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红军长征陕北会师85周年,也是红一方面军的团长黄开湘逝世85周年,这位红军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从江西的红土地走来,不幸病逝在陕北的吴起镇,年仅34岁。他和我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是同乡,参加了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和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开国上将杨成武搭班子,在闻名遐迩的红军先锋团分别担任军政一把手。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还是在历次反围剿,在万里长征的鏖战中,黄开湘都胆识过人、勇往直前,在红军初创和成长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他英年早逝,加之岁月的风尘,人们对他的事迹和家庭知之甚少,至今不知遗骸归何处。然而翻阅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他的英名始终不朽,给人以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1901年1月,黄开湘出生在江西上饶弋阳漆工镇黄家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下面有6个弟妹。作为长子的黄开湘,从小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起早贪黑学做木匠手艺。黄开湘母亲方尚香,是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与方志敏同村还是他的堂姑。因此,黄开湘和方家几兄弟从小感情甚笃。方志敏受中共江西省委的派遣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黄开湘就利用做木匠活走家串户,协助方志敏在漆工、烈桥一带建立了近百个村秘密农协会,他还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弋横6万多农民的年关大暴动,自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经方志敏、黄镇中介绍,黄开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赣东北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方志敏介绍入党的赣东北苏区创始人之一——黄开湘
黄开湘长得人高马大,身高1米8,办事果敢、勇猛过人,许是木匠出身的缘故,他常将一把锋利的斧子别在腰间,一旦与敌人近身肉搏,他不用刺刀和大刀,而是抡起斧头上下翻飞、套路纯熟,七八个敌人也无法近身。红军队伍一时传闻,赣东北苏区有一位擅使斧头的团领导,后来,周恩来、朱德等领袖都亲切地称他为“斧头将军”。
1929年春天,德兴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张家畈饶家祠堂内召开,黄开湘和方志敏、方远辉(方远辉是原江西省委书记、省长方志纯的胞兄)、彭高、黄镇中等人,从弋阳磨盘山去开会。他们扮着上山砍树的农民,走到弋阳与德兴交界的白马岭时,被一队靖卫团围住。黄开湘走在几人前面,说着弋阳土话,扬着手中的斧头,说是上山去分村民砍柴的位置,靖卫团头目刚要放行,突然团丁中一人认出了方志敏。黄开湘手疾眼快,抡起斧头劈倒了团丁。靖卫团头目还没缓过神来,就被硬邦邦的驳壳枪顶住了脑袋,黄开湘大吼一声:“快放下武器,否则格杀勿论。”靖卫团在头目的命令下慌忙举枪放行。他们顺利到达会场,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100余人,到会群众达600余人,会上选举黄开湘为县苏区军委主席,并且成立了“德兴赤色独立营”,黄开湘兼任营政委,会后举起了德兴4乡108村的暴动大旗。在全县赤卫大队的配合下,县红军独立营一举攻克德兴县城,很快实现了全县一片红,德兴县成为赣东北苏区三个全红县之一。
黄开湘任团长的红军赤色警卫团
1933年春,赣东北苏区和中央苏区连成了一片,中央电令闽浙赣省的红军赴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黄开湘义无反顾地告别了母亲和妻儿,奔赴中央苏区。同时,赣东北苏区给中央带来了2000两黄金、100多万银元、40余箱药品,周恩来、王稼祥、朱德连连夸奖赣东北苏区,为经济艰难的中央苏区解决了大问题。他们和赣东北苏区领导聊天时,戏称黄开湘是赛过程咬金的“斧头将军”。朱老总知道黄开湘擅用斧头肉搏,把自己心爱的手枪送给了黄开湘,笑着说:“今后就不要用斧头拼命了,还是用这支枪更厉害。”黄开湘十分惊喜,但又不好意思接受,朱老总笑着说:“这可是正宗德国造的左轮手枪,是从张辉瓒手中缴获的!”周恩來也笑着说:“你们给中央送来这么多黄金白银,中央也没有什么东西送你们,我这块表也送给你,给你这个‘斧头将军’添点装备。”
1933年9月,为了加强对作战红军的物资保障,赢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军委成立了红军总供给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黄开湘为政委。黄开湘一上任就打开了局面,他运用在赣东北苏区时的有益做法,在中央苏区各县区的交通线上成立了各级兵站,为过往部队的食宿、伤病员的转移、军粮等物资的储运节约大量的民工,提供了许多方便,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赞扬。但是,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不断失利,敌人围剿的包围圈不断缩小,加之对红军和苏区的严密封锁,红军处于缺衣少食的情况,有钱也难买大米、食盐、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物资供应越来越困难,而嫉恶如仇的供给部政委黄开湘,与共产国际派来的红军顾问李德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黄开湘越来越看不惯李德的骄横和霸道。原来,为保证红军部队的战斗力,中央军委规定粮食多供应前线部队,非战斗部队的机关供应少些。机关工作人员每天只有0.8斤粮食,分为两顿吃,菜没有油盐,只得把青菜腌成酸菜用白水煮着吃。李德受不了这种苦日子,即便在军委机关开会,也要赶回驻地吃洋面包奶酪。为了照顾好这位“洋顾问”,红军在前方缴获的罐头、香烟、雪茄、面粉都要先进贡这位“太上皇”;为了获得这些“洋货”,牺牲了不少红军战士。而处处凌驾于中央之上的李德,毫不关心红军前线将士的疾苦,不仅平时要穿新布料,而且一餐吃不完的饭菜就倒掉,一天要抽一铁筒高级香烟或雪茄,经常要吃夜宵。一旦物资供应不上,他就跑到供给部大发脾气、见人就训。黄开湘对李德的言行十分生气。一次,李德又到供给部要牛肉、要罐头,管理员向他解释暂时没有,是否可以先领一些鲜蛋。结果李德大发雷霆,大骂红军管理员,正巧黄开湘路过,忍无可忍的黄开湘大声呵斥李德。在中央苏区,别人只敢背后发泄对李德的不满,无人敢像黄开湘这级干部公开硬怼,气得李德直骂:我不和你这只斗牛一般见识!黄开湘一气之下找到周恩来,坚决要求回到战斗部队上前线。
