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红四方面军中,开国上将许世友幼年时在少林寺练习过武术,他的一身功夫在红四方面军中无人匹敌,俗家弟子的佳话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有一位敢和他打擂比武,且贵为武当一派掌门的女红军,却不为世人所知。她就是原南京军区幸存年岁最长的一位红军女战士,也是中国武术界资格最老的一位女武术家,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武术总教官何子友。
何子友1913年1月出生于四川苍溪,这里并不是“武术之乡”,她从小得以习武,要感谢父亲的支持。民国初年,她家中贫穷更没钱养活女孩子,父亲看她瘦弱多病,为保她活命,便送她到当地县城熟人开的一家武馆去做杂役,希望混口饭吃也能强身健体。10岁的何子友,每天忙完繁重的苦力,最快乐的事就是看拳师教授武功。几年下来,何子友“偷师”的拳脚,竟然中规中矩、像模像样,武馆里最有名望的武当派大师父看中了她的天赋和身手,决定破例收下这位女弟子,教她武当的套路和各门兵器,何子友勤奋聪慧、秉承独门,一时成为同辈弟子中的魁首。据日本著名武术学者松田隆智撰写的《中国武术史略》上记述,“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何子友……习得‘神化五毒雷电殛手’诸绝技”。
红军入川后的1933年10月,何子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战士,因她武功高强,后任国家保卫局保卫工作妇女班班长。在红军的战斗中,她曾单挑匪首王、拳打马匪骑兵,被誉为“红军何铁拳”。
一次,红军路过某山隘,遇到了占山拦路的土匪老大“黑七”,因他早年练过拳脚,在这一带颇有恶名,他知道真刀真枪打不过红军,便提出要比武过关,否则留下买路钱。何子友和“拦路虎”当下进行了一场比赛,两人单枪匹马只斗了几个回合“黑七”,就被何子友用“神化五毒雷电殛手”打下马来,“黑七”方知红军中有这样的武术高人,吓得拱手下跪,再也不敢和红军计较了。红军没费一枪一弹,就打通了前进的通路。何子友还和马家军交过手,红军进入甘南后,一次何子友带着几位侦察排女战士收容伤员殿后。没料想被一伙马家军骑兵发现了,见只有几位红军女兵,四个疯狂的骑兵挥舞着马刀紧追不舍,狂叫着:“快捉了这帮女共匪当老婆!”敌人把何子友等人团团围住,何子友率几位女兵奋力搏斗、毫无惧色。为首的敌人见她是个领头的,便突然冲到她身边伸手就拽,何子友敏捷地躲闪、借势飞起一掌,猛击敌骑兵的马头,战马嘶叫一声轰然倒地,敌兵一下子被摔了几个滚,连刀也飞了,被何子友反手擒拿动弹不得当了俘虏。其他敌兵见红军功夫如此了得,吓得拍马夺路而逃。
战争年代的何子友
同为红四方面军的许世友,得知何子友的功夫十分钦佩,很想见见她,自然也少不了要切磋一番。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少年时与何子友有相同的经历,八岁那年冬天,跟着一位年近80岁的云游高僧,走进了少林寺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并学习功夫。许世友曾风趣地说过:“武松景阳岗打虎在少林寺练了六年,我练了八年,比他还多两年呢。”据说,许世友在少林寺大比武中战胜过荣获三连冠、外号鲁智深的大师兄鲁本深。当年在红军里,许世友的很多老战友并不叫他许师长、许军长,而是直接叫他许和尚,当然,他是没有真正剃度出家的俗家弟子。许世友说,如果自己武功第二,就无人敢称第一。
何子友的性格很好,待人友善,做事果敢,也想认识下这位少林大师兄。姐妹们为她担心,她笑着说,以武会友也是为了提高红军杀敌本领,大家都会点到为止的。有的姐妹说,长征路上,许世友打过拦红军道的彝族寨主的擂台,差点当了人家的女婿;何姐打过拦红军道的拳匪“黑七”,胜利打通道路,还不定谁输呢。结果他们还真比试了一阵子,据说是许世友主动停了手,有人说何子友赢了,何子友说许世友让了她,不管结果如何,以后许世友有机会就请何子友喝酒,有时没小菜便就着馒头蘸酒喝个通宵。在部队里,人们知道许世友将军喝酒只喝不过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何子友。后来,何子友当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武术总教官兼侦察排长,她带领训练了大批女兵,个个武功毫不含糊,每个都能与男兵抗衡,这些女红军上战场,近身搏杀敌人勇猛异常,的确让敌人闻风丧胆。
当年何子友20来岁时,虽然长得虎背熊腰,但端庄漂亮。妇女独立团女兵中发生过不少爱情故事,却无人敢娶何子友——那些身经百战的红四方面军虎将们,谁都“怕”何子友这一双“铁拳”,但也有人不怕,他就是红一方面军的周子昆。
