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和江西地方红色武装,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在当地近百万群众的配合下,连续9次攻打盘踞吉安的国民党伪政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取得了最终胜利,史称“九打吉安”。这是红军攻打时间最长、攻打次数最多、也是红军占领时间较长的首座中心城市,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红军征战史上名留青史的著名战例,为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促进中央革命根据地进程和发展,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广大红军指战员及工农群众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
1927年9月初,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总结了以往起义部队失利的原因,提出了“党指挥枪”“党建在连上”等一系列重要主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政治建军”的方向。从此,党的正确号令得以畅通贯彻落实,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
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建立实践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指出了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我党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从此点燃了中国革命中心“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的熊熊烈火。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踏上了转战赣南的征途。他们采取变幻不定、变动不居的“打圈子”游击政策,摆脱了湘赣“会剿”军代总指挥何键的重兵追击。毛泽东、朱德率部折入瑞金,大柏地战斗是红四军转战赣南以来的首次大捷,红四军从此在赣南站稳了脚跟。2月20日,红四军进入吉安东固地区,与活跃在东固地区的由李文林、曾炳春、段起凤等领导的江西红二、四团在东固螺坑胜利会师。“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东固,是1928年4月间形成的赣西又一块红色根据地的中心。毛泽东高度赞扬东固根据地的成就,说红四军是“铁军”,红二、四团是“钢军”,东固山和井冈山一定会联结起来,最后一定可以解放全中国。
通过东固会师,红四军在赣南、闽西的广阔地区掀起了新的革命风暴。东固会师开拓新的革命根据地,连战皆捷使赣西南红区连成一片,唯有南昌、吉安两个白点嵌在其中。1930年2月7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六军军委,在江西吉安地区的陂头村联席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会议统一了党的领导,将红四军前委改为总前委,作为红四、五、六军及赣西南、闽西、东江、湘赣边区等红色区域的统一领导机关,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并建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会上,确定了攻打吉安是群众斗争的总目标,并作了战略和战役部署,对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同志认为“攻打吉安是盲动主义,必须肃清”的不同看法进行了讨论,“力争开创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全新局面”。
“二七会议”旧址
江西的吉安,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元朝之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为吉安。其位于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是当年中央苏区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革命道路理论的创立,根据地建设的成功发展,说明攻打吉安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8月,红军和当地群众先后发动了八次攻吉战斗,勇猛顽强精神令人钦佩,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得手。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敌情发生变化,中途放弃攻城。如一打吉安的1929年10月,中共赣西特委制定了进攻吉安的周密方案,专门成立了总行动委员会和东南西北4路分行动委员会,先肃清吉安外围周边县城之敌,形成对吉安守军成光耀部瓮中捉鳖的压迫态势,其役动员了吉安城周边50平方公里范围的80万群众,声势浩大地支援配合红军。但由于内应组织遭到破坏,敌人发现我方意图、急调援军进城。中共赣西特委分析敌情,决定只逼近吉安,先形成铁壁合围。
二打吉安时已时隔4个月,蒋介石得知“二七会议”的一号通告,是“关于占领吉安,建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后,慌忙派遣黄埔一期毕业的国民党军独立第十五旅旅长唐云山等7个旅入赣剿共,气势汹汹扑来以解吉安之围。红军避其锋芒、诱敌深入,使唐部“孤军进至水南,两翼应援不至,独立应战,众寡悬殊,麾军肉搏”,遭到歼灭性打击。但从整个战略部署上看,敌情重重逼近,前委扩大会议决定,暂时放弃二次攻取吉安。
1930年5月初的四打吉安,中共赣西南特委组织了以中央巡视员彭清泉为书记的“攻敌前委”,调集了10多万武装群众包围了吉安7天。吉安守军惊慌失措,土豪劣绅逃往南昌。但由于主攻部队红六军一、三纵队未能及时赶回,“攻敌前委”决心动摇,主动停止了第四次攻吉计划。
其次是敌军据险顽抗,我军后援不济。如1930年6月16日,吉安的国民党守军进行换防,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抓住机会乘虚六打吉安。6月28日上午,各路武装将吉安城团团围住,半天激战就占领了真君山、天华山、螺子山。中路武装强渡赣江,推进到神岗山麓,攻克天华山的队伍,打进了城西郊赵公塘,击毙敌人百余名,但最终因部队武器太差,弹药供应不足,堡垒久攻不下,被迫撤出了战斗。七打吉安时,1930年7月初,赣西南特委再次决定,电汇各路攻吉队伍,配合红六军继续攻打吉安。这时,国民党邓英部已进入吉安接防,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万余人包围吉安,攻吉总指挥曾炳春也调回各路攻吉队伍,一并投入战斗。国民党守军凭险据守,红军没有攻坚的重武器,数次发起冲锋均难以攻克,双方伤亡400多人。7月5日,我攻吉部队只得撤围转移,进行休整,择机再战。