1934年春,黄开湘终于回到了战斗部队,中央军委命令他担任红一军团一师政委,与后来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师长李聚奎搭班子,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石城阻击战、老营盘穿插战等。在同年11月底的湘江战役中,他又同师长周子昆,指挥全师参加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的阻击战。红军损失严重,被迫战略转移。1935年1月,部队经过整编,经周恩来的提议,黄开湘接替调师部的耿飚团长,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团政委是杨成武,该团一直担负着保卫中央领导的重任。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四团在松坎担任了7天的警戒任务。1935年3月主力转移时,红四团又奉命作为“先锋团”向曲靖、昆明方向前进,掩护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随团行动。在遵义会议之后,经历最大的一次、也是歼敌最多的土城战斗中,由于敌强我弱、我军腹背受敌,正当红四团奉命从前线阵地往回撤的时候,突然又接到命令:“朱德总司令还没有回来,要掩护首长后撤。”黄开湘和杨成武火速率领80多名战士又回头冲上山坡,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进行阻击,争分夺秒掩护朱总司令安全撤离。在这次战斗中,黄开湘充分发挥了他的勇猛顽强,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毛泽东的表彰。
红四团受到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屡次担当红军长征开路“先锋团”的重任。1935年5月初,红军来到大渡河畔,中央红军先遣军右路军红一师一团在安顺场渡过了大渡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看到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数万红军如果靠几只小船摆渡,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蒋介石部署前方四川军阀杨森数万兵力围堵大渡河,后面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周浑元诸部快速猛追。蒋介石本人飞抵成都亲自指挥,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在大渡河畔一举消灭红军。
在这危急时刻,5月27日清晨,军委电令黄开湘、杨成武率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全程320里,须急行军三昼夜内赶到。从大渡河到泸定桥全是崎岖泥泞的山路,有的还是绝壁开凿出来的悬崖栈道。山上白雪皑皑、银光耀眼,寒气阵阵袭来,山下河水湍急、翻腾白浪,令人心惊目眩。偏偏老天又下起倾盆大雨、山陡路滑,部队刚走了60里,便与一伙敌人展开了遭遇战,后又遇上一营敌人扼守山头,等把这两股敌人都消灭时,时间已过了两天。这时军团又下电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迅速灵活机动的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要在这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创一天跑160里的纪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预祝你们胜利!林、聂。”全团上下边行军边动员,一天一夜竟然走完了240里路,终于在清晨6点准时到达指定地点泸定桥。
毛主席指示,黄开湘任团长的红4团是先锋团,要走出一条北上的红军路线。他们攻占腊子口、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从东岸到西岸有13根用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连成的长铁索,每根都有普通的碗口粗。两边各2根做成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原来桥面上横铺着的木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悬挂着的13根光溜溜的铁索,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战士组成敢死队,背插马刀,手提驳壳,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前冲去。黄开湘站在桥头坐镇指挥,杨成武带着第二梯队紧跟在敢死队后面配合,全团10余名司号员齐吹冲锋号,战士们冒着密集的炮火,前面匍匐冲锋,后面铺上桥板,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冲上去。经过数小时的战斗,终于夺取了天险泸定桥。当天夜晚12点,刘伯承、林彪、聂荣臻顾不上休息,在黄开湘、杨成武的陪同下来到泸定桥,深为红四团的胜利赞叹,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从这铁索相连的泸定桥上渡过了天险大渡河。4天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报全军,表扬了红四团,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打开了通路。聂荣臻元帅曾说,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黄开湘和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大功的大英雄。