190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的周子昆,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早年当过孙中山大总统府“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班长,后铁甲车队并入叶挺独立团后担任营长。加入北伐先遣队后转战湘、鄂、豫等省,在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中,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1928年4月上了井冈山。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他还患着肺结核病,身体十分羸弱,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带领部队三过草地。连年的征战,使周子昆多次负伤,他后来还当过红三军参谋长、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等要职。湘江战役时,由于错误的指挥,周子昆部损失惨重,洋顾问李德“甩锅”要枪毙周子昆,被毛泽东看见后亲自保下他,救了周子昆一命。朱德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周子昆原则性强,刚柔并济,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
何子友丈夫周子昆
那时,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开创了红军长征和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新局面,全军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中共中央为继续北上抗日举行了两次会议,8月,将红军两大主力部队统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时任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局)局长的周子昆,随红四方面军组成的左路军行动。在红一、四方面军组成红军总部期间,周子昆见到了久闻其名的何子友。经同为红军战友的何长工介绍,两人英雄相惜、喜结连理。
1937年秋的一个周末傍晚,24岁的何子友与36岁的周子昆,在延安的窑洞内结为夫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20多位中央领导和主要军政首长出席了他们的婚礼,何子友没见过如此隆重的场面,胆怯地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还是朱德“命令”周子昆请出新娘子和大家见面。毛泽东主席亲自致贺词,并以个人名义赠送新娘新郎一支钢笔作为纪念。因他俩的名字里都带一个“子”,战友们称他俩是绝配的“双子星座”。同是来自红四方面军的许世友,见着周子昆打趣地说:“还是你们一方面军的厉害,不怕死!”周子昆资历比许世友还老,不禁好奇地问为什么呀,许世友哈哈大笑说,“也就你敢娶何子友,我们四方面军谁敢呀!”
在延安婚后短暂的幸福日子里,周子昆教何子友学写字、学文化,何子友教周子昆练武术、强身体。在杨家岭召开的联欢会上,两人还表演了“夫妻对唱”。在何子友的影响下,周子昆对唱歌产生了兴趣,还参与了《新四军军歌》歌词的修改工作。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党中央原拟任周子昆为新四军参谋长,因叶挺军长已联系上报张云逸为参谋长,中央军委便任命周子昆为副参谋长兼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周子昆向毛泽东、朱德表示:“只要是去打鬼子,坚决服从调遣。”1941年发生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皖南事变,周子昆和副军长项英等人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堵,转移隐蔽到安徽泾县赤坑山蜜蜂洞。在1941年3月13日夜里,被同在洞中隐蔽的叛徒刘厚总杀害,时年40岁,当时的何子友只有28岁。何子友和周子昆相识于1935年四川的夏天,结婚于1937年陕北的秋天,1941年3月周子昆牺牲在安徽的春寒里。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终成眷属,只有短暂的六年,此后,何子友一直没有再婚。
1985年初秋,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安徽泾县云岭开馆。72岁高龄的何子友,执意要冒着细雨、拄着拐杖,登上离县城近百里的周子昆遇难处——赤坑山蜜蜂洞。别人建议她再找一个老伴,她总是喃喃地说:“子昆是不会忘记我的,子昆的孩子都姓周,这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在她的心里,始终珍藏着对丈夫无法割舍的爱。
