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南陆军讲武堂:战火中的百年军校

导语: 军校者,将帅之摇篮。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有一所军校跨越了晚清和民国时代,曾是中国近代三大军校之一,这里的师生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历经血火洗礼,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壮美篇章,产生了不少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这里曾走出过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著名的“护国三杰”——蔡锷、唐继尧、李烈钧。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大元帅,排名第一的元帅朱德,还有元帅叶剑英,也是在这里接受早期军事教育。这所著名的军校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大门

俊杰识时务 时势造名校

清末民初时期,是一个军事教育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各地都在大办军校,在这些雨后春笋般的军校中,唯有保定军官学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被称为“南北双星”。云南陆军讲武堂规模并不是最大的,它之所以后来名声显赫,主要是它所培养的学员,成为中国西南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支柱;也可以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初的军事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云南远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地区,能诞生出这么一所有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有多种原因。一方面,云南靠近英国统治的缅甸、法国统治的越南,受到西方一些进步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新文化的影响,经贸往来比较活跃。另一方面,当地的云南总督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新式武器输入也比较容易。云南统治者看见当面的英军、法军的武器在不断更新,他有一种急迫感。早在戊戌变法时,他就积极响应练新军,让云南驻防军改练洋操,学习西方的一些训练方法,引进一批新人才,培养一批新人才。所以在1899年办了“云南武备学堂”,可以说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前身。当时从老对手法国人那里请教官,引进一批法国武器。到了1901年新政以后,清政府主张派人出国留学。那时法国地理遥远,加之是当面敌手,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学西方的最好办法是学日本,因为日本是学习西方的典型,而且毗邻我国。当时云南的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一股到日本留学的热潮,其代表人物就是蔡锷、李根源。蔡锷和李根源等人深切感到国内太黑暗,旧学已经不行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始人是李根源,李根源1904年考取了赴日本的留学生,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李根源是首次开会的37个签名人之一。1909年李根源从日本留学回来,清政府不知道他革命党的身份,还任命他在云南督办军学。他认为云南地处边疆,需要军事人才,就通过云贵总督,向清朝申请得到批准,正式建立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李根源是近代名士,也是国民党的元老,更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所谓总办就是校长。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有过21位总办,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李根源,他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撰写校歌:“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凭着团结力,旋转新乾坤!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民!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气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正当中!”这豪迈的气势,表现了那一代革命者的理想追求。

李根源留学日本的经历,为讲武堂的师资力量组成、教学模式的创新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留学生有一种说法叫“留美亲美、留日抗日”。中国近代留学生留日的最多,但回国后许多都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因为留学时经常受到日本人的轻蔑,日本人到中国也是飞扬跋扈。原来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多是日本教官,他们有多重目的,一是挣钱,教员薪水高;二是扩大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三是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他们来中国任教与其他西方国家任教不同,往往还藏一手,不像德国人倾囊而教。云南陆军讲武堂聘用的教职人员大部分是日本留学的“海归”学生,在日本大部分也都参加了同盟会或者是同情同盟会。在42个教职员中,有28个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有17个,同情同盟会的还有11个。然后又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发展同盟会会员,朱德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同盟会的。这个军校本身就是一个孕育革命火种的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军事教育,也有特殊的地方。比如说蔡锷,虽然也到日本学习军事,但日本人很钦佩他。因为他学习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把日本的兵学和曾胡兵法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影响也很大,一方面学习日本的知识,一方面让东方的军事知识在讲武堂得到贯彻。据说,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打到蔡锷的家乡,都无人敢动他家的祠堂。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恰逢其时,是时势造名校。它1909年成立,两年之后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因此,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云南陆军讲武堂有相当一部分师生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当时同盟会很松散,没有人下指示,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这些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发动武装起义,响应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20天,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就爆发了云南地区著名的“重九起义”。

