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不应湮没的闽赣红区创始人

黄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新四军闽赣地区杰出创始人,方志敏烈士的亲密战友。在党史、军史中涉及的南昌起义,赣东北方志敏和红十军,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武汉创建新四军,两湖、闽赣浙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等重大事件中;在革命家、军事家周恩来、项英、叶剑英、陈毅、陈丕显等新四军初创时期领导人的战斗故事里,常出现这一响亮的名字。陈毅高度评价黄道,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虽然黄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害,英年早逝,他短暂的一生不为许多人所知,但他始终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时刻与党的路线政策同频共振的革命精神,镌刻在党史军史上永远熠熠生辉!

初心跟党走 闽北建红区

1900年4月25日,黄道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向往革命。黄道等人在中学就成立了进步团体“改造社”(原名“鄱阳湖社”),这是五四运动后,南昌成立的第一个进步社团,吸引参加的学生达到100多人。方志敏也加入了该社,成为社刊的主要撰稿人。黄道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多次听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演讲教诲后,他热心传播马列主义真理,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中共北师大支部书记,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3月18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请愿斗争中,黄道是北师大请愿队伍的领导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战争,黄道出任国民党横峰县党部筹建人,同时秘密成立中共横峰县支部,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黄道作为江西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工人、学生成立担架队、宣传队,有力地支援了起义。“八七”会议后,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1928年春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起义组成的土地革命军,为后来组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和创建赣东北苏区奠定了基础。1930年3月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任赣东北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1931年3月下旬,黄道接任方志敏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着手起草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

闽赣红区创始人黄道

1931年4月,黄道任中共闽北分区特委书记。初到闽北时,闽北苏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党组织接近塌方。黄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致力于重建红军,成立了闽北独立团,兼任闽北军分区政委,领导闽北苏区军民打退了数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多次围剿。并连续召开中共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通过《政治任务决议案》;召开闽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重新颁布《施政大纲》,着手制定包括分配土地在内的法律条例;加强闽北红军独立团和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武装的战斗力,创办了闽北红军医院;整顿各种群众组织,重新选举产生闽北总工会等。还抓了闽北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成立了闽北工农银行,发行了纸币,各乡各村都办有小学,后来在大安街兴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坚持游击战 听从党号令

革命家黄道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头脑和高屋建瓴的政策水平。1935年是闽北游击战争最困难的一年,赣东北苏区反围剿斗争面临极度险峻的局面,闽浙赣的首脑机关迁移到苏区面积最大的闽北,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部队已经开始长征,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发动对闽北苏区的围剿,在黄道的指挥下,原红七军团58团在张山头协助掩护医院和其他机关转移,大批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当地红军烈士无名墓就有1000多座。当闽北苏区军民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的紧急关头,黄道以革命家的政治嗅觉,适时作出“主动撤离大安(闽北苏区首府),保存有生力量,依靠武夷山区和人民,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闽北广大军民开始逐步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苏维埃革命的许多政策策略也随之转变,从而使红军得以保存。红军游击队获上饶县“甘溪大捷”之后,黄道又主持中共闽北分区委会议,制定了“以老区为依托,挺进敌后,开辟新区,内线与外线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随之,闽北红军分兵游击,依靠各地群众,历经一年有余的奋斗,开创了闽北、闽中、闽东北、抚东四大游击分区。1936年1月,闽北、闽东两支红军游击队在福建政和县洞宫山胜利会师并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兼省军区政委。身为省委书记的黄道,在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同样经受饥寒交迫的生存考验,有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只能夜宿山上数星星。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引领一群革命者战胜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他的《无题》诗写道: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各一方。叹息斯民犹困顿,驰驱战马未玄黄。烽烟稍憩农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解放事业的不息追求。

南方游击战时期,以黄道为书记的闽北党委,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西安事变”之后,人在大山深处打游击的黄道,在与中央隔绝的3年中,5次积极调整政策,以适应变化的政治形势。他以革命家的政治敏锐,召开闽赣省委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反帝抗日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黄道坚定不移地根据党中央精神,于1937年3月7日率先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这在南方八省各地游击根据地中是最早的。在遭到国民党军事“清剿”、经济封锁、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能够作出如此精确判断并果断采取组织措施,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938年1月,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四军部分干部在南昌合影。

