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缘起和意义

现代很多人还难以理解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面临城市快节奏生活的逼迫,似乎谋生、谋食还是很多人的核心需要和人生价值。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劳动,对很多人来说,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甚至这方面的探讨声音也不多。于是,有益的思考和实践探讨是必要的。面对现实世界的物质困境和精神枷锁,以及资本无所不在的勒索和挤压,人们身体上和心灵上的自由、美好,是需要环境和机缘的刺激才能短暂获取。于是,不断思考的人们会问,为什么美丽乡村的“美”能够让人轻松适意?能够成为精神家园呢?为什么出去旅游、出去走走能让人放松惬意呢?面对这些问题,答案很多的,但能够说服人的,还是需从“美”这个关键字眼上来解答。

简单来说,“美”能够克服人与这个世界的疏远关系。每个人是在寻找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感,如叔本华所言,每个人生而具有的绝对意志,就是在满足着自己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从生到死,从“欲”而终。人需要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建立一种依存、温暖而和谐的关系,即使此岸世界这种依存关系始终是一种人与之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不断地索取和征服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也始终希望能够与之统一。只有实现了人与物质世界的统一,似乎才能克服人先天而来的与世界的疏离、排斥。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中国古人早有“天人合一”的文化思维习惯,这是古人在不断寻找生存和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宝贵民族精神财富。今天,科学技术已然相当发达,神秘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面纱徐徐揭开,对于物理世界的探索,已经深入到量子甚至更微观的世界,似乎这个物质世界不再神秘了。但是,科技和工业文明始终无法靠近人的终极追求和精神终极关怀。形而上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本性。人总要去世的,世界总不是对每个人都温柔相待的。人们仍然有靠近自然宿命的渴望,仍然有形而上的超越冲动。总与世界冲突的人们,片刻间似乎也会觉得理性主义的道路似乎走不通,唯有“美”的冲动,能够实现超越性精神追求。

美的感受有类似神性的感受,所以美的感受让人神往。主体性得到极大提升的现代人,往往有强烈审美冲动和艺术需求,或者说神性的完善和完成。这种来自主体精神的需求,实际上就是渴望精神家园能够与物质家园同一。物质家园有条件地满足人们生存或温饱上的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即使如此,人们并不满足,物质需求的满足后,还有形而上的需求,其中就有审美或艺术上的需求。或者说有限世界的相对需求满足后,人们总是会有无限的、超越的绝对性精神需求。有限世界中的各种因果律、时空律的制约和限制,让人们总是感觉到各种规律、自然律的束缚和压迫。人们总是渴望逃离这种压迫,唯有在无限世界中实现。在精神家园中,可以暂时实现与无限世界的接近。于是,可以理解,人们有接近美丽世界或无限世界欲望和冲动。这都是需要环境刺激和机缘际会的。谈到机缘际会,如杜甫感受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真正感受到人生的自由的,是与无限世界接近的时候,是突破现实束缚而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中来的。

理论上探讨是寻找战略方向,而争抢实干的建设和发展,才需要人类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社会主义中国把人的自由、美好当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建设美丽乡村的“美”,需要摆脱审美贫困。当下广大乡村一座座砖混结构小洋楼既无传统特色,也谈不上美,凋敝而杂乱的人居环境缺少合乎自然规律的统筹和规划,审美的贫困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长期痛点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桴鼓相应,精神上的超越性“美”的需求也出现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广大农村又一次次在重大战略部署中发生机体嬗变,“美”随着时代而发生。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在社会化集中生产的时代格局下,大量农村有为青年涌向城市,农村的物质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和人口被彻底重组。可以说,“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也相应转变。由礼俗礼节、乡贤尊孝、农耕技艺等基因构成的乡村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碎片化瓦解,许多地方出现乡村凋落、乡土文化凋敝的窘境”。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要美,农村必美。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党和国家顺应时代要求,以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统筹布局全面振兴。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意义上理解,美丽乡村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农村的生态和环境“美丽”,而且包括农村场域内人、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美丽” 。“美丽”当然涵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华美学精神。目前,乡村建设中有内涵意蕴、情感贫瘠的风险,要摆脱审美的贫困,增强内在涵养和美学气韵,需顺应马克思主义美的规律,以实现人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今日中国之乡村发生的一切衣食住行等事件,无不与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牵连在一起。当无数的中国人回到乡村、寻找根脉的时候,乡村的话题总是最引人关注的。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在乡村,全面走向小康社会,乡村的审美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对审美贫困问题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有意义了。 BGO0PSU5cuXFAM2Pc/ENLwofFH/iHd/pvbSXGZ4AZPa/Voim4haxKSl6/AmpeO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