何子友是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红军,她始终不忘初心,时刻听从党的调令,干一行,专一行,让党和组织放心。1949年5月27日,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解放,2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陈毅为新上海的第一任市长。作为华东军区机关的工作人员,何子友随同陈老总住进了上海军管会的宿舍。
刚解放的上海是一个聚集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大染缸。这里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从事特务和间谍活动后潜伏下来的人员,有国民党反动派溃逃前夕释放的3700多名在押罪犯,有盗匪地痞流氓之类的社会渣滓,还有对共产党持怀疑消极态度的资本家和小市民等等。
那天何子友在院子里碰上了陈毅,陈毅当场交代她去接管无人管理的上海益民食品厂。因为陈毅考虑何子友是红军,政治可靠;担任过延安总供给部被服厂支部书记、东北四野材料厂厂长等,有管理经验;还有她的性格泼辣、办事干练,尤其会武功,有利于处理一些矛盾纠纷,镇住不法分子。何子友觉得自己没文化、怕在大上海干不好,但组织的安排党员必须服从。在她的努力工作下,厂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次,一个潜伏特务别有用心地带着七八个上海滩小瘪三提着钢管到厂里闹事,妄图破坏生产。何子友发现后对他们严厉斥责,这帮家伙蛮横无理、竟然追打工人。何子友施展武功,将潜伏特务打翻在地,赤手空拳把其他围上来的人逐一制服,统统扭送到保卫科。结果,厂内还有一个潜伏特务,闻讯后怕追查到自己,吓得连夜跳窗逃跑了。以后,她又接管上海电池厂、上海益民食品厂、上海开林油漆厂、复兴香烟厂等,当过厂军管专员、厂长,华东军区军管会军代表等。她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人们都知道何子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女厂长”。
何子友结婚时,有人和他们开玩笑,说两人名字都带“子”,将来必定多子多福。然而在战争年代,这无疑只是美好的愿景。1938年5月,何子友在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女子队当了一名排长。第二年,她生下了女儿周民。周子昆牺牲后,何子友生下遗腹子周林。从那时起,“单身母亲”始终不向命运屈服,决心把周子昆留下的两个孩子养大。她含辛茹苦,单亲抚育革命后代,从不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是教育他们要有革命理想和高尚追求。何子友出生的四川苍溪是“山歌之乡”,她是个活跃泼辣的川妹子,在红四方面军文艺宣传队最喜欢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把口琴,便无师自通学会了吹奏乐曲,在皖南教导队还为合唱《新四军军歌》伴奏。然而解放后当女儿有两次地方艺考机会时,她语重心长地劝阻并执意要求她考部队医校。因为战争年代红军、八路军缺医少药、轻伤致死的悲壮情景,已经深深印入她的脑海,她认为学医部队更需要,希望后代能够为部队治病救人。两个孩子长大后,全部参加了解放军,何子友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晋升铺路打招呼。两个孩子退休时,女儿是一名师职待遇的军医,儿子周林只是一个团级干部。
胸佩三枚勋章的何子友与女儿周民、儿子周林
何子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为成立新中国建立了功勋,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何子友于1969年离休,党组织给予她这位老红军副军级待遇。然而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心系人民和军队,继续发挥余热,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工作、为关心下一代倾注了大量心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晚年的何子友依然性格豪爽、胸襟坦荡,喜则大笑、怒则大骂、哀则痛哭、乐则高唱。她喜动不喜静,早晨都要比划几下拳脚,什么事情都尽量自己去做,不劳人帮助。她起居有规律、饮食不忌口,生活像在军营般严格作息、有条不紊,她还乐善好施、广交朋友,这些都是她健康长寿的秘诀。
晚年的老红军何子友
2016年2月22日8时44分,被称为传奇红军女侠的何子友在南京去世,享年103岁。追悼会上,解放军东部战区送上了这样的挽联:“戎马不解鞍一生是女兵,征程千万里巾帼亦英雄。”
(本文素材由何子友之女周民提供)
刊登于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