云南起义之后,袁世凯也想控制云南,但毕竟山高皇帝远,他想让云南都督蔡锷到北京来,实际上想扣为人质。蔡锷可以不进京,但当时他把治理好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任命他为参军长,就是最高级的幕僚。蔡锷积极出主意,希望袁世凯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后来他发现袁世凯一心想称帝,完全违反了共和思想。蔡锷利用小凤仙为掩护,逃离北京、逃离天津,直接到日本,再绕道云南准备起义,等到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蔡锷就开始起兵讨袁,进行护国战争。他起义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是滇军将领在武昌起义之后发动的另一场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的内应下,经过一夜的战斗,于次日攻占全城,推翻了清朝对云南的统治。护国战争的时候,革命的理念、革命的思想、共和的价值观薪火相传。有许多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的滇军部队向四川进军,四川驻守的是陈宧的北洋军。北洋军的装备要比滇军好,已有后膛枪了,但一交手发现云南的滇军强在有自己的军校培养,战术有章法,作战不怕死。包括朱德在棉花坡一战,确实把川军打怕了。朱德后来在自述中说道,护国军部队和四川军阀部队在作风上完全不一样,老百姓见川军害怕,低头喊老爷老总,护国军去了一不准违反纪律,二买东西要给钱,所以护国军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这说明云南陆军讲武堂出来的师生,虽然还是旧式军官,但先进的理念已经植根内心,这样的军队与旧军队是不一样的。滇军拥护孙中山护国政府,已经走出了云南、路过广西、出兵广东,后来广东始终有一支滇军,一直是拥护孙中山的,孙中山能够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滇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名校出名人 铁血铸元勋

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清末云南革命者的一个重要集结地和革命思想的宣传阵地,培养了一批革命思想和军事技术都过硬的铁血军人。在“重九起义”战斗中,一位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崭露头角,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朱德当时只是一个排长,连长命令他控制一个城门,但仗一打起来连长就逃跑了。朱德汇报后就被指定担任连长,结果一下子体现出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果然把这座城门给控制住了。朱德的这次作战,对“重九起义”的成功起到了重大作用。

讲武堂成立之初,与旧军阀举办学堂基本相似,分地域性招生,讲武堂开始只招云南人。朱德是四川人,为进讲武堂颇费周折,步行了70多天,甚至更换了户籍,两次争取才在李根源的亲自关心下考上了。因为他在四川上过学堂,学过体育,进讲武堂后,他就继续发扬刻苦勤学的精神,成绩非常出色。朱德喊口令特别响亮,队列动作特别好,当时学员中挑选出来喊口令的,一个是朱德,一个是朱培德。这两个人后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元帅,朱培德在北伐军中也是著名将领,称霸江西,去世较早。这两位还有些缘分,后来又相逢在南昌起义中,那时朱培德奉命驻守南昌,朱德担任南昌市的公安局局长,他把朱培德手下军官们骗来打麻将,巧施调虎离山计,保障了南昌起义的顺利成功。

1909年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朱德

这里是朱德军事生涯的起点,在讲武堂参加同盟会,也是他参加民主革命的起点。朱德后来在云南军队中当到旅长,讲到他当时在云南经常看进步书籍,通过当年滇越铁路的方便,读了包括《新青年》等许多进步书籍,他觉得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到了1922年至1923年,他的思想产生了变化,觉得跟着国民党、跟着旧军阀混战没有意思,就要离开云南。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抉择,因为朱德那时在国内军界已经有非常高的声誉,都知道这个年轻将军能打仗,功成名就、收入也高。谁也没想到他要抛弃这一切,重新寻求救国的革命道路。他开始到上海找到了陈独秀,陈独秀认为他是个旧军人,不吸收他加入共产党;后来朱德到了欧洲寻找共产党,最后找到了周恩来,由周恩来、张申府一块介绍他才加入共产党。一般人留学选“浪漫之都”法国,朱德却路过法国选了德国,因为德国出了个马克思,德国在近代以来,军事理论、军事实践都是站在世界第一列的,所以他要到德国去深造军事,将来返回祖国,用一身本事为国征战。学习中,他找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军官,有的给他个别授课,一对一辅导。朱德那时手上经费比较宽裕,后来他又到苏联红军军校去学习。回国后,他又利用滇军和川军中的一些老关系,做了一些统战工作,最后领导了南昌起义。

