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解释青少年世界的一些标志——不断变化的身体使他人做出“莫名其妙”的行为;思维开始对他人的观点敏感;令人激动的新鲜情绪浮现,并且出现不可预测的波动和逆转。家长们不能理解数字世界会带来何种影响,这让他们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加剧了上述标志的影响。
青春期被称作一个“常态危机”的时期一点儿都不令人惊讶。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意味着尖锐的冲突、改变、不确定性,甚至是危险,但它同样也是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必经阶段。你可能感觉这一时期是极端的甚至是异常的,但实际上它是健康的。
在危机中,我们感到生活中一些很基础的事情不再像往常那样容易掌控。对于青少年来说,看起来无法掌控的事情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感受,或者与家长或朋友的关系。也许连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对于自己是谁的看法)都不再清晰和一致了。当我们爱的人经历危机时,我们自己也同样会经历危机。因为我们不再知道如何回应他、支持他或与他沟通。比如,家长过去应对孩子问题的方法有简单表扬以提供鼓励、捏一捏手臂以提供安全感,或者用疾言厉色喝止不当行为,而现在它们不再有效了。当家长发现他们通常用来对付孩子的手段没能产生效果时,他们就会问“我该怎么办”以及“作为家长,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同样因为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个基础要素而感觉受到威胁。家长和青少年都失去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原本那种爱的节律。亲子关系本身也变得陌生了。
人们在自身无法处理问题时,通常会责怪他人。我们会说(或想):“你真是不可理喻!”而这种恼怒代表着青少年是“无法理解”或“不讲道理”的。家长和青少年进入对立的阵营,一方是理智的,而另一方是蛮不讲理的。这一分歧会威胁到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结。
为了保护这一极其重要的关系,并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时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需要想办法把那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变为“可理喻”的。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发现我们自己在孩子的困境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最难的。我们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好奇了吗?我们是用积极的方式表现出这种好奇的吗?我们是否因此能够倾听并了解孩子的问题,并努力进行理解?
我们在确认亲子关系中有哪些部分需要修复的同时,了解哪些部分仍然在良好地运转同样重要。受到那些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关于青春期的理论的影响,家长通常会认为那些仍然良好运转的部分受到了损坏,同时又试图让那些真正损坏了或改变了的部分继续按照原本的方式运转。
比如,一些家长认为他们与孩子之间的爱意和亲密在孩子青春期时会不可避免地消失。他们认为在孩子尝试与他们“分离”时,自己应该“放手”。这种关于青少年需求的错误观点由安娜·弗洛伊德建立。虽然她在儿童发展领域有着杰出的成果,但她认为青春期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另一种形式的“离婚”。这一扭曲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而最新的研究显示,青少年仍然爱着并且需要家长,而且在整个青春期都会从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中受益。
不幸的是,许多家长认为“难搞”的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少的理解和更多的控制。林恩说:“我必须大吼大叫,不然他就不会听我的话。”但事实上,在青少年的耳朵里,家长的声音会被放大。所有话语都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回声。当家长认为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时,孩子实际上正因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断转变而困惑;当家长因认为孩子“毫无条理”“东西堆得到处都是”或“一团糟还毫不在意”而感到绝望时,孩子实际上知道自己的思维忙碌而凌乱,这感觉让他们既畏惧又着迷。而且,青少年很少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矛盾的感受和仍然存在的爱意,尤其是对家长。
青少年的家长因此需要重新唤醒自己在孩子年幼时的那种好奇心,问问孩子“你是谁”以及“你想要什么”。就我所知,孩子会发出“这是我的感受”和“这是我想从你那里得到的东西”的信号,而家长要表现出上述好奇心,就需要对孩子给出的信号做出反应。后续章节将为如何发展和使用这种好奇心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