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父母好像很少参加聚会,自己则不断地认识新朋友、接触新的圈子。直到有一天自己真正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这样的人,跟朋友聊天的次数越来越少,圈子越来越小,生活逐渐归于平淡。这其实体现了成年人社交的选择偏向性,这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而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导致个人对朋友选择倾向发生变化的核心是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的明确理解。简单来说,人们在逐渐成熟和衰老的过程中,在内心会对朋友不断进行筛选。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态,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人们会有选择性地筛掉一些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然后把精力放在关系最好的几个朋友身上。
相比之下,那些更年轻的群体追求的则是新鲜感和互动性,而不会在朋友的质量、数量方面有过多的限制。并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人类社会,在动物的世界中也是一样。
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曾刊登过一项针对大猩猩的研究,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在1995年到2006年期间,针对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从青年(15岁)到暮年(58岁)的21只雄性大猩猩进行了超过7.8万小时的行为观察,最后发现,年长的大猩猩更喜欢和从小就与自己建立起友谊关系的大猩猩交往,而年轻的大猩猩则没有这种表现。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年长的大猩猩更喜欢坐在与自己亲近的大猩猩旁边,这种行为模式与人类接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喜欢与同样在意自己的朋友交往,形成高质量、稳定的情感支持群体,而不喜欢冒险接近那些可能并不喜欢自己的人,因为有可能会被拒绝,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年长的大猩猩更倾向于与行为、动作积极的大猩猩交往。人类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与日俱增,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无效社交了,于是会舍弃一些没必要、消极的互动。简单来说,就是选择与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人交往,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断舍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性大猩猩的群居习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独来独往的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社交选择偏向是不断筛选稳定的未来伴侣或群体的一种方式,体现了物种的适应性,这也与人类的行为习惯非常接近。
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许我们结交过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或者曾经为了维持一些并不深入的关系,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甚至遭到背叛和诬陷,这些都是典型的无效社交,无效社交让我们丢失了自我价值感,成为“讨好者”。
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讨好者”的概念,这类人总是将身边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这其实不利于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每一段真挚的友情中,都不应该有绝对“讨好者”的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只会导致关系崩塌。当在关系中感受到不平等时,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自我了解和自我察觉。
其实每个人的自我都很复杂,也可以说可能每一个面具下的自己都是衍生性格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多对自己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更了解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觉更舒适、更幸福。
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一定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当我们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后,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比讨好、迎合他人更重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效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独处不是难事,但高质量独处并非易事,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
说到高质量独处,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美国绘本作家塔莎·玛朵,受《瓦尔登湖》一书的影响,塔莎·玛朵钟情于无人打扰的生活。身边的人对她的评价也是钟情于独处、不喜社交,人多的场合更是能不出现就不出现。在她5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决定,搬到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园般的生活。在那里,她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地里,她建起了农房和谷仓,房子外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并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蔷薇、郁金香、山茶花等。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种花、喂鸡鸭羊、看书、写作、画油画、做手工,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她非常享受这样远离尘世的高质量独处生活,即使他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太孤独了,她却说:“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够了解,这样内心充盈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多么难能可贵。”
高质量独处的好处有很多。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成年人能够拥有独处的时间很难得,高质量独处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减少焦虑,享受独处带来的喜悦。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说: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我们身处人群之中,但千万不要被人群拖着走,要学会在人群中寻找方向。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人类能够维持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其实一个人远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社交关系,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控制在个位数。如此我们才能把时间和精力保留下来,寻找、遇见真正的自己。
人归根到底是孤独的,无论他人怎样共情你,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你。事实上一个人也不应该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应该自己去寻找。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独处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
那些懂得独处的人,最大的优势是没有依靠任何人的习惯,不惧怕任何人的离开和任何意外的到来。很多人每逢恋情或婚姻生变,会觉得天都塌了。根本原因其实是他们太依赖他人,当这个人离开的时候,他们内心世界的体系自然会崩塌。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学会独立前行,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建造自己的内在世界体系,尽可能将不必要的人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