当时滇军中也有一些名将,也是出自云南陆军讲武堂,比如滇军中作战非常勇猛的将领范石生,也是朱德同一期学习的好朋友,感情一直非常好。后来范石生帮了朱德一个大忙,这不是仅靠哥们义气,而是范石生也有比较进步的思想。南昌起义受到挫折时,800人开到了广东北部。范石生有个16军军长的名头,可以招兵买马。他就收留了朱德800多人,给了一个团的番号,还给军饷、给武器。后来被蒋介石发现了,通知广东军阀解决这个问题。范石生马上通知朱德离开,临走又给了一笔钱,更重要的是还给了一封信,说相信你们将来是有前途的,中国将来是你们的,共产党是有前景的。红军长征接近云南的时候,朱德给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候的老同学,当时的“云南王”龙云写了一封信,谈到红军在云南是过路,希望他不要为蒋介石卖命。龙云确实没有下大力气拦截红军,其中缘由一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另一方面龙云也不想与红军打得两败俱伤。红军刚进入云南时,发现一辆小汽车满载火腿、白药,还有一张云南地图,说是给国民党追兵薛岳的,被红军拦截缴获了。解放后龙云写回忆录说,这个汽车是我故意送给红军的。红军部队在哪,薛岳部队在哪,我还不知道?红军到时,薛岳部队还远着呢。我是故意把车开到红军附近,把地图送给红军的,这体现了讲武堂的同窗之谊。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朱老总的这位同学出工不出力,没有帮蒋介石和红军作战。

1917年9月18日,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临时约法》而发起了护法战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这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又来了一位来自广东的新学员,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叶剑英之前在广东农村谋生,还下过南洋,到南洋后想找个教书的职业,看到殖民者欺压华人,在南洋也没有地位,他想只有国家强大了,有武力了才不受欺负。正要回国之际,在云南做大的唐继尧,想借助南洋华侨的财力人力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专门派了特派员到南洋去帮助云南陆军讲武堂招生。叶剑英报名被录取了,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到自己的理想抱负,家中还给他筹了200块钱作为盘缠。叶剑英在我军以儒将著称,文武双全,军事水平很高,诗词也写得很好,毛主席曾经说过,写五律要向叶帅学习。他的文化底子,是在老家读旧式私塾打下的基础;他的军事指挥水平,是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打下的基础。他的名字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改的,表现了自己报国从军的决心。叶剑英在学校里学的是炮科,但是他平常很注重一些军人基本技能的锻炼,他经常到学校专门设立的武术馆学武术、学剑道。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剑道是由日本教官来教的,有一个日本教官非常骄横,经常让中国师生和他比武,有意欺负中国学生。叶剑英非常看不惯,教剑道不可以在教学中打人。叶剑英就几次仔细观察这个教官表演剑道,看到了一些破绽。但要在劈刺术上把教官击倒,就得勤学苦练。那天在同学们的围观中,当面挑战日本教官,并顽强打败了日本教官,赢得了围观者一片喝彩声。在旧军界中,同窗之谊很深,地域老乡关系看得很重。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的学员分成云南本地人、广东广西两广人还有南洋来的,他在三部分人中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昆明有个两广会馆,每到节假日,两广人经常到那儿聚会,这就是叶剑英广交朋友的好机会,他本身非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为今后在军界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结识的朋友后来大部分进入了滇军和粤军,后来还做兵运工作,发动国民党部队起义加入我军成效显著。叶剑英毕业时校方考虑他从南洋来,准备派他去南洋为讲武堂招生。叶剑英婉拒了,他的志向是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许多学生一起,到广东去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后来孙中山在广东建立大元帅府,滇军成为重要力量。正因为有这个渊源,因此孙中山1924年组建黄埔军校时,四大兵科组的教官都来自云南陆军讲武堂,这里面就有叶帅。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李烈钧极力推荐的。叶剑英1924年在校内工作,1925年又回到粤军中,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师长了,这时他感到国民党在走向反共道路,在1927年国共即将分裂、国民党就要对共产党举起屠刀、气氛已经非常危险的时候,叶剑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充分体现了叶剑英的理想、志向、信念。抗日战争时期,伊文思拍了一部片子叫《四万万人》,讲共产党怎么抗战,其中有一段讲到有一位高级军官给国共两党所有的将领讲怎样进行抗战,这个神采飞扬的人物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高材生叶剑英。一个军校的好传统、好作风,一所军校的教学以及成就,直接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对民族、国家和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能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在世界军事教育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同窗情谊深 百战留英名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滇军创建的基地,滇军虽然起源于中国云南偏僻之地,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推翻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整装待发的滇军