8月17日清早,红四团正在开会,忽然毛泽东亲自打来电话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四团为先锋团,要求四团在茫茫草地上为全军走出一条北上的路线来。”毛泽东亲自点将,要红四团作为“先锋团”,黄开湘对政委杨成武说:“毛主席把首先过草地的任务交给我们团,这是全团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他们始终走在中央纵队的最前面,攻坚克难、所向披靡。黄开湘一马当先、披荆斩棘,率红四团在草地上摸索前进,黄开湘本是放牛出身,对野菜十分熟悉,粮食缺乏时,就一路上带领战士们采野菜,将仅有的一点粮食都留给了伤病员。他的坚定勇敢、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给指战员们很大的鼓舞。短短6天时间,他们最先率领部队爬过了雪山和草地,为中央红军大部队通过草地沼泽、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打开了通道,红四团为此献出了200多位年轻战士的生命。
1935年9月,红四团到达甘肃境内龙江,15日接到师部转来军委命令:“命令红四团继续北上,向甘肃岷州前进,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扫清前进中阻拦之敌。”黄开湘和杨成武进行了周密部署,杨成武带一支部队正面佯攻,黄开湘率部队翻越天险,迂回插入守敌侧后,居高临下用手榴弹炸毁敌碉堡,出奇制胜将其歼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守军全线崩溃,红军突破了又一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斗是红军长征中少见的硬仗之一,这一仗又一次打出了红四团的威风。黄开湘在长征中,经历土城阻击战、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场场都是恶战、险战,他的指挥才能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表扬,不愧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开路先锋。毛泽东风趣地说:“有斧头将军(指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指杨成武)为先锋,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黄开湘的生死搭档、红四团政委、开国上将杨成武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的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黄开湘却于11月,在甘泉罗汉川洛河畔的红军医院逝世,一代名将年仅34岁。
战争年代消息闭塞,多有误传,使黄开湘的去世扑朔迷离。对于他的死,曾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积劳成疾累死的,有的说是身患伤寒病死的,有的甚至说是“自杀”死的。这些不同的说法,影响到后来某个地方领导,他极不负责、主观臆断地在黄开湘的登记表上写下了错误的文字:“此人在长征途中吃不了苦,逃离革命队伍,现下落不明(注:此登记表仍保存在弋阳县档案馆)。”这样的结论使黄家亲属蒙受不白之冤,很长时间不能享受烈士家属的政治荣誉和生活照顾。
许多年后,开国上将杨成武深情回忆亲密战友黄开湘,他在《杨成武回忆录》中,记录下了长征途中与黄开湘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的难忘岁月。杨成武写道:“黄开湘被派到四团时,我团在松坎担任警戒,通过这几天接触,我才了解他是江西弋阳县人,是赣东北红十军锻炼出来的干部,是因在军委供给部任政委时与李德闹别扭,主动要求上前线的。他年纪比我大,以往职位比我高,但对我这个政委一直很尊重。”杨成武特别说明:“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我们接到中央通知参加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策马扬鞭一口气跑了50多里路,出了一身汗。在会上听了毛泽东的总结报告,心里格外激动。会后,中央觉得大家很长时间没有吃到荤味了,于是决定给每人发了1块大洋自己加餐。那时陕北物资很便宜,一块钱能买5斤猪肉,一只羊只要3块大洋,老战友聚集在一起痛痛快快地狠吃了一餐。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可能因为出汗、淋雨,肚里又灌了些油水,结果我和开湘两人都得了伤寒病,他比我病得厉害。我送他到军委卫生部住院,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我们的诀别。黄开湘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我震惊了,也顾不上自己在患病,带着政治处主任谭冠三及警卫员跃马直奔卫生部医院,谁知黄开湘的遗体已经埋葬了,没有花圈也没有墓碑,只有一座新土坟上压满厚厚的白雪。”杨成武回忆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姜齐贤说:“黄开湘住院一个月来,连日高烧40来度,处于昏迷状态,加上医院缺医少药,最后……”杨成武听后悲痛万分,泪如泉涌,默默地在他的墓前立下了块木碑,上面写着“红军团长黄开湘之墓”。有人说黄开湘是搂响了藏在枕头底下的左轮手枪而死于自杀,在当时自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杨成武给予澄清,黄开湘当时在高烧迷糊的状态下,又没有药物控制,神志不清,烦躁莽撞,误搂了枕头下的手枪扳机,结果造成了意外悲剧。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苏区失陷,国民党军队在赣东北苏区实行烧、杀、掠、抢,许多村庄被烧成废墟,大批苏区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仅漆工镇被杀绝的家庭就有598户。黄开湘年老的母亲是黄开湘和四个弟弟共5位红军烈士的母亲,在外面以乞讨为生;其妻为活命被迫改嫁、客死他乡;女儿黄菊花从小送给人家做童养媳,流离颠沛。黄家的亲属和众乡亲谁也不知黄开湘随红十军赴中央苏区以后的情况。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是黄家五位红军烈士留下的唯一后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菊花看到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后,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杨成武知道后多次邀请她上北京,但她从未去找过。黄菊花和她养育的6个儿女们,没有一个是吃皇粮的,从没向党和政府伸过手、开过口。黄开湘兄弟5人都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至今找不到骸骨。如今这位人民的功臣黄开湘的英雄业绩已经昭然于世,诚如杨成武所说:“黄开湘是红军长征中的大英雄,我们应该永远地记住他。”江西弋阳县和陕西吴起县的政府部门正在全力寻找黄开湘的墓葬之地,争取让烈士早日回家。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