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近这座红色基因库
——写在《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前面

2024年“七、一”过后,一册洋洋30万余言的大书《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孙军著)即将付梓,著者嘱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收到书稿及附图后,我一口气便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很及时的书。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从建党初期的58人发展到今天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将迎来它的百年纪念日。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独有的红色基因需要传承、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的出版,为“红色基因库”增添了新的族类。

大部头的军史党史出版物确实出版了很多,《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在“历史的缝隙处”找准定位,以“逸闻”补正史之缺,使这本书具有了独特价值。书中50篇文章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抗日革命、解放战争、和平建设时期。除却战争年代,也写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中印边界之战、西沙保卫战等。除有“史”的规模,作者更求“信”的品质。作者常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除了查阅党史军史可以采信的记载,对于“红二代”“军二代”的采访也相当深入。可以说,作者所做的是一次抢救性写作。当下,老一辈革命家基本上都已离世,听他们亲自讲述已不可能。他们的儿女也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因此“抢救性”采访写作就显得格外珍贵。本书每篇文章附有四张历史照片。图文并茂能够使读者阅读时对历史环境获得感性体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些照片源头多取自红色纪念馆、博物馆,以及“红二代”的推荐和赠送,十分稀缺。其中如《将军挥泪忆战友》、《新四军战史上最悲壮海上遭遇战》、《淮海决战史上骁勇一纵》、《战斗在上甘岭坑道的惟一女兵》、《西藏边防部队抗击罕见雪崩纪实》等所附照片,有些长期珍藏于革命前辈亲属家中和战友后代手中,此次在书中首次向公众披露,弥足珍贵。“史”和“信”使这本书能立得住、相信也是它能够“存得下”的理由。

这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在记叙中国革命中诸多“红色逸闻”时,力避平铺直叙还原事件过程,而是重在解读事件的因与果,使事件凸显出“何以红色精神”。如《革命摇篮金寨的红色传奇》书写鄂豫皖因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最终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走出开国将帅59位。红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原因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共同信仰和目标。国民党军队则不可能。他们有了军权才能升官发财,所以要争兵权。相反,如红8军曾先后组建三次,各支部队每次都转隶,官兵不断变换领导,但绝无兵权之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是私人武装,没有私人目的。这便是胜利之本。《红军时期的无线电侦听通信队》弥补了过去这方面记述较少的不足。曾希圣领导的红军破译队,连基本的破译设备都不具备,却硬是用脑子死记硬背缴获的敌电台密码,居然也能以“蒋总司令”名义调动敌军三个师行军方向,从而使红军脱险,也向读者披露了红军何以能够取得四次反“围剿”及“四渡赤水”胜利的一个致胜原因。书中,不论是写苏南战役、鲁南战役,还是新疆盛世才制造的反共惨案,琼崖游击队的斗争,或是新四军的郭村保卫战,解放后的西藏平叛以及西沙之战我海军敢于和南越海军“海上拼刺刀”收回领土,都贯穿了党指挥枪、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红线。读后,令人不仅为先辈的奋斗牺牲精神回肠荡气,同时探骊得珠,获得对胜利之源的感悟。“不忘来时路,不罔肩头担”。走近这座红色基因库在多元化阅读的今天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历史和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页)《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中最生动的还是对革命者的写真。红军医院隐蔽行军时,女兵张敏带着出生不久的婴儿,在敌人搜捕时,恰恰孩子饿了大哭起来,张敏为了不使敌人发现部队,把孩子捂住。为了部队和战友的安全,硬是将自己的孩子捂死在了自己怀里!红军女战士余品英被捕后,敌人将烧红的铁犁铧拿到她面前:“你们共产党员不是喜欢红吗?你要不自首,你就把这双‘红绣鞋’给我穿上。”余品英毫不畏惧地上前穿上这双“红绣鞋”,敌人恼羞成怒,开枪将她射杀。抗美援朝女战士杜念沪,丈夫是本团团长。按规定团长妻子不上前线,但她看到战士死伤严重,奋不顾身上坑道抢救。书中,同在战场的丈夫深情地对她说:“我如果牺牲让你去上人民大学。”这成为志愿军夫妻生死诀别的代名词。作者进一步解释说,这话是有“典故”的。当时志愿军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团职干部牺牲以后,组织上会送他们的遗孀去上人民大学。那位渡江战役送大军过江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在头部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划着木船往扬中方向渡江,坚持将24名解放军战士送到长江南岸……。《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因其写真性、掲秘性,因其事件和人物的双重质感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一部难得的“红书”。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其象征意义为希望、光明、热烈、勇敢、奋斗、牺牲,马克思最喜欢的颜色便是红色,而红色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书有自已的命运。《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令我想起著名的、使几代人接受了红色洗礼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本大书《星火燎原》《红旗飘飘》。我相信《不泯的星光-——红色逸闻写真》能够列阵其中,再现红色中国的满天霞光!

2024年7月5日 mSnGOCAKsm6C7fpBlS6AxP0BwjjbT2ZK8wiEH2y/G/wcOtbLZmP71aDBCJkreN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