1935年,蒋介石利用追击红军之机,中央军进入了云南,蒋介石还想统一云南的财政和行管,包括云南陆军讲武堂,要中央统一办军校,龙云无法抵制,只得同意。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蒋介石正式合并到中央军校之中,它的历史到此结束;但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滇军培养的“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还在传承。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教学中有两条特别值得重视,一条是出色的军事技巧,一条是爱国思想,这在抗日的战场上体现特别充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抗战一开始,国民党停止“剿共”,龙云马上和朱德恢复联系,当时朱德去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乘的是龙云自己的专机,在西安搭乘时,龙云高兴地说欢迎呀,我们是老同学。一路上龙云和朱德讲,我们今后要保持联系。从那以后,龙云和朱德、也就是龙云和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份通讯联络的密码,保证了日后畅通、安全、稳定的联系。从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一批云南籍学员,率领第60军、58军等滇军主力出滇抗日,为夺取抗战胜利立下战功。当时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都做到了一个中国军人应尽的义务。如当时牺牲在战场上的79军军长王甲本、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12师师长寸性奇,都是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出来的同学,而卢汉带领滇军主力60军,当时在徐州战场,也给日军以重创。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抉择,滇军中以龙云、卢汉代表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作出了人生的选择。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部分实现了他抗战之初的算盘,借外战力量消耗国内异己力量,包括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也包括各个地方实力派。但他有两点没有得逞,一个是我们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另一个是两家地方实力派。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还有云南龙云的部队,这都是蒋介石的眼中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下手的就是滇系部队,而此时滇军的主力,其中有许多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正由卢汉带着在越南的海防接受越北日军的投降,实际上这就是调虎离山。卢汉这边刚去,杜聿明就带着蒋介石的嫡系对龙云下手,采取兵临城下的办法,逼迫龙云离开自己的总部根据地,到南京去当了一个空头官员。这样就相当于把滇系的力量分散了,虽然龙云的表弟卢汉接受了龙云的职位,貌似是新的云南王,但已是束手束脚,很多地方遭遇掣肘。卢汉曾经对60军的将领曾泽生说,你们的力量保存得越好,我在后方就越安全,过得越好。这对60军将领具有启示意义。

云南陆军讲武堂向往光明、向往进步的力量,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培养出来的这些师生,可以说绝大多数对蒋介石的统治是不满的,一方面要抵制蒋介石吞并的企图,一方面是云南籍的官兵许多经过进步思想的熏陶。云南陆军讲武堂一建立,就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反对专制独裁。龙云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生,他当“云南王”的时候就说,蒋介石要搞独裁,我要搞民主。他当然有着自己的利益,但也有民主作风,他同意昆明联大公开宣传反对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龙云与表弟卢汉对蒋介石极其不满,与共产党都建立了秘密联系。后来原滇军的60军在东北战场上起义,不是偶然的,有云南军人以前的思想基础。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云南全省宣布起义,起义部队的主力,还是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生。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中,还有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学员的身影。那就是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第60军,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60军在台儿庄打得很英勇,在解放战争中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而很不卖力,别称为“六十熊”。滇军虽然参加过军阀混战,带有一些旧军队习气,但编成50军后大不一样,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注入了部队,另一方面曾泽生他们保持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形成的传统和战斗作风。50军是第一批出国作战的部队,从鸭绿江边一直打到汉江南岸,在汉城附近歼灭英军丘吉尔坦克营。尤其是坚守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打出了威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对它给予高度评价。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进步精神,培养出来的军队,在中国国内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有人说,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的军队,打过的外国军队最多,打日本帝国主义、法国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英国帝国主义,都取得了骄人的战果。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一所具有革命精神的百年军校,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在各式军队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师生代表,为了光明进步、为了民族大义,向着黑暗腐朽、野蛮倒退的阵营进行战斗,甚至付出生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史上,云南陆军讲武堂都写下了自己的辉煌篇章!

刊登于2020年第1期 6jDPWmxu91Y+SqmYmNkJdlTvV6YdV1P3zkRNDA/6VeDK2IzhYFs9Gip6syGdg1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