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清都为饮茶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国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起茶诗 ,其知名度自然不及“唐诗三百首”。有人认为茶诗源头是《出歌》,也有人认为是《荈赋》。朱世英《茶诗源流》选诗从唐朝开始,因其定义标准不同 。如何定义茶诗取决于观察视角。狭义茶诗以茶为写作对象和主题,广义茶诗涉及与茶相关生活、场景、精神等内容。从广义角度去理解茶诗更符合其演变历程。

茶诗写作同样要面对为什么写、怎么写、水平如何等问题。茶深入日常生活,上达宫廷禁苑下至山野茅舍,世人咏志抒情自然将其纳入诗歌题材。就技巧而言,限韵、用典、化(借)用前人诗句等都是常规手段。纵观本书民国茶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记录时代时事。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都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联系,茶诗也不例外,“诗史” 观念因此深入人心。赵熙、林思进、柳亚子等创作斗茶诗就有自觉的诗史意识。赵熙寄曹经沅诗直言“赖君文苑集英华”,其意义不言自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联大、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播迁云贵川办学七八年之久。各诗人所作茶诗也记录和反映了时代之事,如日军空袭重庆、成都、乐山等事件。

第二,茶诗用典问题。在诗人眼中,典故就是现成诗料,用典就是激活历史。江庸、赵熙、马一浮等所写茶诗,包含了大量涉茶典故,如卢仝茶、武夷茶、老人茶、北碚茶、壑源茶……使用这些典故,依托唱和双方大致相同文化心理,可以形成委婉曲折的表达效果。传说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催促农人耕种,又说杜鹃血液洒在山冈上变成红艳艳的杜鹃花,这些传说被人总结成“杜鹃啼血”的典故,可与史书记载杜宇“教民务农”相印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接触到杜宇的故事,多少都会加入一些时代因素和别样情绪。上述涉茶典故如“杜鹃啼血”一样,虽有固定历史意蕴,但不同作者使用时又会赋予其特定意义。

第三,茶诗写得如何与作诗者的才华息息相关。江庸等所写斗茶诗,胡浩川等所写采茶诗,浙江大学各教授所写试新茶诗,《红茶山房煮茗图》相关题咏,马一浮、章士钊、袁嘉谷等所写普洱茶诗,无疑都是才华的体现。中国人以茶会友,宾主尽欢,雅集赋诗,咏茶明志,文采风流,经典再现。诗人徐玑说:“诗清都为饮茶多。”茶诗从唐代发展到民国,依旧才情勃发,余脉不断。这些茶诗为我们考察民国茶事提供了一个窗口。

《斗茶录》由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五个部分组成。《斗茶诗》所述茶事始于 1939 年成都雅集,参与聚会者既是友朋又是才子,即席赋诗,相互之间叠韵唱和,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斗茶诗。柳亚子、郭沫若、董必武所作斗茶诗与雅集没有直接关系,却也是人际关系和抗战底色的真实反映。《普洱茶》从茶诗视角窥探普洱茶在历史中的蛛丝马迹。《采茶辞》所述茶事发生于 1942 年,胡浩川带队到重庆巴岳山采茶并作采茶诗,参与唱和者包括其同事、学生和朋友。在他们身上,可以窥探 20 世纪茶人精神。《湄江吟》所述茶事发生于 1943 年,部分浙江大学教授在湄潭自发结社,留下了宝贵的雅集茶诗。《煮茗图》梳理彭鹤濂《红茶山房煮茗图》相关题咏。上述五个部分将茶诗解读、文化阐释、人际交往融于一体,形成诗中有茶、茶中有诗、以诗观史、以史观人路径,呈现别样文化风景、交往图景和人物侧影。这些茶诗涉及云、贵、川、渝、沪,或是产区或是销区。写作本书,也是对现实茶产业的一种观照。

本书取名《斗茶录》,来源与江庸所辑《斗茶集》又有所区别。“录”者,旨在通过这些茶诗去追忆当时雅集茶事生活。本书副标题有“写真”二字,不是通常所说摄影写真,乃是描摹事物之义。斗茶,屡见于宋人茶书。唐庚《斗茶记》谓“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曾慥《茶录》云:“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蔡襄也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所谓胜负,实在是茶、器、水、手法及程序的综合结果。

用诗歌来描摹斗茶又有所不同,在雅集唱和活动中更多体现为以茶入诗,比拼才情。斗茶就是斗诗,斗诗也是斗茶。历史上,范仲淹有《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宋代斗茶颇有描摹,可与当时茶书史书相参观。民国茶诗与茶事大略有如下几种关系:其一,记录实际发生之茶事,如成都雅集喝峨眉茶、巴岳山采新茶、贵州湄潭试新茶;其二,借用涉茶典故,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尤其常见;第三,用茶字韵。茶诗涉及某种茶类,不能单看字面是否提及。有些茶诗出现某个茶名,却另有实指。有些茶诗没有直接提到某种茶,但有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际交往作支撑。总体上,茶事隐藏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雅集诗会之中,茶诗只是承载形式之一。

本书涉及茶诗,风格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只有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偶然从民国茶诗中打捞片段并形之于文,略尽绵力而已。

是为序。

李明
2021 年 8 月 18 日于昆明 rQ37n4Oub06b0HZJnhnz7kaTiE8cpEPoWdrjCuZTR9ztFuiCo/7zAyHsqiLcfx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