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辛亥革命历史上,有一位得到孙中山表彰、毛泽东肯定的安徽合肥籍元老,他就是“民国三烈士”之一的范鸿仙。他以铁肩担道义,创办民主革命报,凭借犀利之笔锋、博雅之文采横扫凶顽之敌;后投笔从戎、枕戈待旦,创立“铁血军”并亲任总司令,为民主革命冲锋陷阵:流亡日本时期,他协助孙中山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积极策划讨袁起义。范鸿仙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直至遇害,他都始终保持着“愿将碧血换共和”的信念与初心。
在中华民国定都之地南京,有着海内外敬仰的孙中山陵寝,左侧梅花海中的灵谷寺,静卧着一位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得到孙中山褒扬,蒋介石追认,毛泽东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历史的风烟使他且行且远,不为后人知晓,然而他“愿将碧血换共和”的理想和脚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吹响了进军号,他的事迹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他就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国三烈士”之一的范鸿仙。
范鸿仙188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北乡(今夏店乡),又名范光启。他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他的革命生涯是从大造革命舆论开始的。在中国近代第二个办报高峰时期,他创办了在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安徽白话报》,积极为上海《神州日报》撰稿。16岁的胡适曾在报上习练白话文章,最后成为中国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范鸿仙参与创办了影响巨大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中国新闻史上的“竖三报”。1905年5月15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的《民呼日报》在上海创刊,范鸿仙应于右任邀请,协助办报、为主笔政,然而仅3个月,被当局以“不安本分”查封,社长于右任遭逮捕,报社夭折,范鸿仙四处奔走、竭力营救,25天后于右任才获释。
范鸿仙在日本拍摄的照片
同年10月,范鸿仙又力佐于右任创办了与《民呼日报》一脉相承的《民吁日报》,并担任社长,直接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
日本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战胜方日本通过《日俄朴茨茅斯条约》,觊觎占领我东三省,加强经济掠夺,进一步称霸远东,实现其“大陆政策”。范鸿仙鲜明地提出要警惕日本、防范日本、战胜日本,在48期中,他主笔和采用了大量强烈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的文章。他的振臂一呼,成为当时绝无仅有的第一警钟之声。11月19日,《民吁日报》被以“排日”罪名查封,并判永远停止出版,范鸿仙被认为“牵头出语煽动”、横遭逮捕,后办了交保手续才出狱。
“民”字头三报
1910年11月,以于右任为社长、范鸿仙为总理创立了《民立报》,宋教仁、章士钊、邵力子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先后参与报纸事务,使得报社人才济济、阵容强大。范鸿仙常以“孤鸿”“哀鸿”“解人”等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大量的时评、杂文、专栏文章,以犀利之笔锋、博雅之文采,纵横捭阖、崇论闳议,揭露袁世凯祸心,声讨列强侵华罪行,教育青年爱国,激励民众图强,为推翻帝制,争取民主,立下了不朽功勋。范鸿仙的文章秉正义之笔,扫凶顽之敌,发人深省,令敌胆寒。范鸿仙为民办报、作民众喉舌,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报人。孙中山大加赞赏:“光启一支神笔,笃胜十万雄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是《民立报》的热心读者,常为报中革命文章而感奋。1936年在延安,毛泽东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份民主革命的报纸,我深受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激励人心的材料!”(摘自《西行漫记》)
