在那里,她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地里,她建起了农房和谷仓,房子外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并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蔷薇、郁金香、山茶花等。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种花、喂鸡鸭羊、看书、写作、画油画、做手工,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她非常享受这样远离尘世的高质量独处生活,即使他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太孤独了,她却说:“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够了解,这样内心充盈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多么难能可贵。”

高质量独处的好处有很多。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成年人能够拥有独处的时间很难得,高质量独处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减少焦虑,享受独处带来的喜悦。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说: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我们身处人群之中,但千万不要被人群拖着走,要学会在人群中寻找方向。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人类能够维持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其实一个人远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社交关系,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控制在个位数。如此我们才能把时间和精力保留下来,寻找、遇见真正的自己。

人归根到底是孤独的,无论他人怎样共情你,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你。事实上一个人也不应该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应该自己去寻找。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独处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

那些懂得独处的人,最大的优势是没有依靠任何人的习惯,不惧怕任何人的离开和任何意外的到来。很多人每逢恋情或婚姻生变,会觉得天都塌了。根本原因其实是他们太依赖他人,当这个人离开的时候,他们内心世界的体系自然会崩塌。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学会独立前行,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建造自己的内在世界体系,尽可能将不必要的人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移出。 1HTdiCyrGoSaTshx95smLAHKD1aH2aPbnOql9jw7UJNfYObgzFz6FtxW/EvnPjqP



社交中的高情商与低情商

在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先了解对方的喜好,再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但在实际的社交过程中,很多人会把高情商与“讨好”混淆,总是放低自身的姿态去迎合他人。殊不知,一味地讨好其实是一种带有自我贬低成分的低情商行为。满足他人的需求不是去迎合,而是让你从他人的需求中洞悉他人,与他人共赢,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在“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与讨好

我们要明白“对症下药”与“讨好”的关系。在由作家老舍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主人公丁务源是农场管家,他深谙人情世故,记住了每个姨太的喜好,每次在外买东西总会给姨太们带来惊喜,姨太们对丁务源自然是赞不绝口。你以为他只是在讨好吗?那就错了,他是在对症下药,受到姨太们的喜欢更有利于他生存下去,如在农场亏损时,“拿人手短”的姨太们自然要在老爷耳边多说丁务源的好话。这就是对症下药,洞悉和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也能让他人考虑自己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丁务源根本没有委屈自己,也没有放低姿态。

与对症下药截然相反,讨好行为是典型的低情商行为。

在电视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大岛凪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对待同事、朋友、男友都特别好:当同事在工作中犯错时,小凪会将全部的错揽在自己身上;在公司的合影中,她的眼睛没有睁开,对此她却不敢提出异议,任由同事将合影上传社交平台;男友喜欢直发,于是她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把头发用夹板夹直。可她最终换来的却是他人的不珍惜。

从大岛凪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不过是自我伤害。

生活中,那些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通过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获得好人缘,他们知道,一些人的本性是得而不惜,适度的愤怒与拒绝是被尊重的前提。好人缘不是你放低姿态、迎合他人就可以获得的,它来自相互吸引,来自你的价值,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迎合任何人,取悦任何人。这种自我委屈式的交际方式只是在向他人证明你没有价值,不值得尊重,最终使你沦为讨好者。

自我探索很重要

在许多人看来,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就是“会说话”,其实,情商的概念非常广泛,影响一个人社交能力的因素也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技巧。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商涉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并非生来就有。自我意识与个人的情商呈现正相关,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情商的高低,从而影响社交效果。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我们逐渐与母亲分化开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我们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我”的问题,例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人如何评价我”,等等。然而,这一切只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开端,自我意识发展的上限取决于我们从小到大的不断探索。

高情商的人自我意识水平很高,他们对自己了解充分、判断客观,并善于自我激励。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或者自我强化(如完成任务就奖励自己一个礼物)。他们一般比较有上进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设定具体的目标,并且无须依靠他人的督促和逼迫。而那些自我意识水平低的人,往往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因此会在人际关系中屡屡碰壁,他们不懂得自我激励,努力的动机通常来自外部压力,或者他人提供的强化物,如工资、礼物、认可等。

高情商的人具备哪些能力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情商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情绪控制能力、共情能力与心智化能力等。

1. 情绪控制能力

生活中有一类人非常敏感,容易冲动,情绪极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干扰,一旦事件的发展没有按他们的预期进行,他们就会陷入情绪失控的状态。那些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在暴怒的时候往往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而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低情商的表现。

相比之下,高情商的人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他们愤怒时,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和社会对自身角色的期待调节情绪,从而平息愤怒。对于情绪的观察和控制能力使他们拥有很强的关系处理能力,因此他们总能够以目标为导向,灵活地处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此外,高情商的人还善于觉知他人的情绪,会“察言观色”,对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有时候,一个细微的表情就能让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相比之下,低情商的人则不知道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甚至激怒他人而不自知。

很多人认为,高情商的人总是和蔼、客气的,其实不然,在对手可能威胁到他们时,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反击对方。高情商的人总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般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

2. 共情能力与心智化能力

对于他人的缺陷和不堪,普通人会选择回避或报以理解和尊重,低共情能力的人则会把它们当作乐趣,会以此贬低对方或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表达欲,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说话不分场合,不加任何修饰。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直率”,但这种“直率”体现了低共情能力,并且可能会害了他们,“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后天所接受的养育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心智化水平,而个人的心智化水平与情商密切相关。什么是心智化?心智化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俗地说,心智化是我们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或能力)。心智化就好像我们构建的一座心理大厦,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越高,那么他所构建的心理大厦就越坚固、越雄伟,越能抵御各种外界的干扰和打击。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很低,那么他的那座心理大厦就会像“豆腐渣工程”一样轻易土崩瓦解。

对一个人心智化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是成长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分场合地玩玩具,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只是强行把玩具抢过来,而不告诉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那么他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不合适的,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会抢他的玩具,也不理解自己的心理,久而久之,其内心世界的发展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3. 换位思考能力

换位思考能力的反面是不分场合的自我中心主义。与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人相处,无疑是一种折磨。低情商的人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绕他们运转的,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客观认知,也不会换位思考,以致于让自己陷入“绝对自我”的大骗局中。

4. 钝感力

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概念,指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忍耐力及走出困境的能力。高钝感力的人在困境中会更快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能够重振旗鼓,而低钝感力的人则容易被困难所束缚,他们的心理状态很难依靠自身调整恢复平衡。生活中,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钝感力,能够保持积极心态,相反,低情商的人经常在社交中表现出低钝感力,面对压力时他们的表现是消极、怯懦的。 1HTdiCyrGoSaTshx95smLAHKD1aH2aPbnOql9jw7UJNfYObgzFz6FtxW/EvnPj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