第三是小股出击骚扰,积蓄战斗实力。如三打吉安的1930年4月下旬,我党指示成立了赣西南赤卫军决战指挥部,由红六军军委委员、赣西南特委军委书记曾炳春任总指挥。月底,龙子达、邢广洪率领赣西南各县游击队、泰和独立营、红军学校学生共两万余人发起了战斗,击败了距城20多里吉水的反动武装“红黄学会”和守望队,恢复了水东一带的苏区工作。5月上旬五打吉安,赣西南中路武装单独攻打,在赣江对岸激烈对射,一方面有效地牵制了进攻北路的国民党军,另一方面声东击西、侦探敌军火力,使敌人如惊弓之鸟、疲于应付,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
八打吉安是在1930年8月,主力部队是红20军、红军学校和青年干部学校学员,并调10万“精勇工农”配合。8月25日开始,红二十军在吉安城西南郊,连续打了三天两战,在高沙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击溃一个团,俘获人枪400余,敌军精锐损失折半,已呈现“铁丝网外无敌兵”。9月5日,红军主力发起总攻,利用棉絮裹着的独轮车作为“土坦克”,各路队伍冲向敌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肉搏,红军牺牲近300人,党员干部居多。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撤出红二十军,留下部分独立团、冲锋队、破坏队等群众武装继续包围吉安。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拉锯战”,虽然未能拿下吉安城,但肃清了外围反动势力,使吉安变成了一座孤城。同时积累了经验教训,鼓舞了军民士气,毛泽东为此挥笔赋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毛泽东手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八次攻打吉安,使国民党军大为震惊,决定进一步加强吉安城的防卫。国民党守军为新编第十三师师长邓英部,他率所部约3个团、江西保安第3团和吉安警察大队等,连日修筑防御阵地,在原有的工事上,又在西北面的天华山、真君山、螺子山等地加筑了8座炮台、碉堡,还深挖了7道壕沟,埋下竹钉暗桩和铁丝电网,形成一个月牙形的外围纵深防线。并依托赣江天堑作为另一半弧形防线,彻底封锁了码头,禁止任何水上交通,扣留了江面上所有的船只,狂妄地向外界宣称,吉安是“金城汤池”,“可保无虑”。
1930年9月,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政委的红一军团转战赣州。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央,遣特派员传令“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结果红一军团攻打南昌情势不利,三取长沙不克,部队弹尽粮绝、伤员倍增,毛泽东审时度势,英明决断,红军移师江西株洲、萍乡、醴陵进入袁州。9月1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洲发出攻取吉安的命令:由株萍路回师袭击赣敌,以红一军团攻取吉安,第三军团占领清江,截断赣江,保障第一军团侧翼安全。9月29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袁州(今宜春)召开总前委会议,决定集中兵力“先打吉安,在湘赣边反复作战歼灭敌军”,史称“袁州会议”。当时会上,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传达长江局要求“再打长沙”的指示,并带来一个月前《中央关于再度占领长沙的战略与策略给长江局并转湘省委、湘鄂赣前委及行委的信》,但经毛泽东等红一方面军领导多方说服,周以栗终于放弃再打长沙的意见,同意总前委攻取吉安的决策。
总前委号召广大群众迅速准备,组织各种战斗部队和支前力量,配合红一方面军夺取吉安。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发布紧急通令,命令秘密组织各种支前战斗队伍,短短几天,战斗队、冲锋队、敢死队、向导队、通信队、担架队、伤兵站、粮食处等都已陆续在吉安周边集结。中共赣西南特委组织地方武装和工农群众10万余人参加作战和支前。
1930年10月2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在江西吉水阜田,向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下达了待命攻击吉安城的命令,要求军团第四军、第二十军、第三军、第十二军等各部,从明日凌晨起,分别到达集结地域,立即“准备攻城器具,各部侦察地形后须绘略图呈部,各部须切实断绝交通,明日各部自找向导”。这就是著名的“阜田命令”。10月3日,红一军团各路部队陆续到达吉安城郊,进至百子塘、三角塘、华家之线准备完毕,毛泽东率总前委在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立了山前攻吉指挥部,指挥部墙上写满了红军标语口号,还有“活捉邓英”的漫画,表达了红军将士志在必得的决心。午后两点,下达了4日拂晓总攻吉安城的命令,史称“山前命令”。
毛泽东、朱德“九打吉安”住所
10月4日拂晓,各路红军按照作战部署向吉安城发起总攻。红4军任左翼首先在螺子山发起进攻,接着红20军则从正面向真君山、天华山一线的国民党军佯攻,红三军和红12军作为右翼,向天华山、神岗山一线各国民党军进攻。赣江东岸的群众武装也同时响应,阵地上军号齐鸣、红旗招展、杀声震天。当晚9时,真君山总司令部一声枪响,埋伏在四周山上的红军和赣西南地方武装冲锋团、赤卫队员,排山倒海般杀向城内。有的拿着梭镖大刀、柴刀锄头,有的扛着门板和楼梯、有的抱着大捆禾草,紧随部队砍铁丝网、填壕沟、搭沟桥,还放出尾巴点着火的耕牛,用“火牛阵”冲进城门。红军首先从城西突破国民党保安团阵地,直插城中心的中山路大街。邓英见势不妙,率残兵败将在白鹭洲登船北逃,绕道狂奔南昌。红军沿岸追击,截获国民党军小船4只,俘国民党军220多人,于午夜时分占领吉安城。
10月5日黎明,红军大部队和地方武装浩浩荡荡踏入吉安城。10月7日,红一方面军前委与赣西南特委,在吉安城内中山场,召开了有10万多群众参加的“庆祝吉安暴动胜利大会”,会上宣告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即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红军在吉安共扩充红军战士8000多名,在青原山创建了“工农革命红色医院”、我军“工兵始祖”:“红一军团工兵连”。
“九打吉安”,使赣西南苏区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为江西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红色根据地。这是贯彻了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方针的结果,是坚持了我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典范。广大红军指导员及工农群众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军攻打吉安雕塑
1933年8月,毛泽东以“子任”笔名在《红星报》发表述评《吉安的占领》:“这次占领吉安,是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它不但在全国有极大影响,……也是对争取第一次革命战争胜利有直接意义的。”
(本文与黄少勇合写)
刊登于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