范鸿仙参与创办的“竖三报”,特别是《民立报》,在一段时间内,实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同盟会的重要战略决策、行动纲领、指示指令,都是通过社论、通电等形式发布,报馆所在地是机关集结地、内外联络点,组成人员也都是同盟会在国内的领导人。《民立报》等进步报纸,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成为革命力量兴衰的晴雨表。
1911年,范鸿仙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长江流域江、浙、皖、赣、粤、湘、川、陕八省革命运动。10月10日,由上海中部同盟会总会组织策动的新军第8镇在武昌首义成功,又决定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继续发动起义。南京起义由范鸿仙和曾在新军第9镇当过管带的柏文蔚负责。
当时的南京有两支队伍;一支为新军第9镇徐绍桢的部队,辖步兵两协(相当于旅),每协辖步兵两标(相当于团),还有马队、炮兵、工程队、辎重队各一标和宪兵队三营,除步兵第十八协司令部和其所辖步兵第三十五标驻镇江、第三十六标驻江阴外,其余各部队均驻南京。另一支为江防军,被称为旧军,由张勋统辖,有步马兵23个营,分驻于南京城内外各要隘担任防务。由于新军鄙视旧军,旧军妒忌新军,新军和旧军之间形同水火。当武昌革命军举行起义时,旧军军统张勋乘机向总督张文骏“打小报告”,谓新军全是革命党,无一可依靠。张文骏素对第9镇官兵猜疑,对统制徐绍桢也不信任,突然命令第9镇驻南京城内的各部队,全部移防驻距城60华里外的秣陵关,每人仅发5颗子弹。
范鸿仙和柏文蔚得知后,由范鸿仙主持在3天之内,制成炸弹1200颗,购手枪300支,全数交柏文蔚,率死士百余人,以被褥毛毯包裹枪弹运至南京。第9镇统制徐绍桢虽为开明官僚同情革命,但顾虑较多、行动犹豫不决。范鸿仙冒着生命危险反复做工作,分析“满清无道,百姓分崩”的形势,指出“张勋兵临阵前,倘不奋起杀敌,必将被他宰割”。经过范鸿仙的点拨,加之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光复,徐绍桢决心顺应时代潮流起义。
但徐绍桢未等到范鸿仙的武器弹药运到,就提前发动起义,攻打雨花台初战失利。上海中部同盟会总会立即派范鸿仙奔走于上海、镇江一线,组织江浙联军,并通报已光复各省速派援军。11月13日,江浙联军在镇江宣告成立,徐绍桢为总司令,范鸿仙、于右任等为顾问,范鸿仙还担任交通及筹款。联军共组织了苏、浙、沪、粤及镇、淮、扬军两万多人。经过八天八夜激战,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终于光复了南京。
但各路将领为争夺南京都督剑拔弩张、几近火并,范鸿仙和宋教仁又急忙奔走于各军营之间调停,终于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国内讧的覆辙。于右任高度评价范鸿仙为“光复南京的大功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确定了共和制,重奖了一批光复南京有功人士,范鸿仙名列前茅。
为保卫和巩固共和,范鸿仙提议创建“铁血军”,并亲任总司令。作为拿笔杆子的一介书生,为何要操枪弄棒当铁血军人?因为他从革命实践中悟出:光复南京重要的是要有枪杆子,袁世凯北方势力较大,单靠和谈,山东、河南等省必不能完全光复,革命党人手中必须要有一支自己的军队。2月2日,范鸿仙在《民立报》上发布《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对铁血军的命名、组建的目的、官兵的要求等等叙述详尽。“铁军何为而创办哉?夫大地一铁厂也,人类一血球也,人非血则其人不能生存,国无铁则其国不能自立。”他振臂誓言:“至今以往,铁血军有不以铁血为宗旨而不主张北伐者,天厌之;铁血军主张北伐而行有不能践其所言者,天厌之。”
当时,铁血军是以江淮同盟分会之名义发起组织的,范鸿仙是该会会长兼铁血军总司令,他拟组编4个师,并编练一个决死营,共一万余人。2月1日,陆军部向铁血军下发大炮4尊,机枪10余挺,快枪两千支,再加上原有装备,铁血军武装齐全。孙中山表示将亲督江、皖之师北伐,以铁血军为前锋。3日,五千壮士集结泸州(合肥),由范鸿仙作出征动员,他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叔伯兄弟们,蒙诸位不弃,奔走皆来铁血军旗下。今日大局紧急,我们铁血军奉孙大总统之命举师北伐,诸叔伯兄弟慷慨踊跃,愿为我民国杀敌,万众一心救国。即成军,请谨记军队名,以铁血为宗旨。现在仅以一句话告诉大家,山海关就是我铁血军凯旋门也!”