右起:张云逸、顾玉良、叶飞、沈冠国、陈毅、

温仰春、项英、曾昭铭、黄道、李步新。

1937年9月20日,黄道、曾镜冰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的名义,致信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表示愿意将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要求国民党军队从游击区撤退。黄道收到国民党光泽县县长主动写来的一封信,要求与红军游击队举行和平谈判。于是,黄道一面发出给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叶剑英的信,一面派自己的长子、年仅18虚岁的黄知真,和曾镜冰、曾昭铭深入虎穴,到光泽县大洲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代表谈判。黄知真年纪虽小,但由于长期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又在革命环境中历练成长,使和谈顺利进展并胜利结束。这是黄道率闽赣游击区军民投身抗日的第一个重大行动。不日,双方代表在光泽县大洲村举行谈判,达成协议。根据谈判协议,黄道率闽赣游击队1500人到铅山县石塘镇集中,后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队奔赴江南抗日前线。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黄道专门给坚持下来的200位同志,颁发了银质的“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

坐镇驻赣办 筹建新四军

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1938年1月,南昌成立了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10日,黄道抵达南昌,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项英和老战友陈毅等会面,共同讨论东南分局的工作和贯彻党中央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指示。黄道被任命为驻赣办事处主任,同时还是东南分局委员、江西省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办事处设在南昌市张勋公馆,直属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领导。为了党的首脑机关活动安全,东南分局与驻赣办事处合体办公,对外多以办事处名义开展工作,指导新四军在东南各省设立的办事机构开展工作,其中有湖北省的通山、湖南省的平江,浙江省的温州、平阳、丽水和福建省的福州、崇安、龙岩等办事机构,还直接领导设在江西省境内的景德镇、瑞金、吉安、河口、贵溪、池江、马坳、慈化、金(溪)资(溪)贵(溪)、恩顺、瑶里、大港、石塘、黄岗等14个新四军办事处、留守处或通讯处。这些办事机构实际上都是党的一级组织。黄道与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奉命一起到铅山石塘,首先将中共闽赣省委改组为闽赣特委,又代表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将闽赣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任命饶守坤为团队长,曾昭铭为副团队长。2月25日,黄道带领第五团千余将士在整编地石塘镇举行军民抗日誓师大会,并一直将部队送到横峰。

整编闽赣抗日义勇军为国民革命军抵抗日寇侵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和东南分局制定的大胆发展的方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江西全省,尤其是赣东北老区恢复和吸收新老党员,使人数成倍增加。到1939年6月底,全省党员人数达到18330人,同时直接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全力为新四军扩充兵员,筹款筹资,输送军用物资支援前线,事实上成为新四军最强有力的后勤部。而黄道就像当年为“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输送大量物资一样,成为新四军最大的“后勤部长”。

作为东南分局的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黄道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与策略,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下半年,为了批评当时流行抗日战争“亡国论”或“速胜论”的错误思想,阐明中共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相继撰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军事著作。3个月后,黄道根据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深刻体会,结合自己领导游击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党内外有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倾向,撰写了长达8万余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黄道的著作对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9年3月24日南昌沦陷前夕,已由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更名的东南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分别迁移到江西上饶和吉安两地。此时,黄道调回东南局工作,与东南局副书记曾山一起,参加接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工作。1939年4月,周恩来从重庆来到东南抗日前线。4月4日,黄道相继安排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江西省委书记郭潜、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范式人直接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周恩来在东南局及闽浙赣三省党的领导人会议上,向与会者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接着,黄道又陪同周恩来先后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上饶和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在地吉安,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进行诸多交涉,推动了抗日战争局面的向前发展。黄道后奉命从上饶转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开始新的工作,谁知途经铅山县河口镇时却不幸染病,经同志们劝阻安排,住进了河口大同旅社问医治病。国民党的特务、警察经常闯进旅社搜查,得知共产党江西的领导人住在此地,而黄道在闽赣地区大名鼎鼎,早就对黄道怀恨在心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暗杀阴谋。5月23日,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头子张超密派特务黄玉成、吕鹤年等冒充招待员,买通国民党第三战区重伤院的医生,丧心病狂地给黄道注射了毒针。5月23日,黄道牺牲,年仅39岁。

黄道故居

5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奋笔写了《纪念黄道同志》一文,东南局又派曾镜冰、陈丕显慰问黄道亲属和主持悼念活动。在河口,广大群众冒着危险前来参加吊唁和追悼会,根据闽北苏区群众的要求,黄道遗体埋葬在他长期斗争的闽北武夷山区崇安县的长涧源。新中国成立后,赣东北人民为缅怀黄道的光辉业绩,将烈士遗骸迁葬于上饶信江河畔。

(本文与朱东生合写)

2021年10月 L6cz1nSj0kUNki2esILEVWhbaqcQehp7CSsN2GKLCPoRX37WyyMnYdQKy62JUh2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