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美丽乡村建设中比较突出的审美贫困问题,很少有人关注;而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由于跨学科的关系,则相关的理论文献也是比较少的。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倾向于理论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是倾向于现实的建设策略和具体的举措。

首先,就倾向于理论分析方面,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其中,最主要就是马克思的生态观念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聂沉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介绍了马克思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详细讨论落实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徐宁伟等人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应从资源、文化、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形成生态文化、加速生态产业融合、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及美丽乡村建设。魏世友《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现代化路径探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探索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结合路径,开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王传发《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理路》指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并对未来城乡发展做了预见,为今日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还有对审美文化贫困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如李万武的《审美文化的文化贫困》中提出审美文化一味模仿西方“先锋”“前卫”时髦等后现代主义,是审美文化上的贫困;并支持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审美文化,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及其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另外还有就生态美学的理论分析,来谈乡村建设。黄焱、汪振城研究的项目“乡村聚落语境下的生态美学实证研究”,提到生态美学的概念与范畴界定,揭示了生态美学包含的实体层、价值层、美学层三个层面,并提出了生态美学的审美三阶段——前生态审美、分析审美、生态审美。周春媚研究的项目“基于传统建筑美学的广西乡村生态建设研究”,也提出生态美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对乡村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其次,倾向于美丽乡村建设策略和具体举措的相关研究。类似研究非常多,不一而足。王卫星的《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诸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组织协调难、轻规划重建设、市场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搞好财政奖补以及软件建设等方面。吴理财、吴孔凡的《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四种模式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观赏的,更不能仅仅以城市人休闲旅游养生为目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安显楼的《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研究》一文,提出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是非常关键的农村新业态,总结出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整体协调、提升色彩、空间美学等原则,提出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理念的改造策略,注重艺术体验和审美追求,以留住乡愁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提出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艺术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是新策略,认为需要树立地方意识,重振乡村特色文化;挖掘在地性文化,构建地方艺术场景;艺术融合乡村文旅产业,提升艺术创新活力;赋权地方居民主体,实现村民自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各方协同共建;培育与引进乡村艺术人才,提升村民艺术素养。类似研究的成果,还有强调乡土文化等遗产与乡村建设的理论关系,强调以文化赋能;以审美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学理关系,强调审美文化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旅游景观设计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增强美学体验;以非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以艺术品产业带动审美经济发展,提出“艺术乡建”的路径;以艺术活动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建立乡村区域艺术体系,塑造振兴乡村的品牌愿景;借助新媒体信息技术途径;借鉴海外经验,如日本、韩国对非遗产品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举措。

最后,以上的两方面研究,虽然都从各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乡村建设的意义,对本项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但以上研究,都很少提到摆脱审美贫困问题,更没有从这个问题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乡村美学的建设方向等问题。本项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和融合两方面的倾向,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和可能。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聚焦乡村保护和发展话题。美国学者Stephen Birdsall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乡村遗产的保护问题(The Heritage Turn in Rural Milieu: Using Heritage Preservation to Sustain the Local in a Globalized World.2012);日本学者藤本穣彦对法国和日本最美乡村比较分析,聚焦两个地区自给自足的农业发展模式(A Study on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Methods on Regional Self-sufficiency Reg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Franc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2018)。由于国情差异太多,类似研究较少关注乡村建设中的审美贫困问题。

综上,学界和实际工作者在当下乡村建设中的审美研究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呈现出向精细化发展的倾向,特别是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阐释乡村建设的本质和内涵,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这些成果研究范式多是从如何建设视角切入,以实然路径展开,理路是谈问题、讲对策,很少有从马克思主义应然层面即实然现象背后本质属性、内在发展规律去探讨问题。本项目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乡村审美的贫困本质,从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对策路径出发,着重回答三个问题:当下乡村建设中审美贫困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出现?如何终结? 51sqhI1H4W3ZLiIXbDMdd/oWPhWWYBsnh+h4zsOkd5oz9Kv+DEnVNGXIY1sCUQ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