然而,就在部队准备挥师北上,一酬铁血壮志之时,“南北议和”告成。范鸿仙仰天长叹,他深知袁世凯不灭,共和只会是游戏,后来历史发展印证了范鸿仙的预判。在袁世凯通令各省军队改编时,为服从大局,范鸿仙率先宣布辞总司令职,重回《民立报》担任主笔兼社长。原铁血军改编的两个旅在后来的第二、第三次革命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范鸿仙创建铁军之举,在中国民主革命征途上时间短暂、意义重大。
1913年9月10日,因二次革命失败,范鸿仙流亡日本。四个多月里,他在东京协助孙中山组织参加中华革命党。1914年新春,袁世凯强令解散国会,孙中山义愤填膺,决定再度讨袁。1月31日,范鸿仙与孙中山单独访晤,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面谈,这也是两人最后的诀别。
2月初,范鸿仙秘密回到上海,在国内领导和组织“上海起义”,发动第三次讨袁革命。他筹建了中华革命党上海领导机关,积极策反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旗下的官兵,并在上海制造局内,发展了对袁世凯倒行逆施愤懑不满的300多人,随时准备里应外合。为了起义,他积极筹措经费,不惜倾家荡产;将家中珍藏的宋版古籍善本、夫人陪嫁的耳环金簪,以及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典当了,就连蚊帐都捐献出去了。为了便于工作,方便行动,他把家从相对安全的法租界戈登路迁到革命党机关部附近的民赖达路,即便这样仍常夜宿机关办公室。
当时,郑汝成侦察出上海的革命党首领是范鸿仙,便急报袁世凯,袁世凯早已恨之入骨,遂密令“悬10万金购范鸿仙头”。由于形势万分危急,举事之日渐近,范鸿仙已成众矢之的,他恐起事不测,后继无人,贻误孙中山大计,电请孙中山指派一名得力将领来沪督师,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于9月16日抵沪,并带来了起义经费。范鸿仙泪流满面说:“我今日死知足矣!”
9月20日凌晨4时,在办公室精心制定“上海起义”军事计划的范鸿仙,惨遭袁世凯派来的4个杀手的轮番砍杀,因贴身警卫被重金收买,已借故离开范鸿仙,且将办公室门窗紧闭皆钉死,范鸿仙寡不敌众、无处躲避,身中7刀1枪,均为要害,当即殒命,时年32岁。其血衣保存于台湾党史馆,照片陈列于国史馆,事迹写入国民党史。
范鸿仙被害遗像
孙中山惊闻范鸿仙遇害甚为痛惜,除立刻派员到上海致哀抚恤外,又急电范夫人李真如前往日本。10月28日上午,孙中山在东京头山满宅接见了悲痛的李真如,他抚摸着范鸿仙8岁的儿子范天平的头,眼含热泪对李真如说:“你放心,只要我孙文有一天能到长江,我有饭吃,你们家就有饭吃;我有粥喝,你们家就有粥喝!”孙中山对周围人大声说道:“范君流血,以种将来之果,断非徒死者。鸿仙身后事,即吾党重事,待革命成功,定为鸿仙国葬。”
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第163次常务会议提议,对范鸿仙“追赠上将、明令褒扬”。遵照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决定为范鸿仙举行国葬,附葬总理陵内区域,丧葬费从最初三千元追加至四万元。范鸿仙墓地选在中山陵东、五棵松陵园、中山纪念堂之左的山坡上,寓意生前是孙中山先生之重要助手挚友,身后亦陪伴孙中山先生的左右。其墓园主要建筑有墓穸、祭堂、牌坊、碑亭、凉亭、别门等,《中央日报》称墓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1936年2月19日,国民党为范鸿仙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从第一公园烈士祠出发,行列延长数里,首为党旗、国旗和“铁血总司令范”黄稠旗,还有巨幅白布横幅“精神不死”四个大字,后有军乐队、宪兵队、教导总队和警察保安队等,荷枪实弹的士兵护卫灵车左右。范鸿仙国葬时,各界的祭文、挽章、挽联600余轴,其中有蒋介石、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孔祥熙、孙科、居正、冯玉祥、陈立夫等人。
范鸿仙墓园在抗战中被毁,“文革”中又遭彻底破坏。1972年9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的写信反映下,毛主席、周总理都十分重视,明确肯定了范鸿仙对中国民主革命所作的历史功绩。10月,国务院就指示立刻修缮范鸿仙墓园。
范鸿仙墓
由于范鸿仙是海峡两岸颇有影响的民国著名人物,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陆续前来瞻仰、凭吊、采访,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空军退役上将夏瀛洲、台湾佛教高僧大师等都前来祭奠。1996年中共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再次拨款予以修缮。
(本文素材由范鸿仙亲属许明提供)
刊登于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