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是老百姓最为看重的东西,只要涉及消费,就会有人对产品和服务的付出与回报进行认真的对比,上到买房买车,下到吃饭睡觉,所以,面向底层消费者,必须要让实惠成为吸引消费者掏钱的主要原因。
其实,消费要考虑性价比,做生意同样要考虑性价比。穷则思变的陶华碧决心改变自己和孩子们的命运,于是她听从杨老师的建议,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开小店的投入不多,回报很快,对于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在那个年代,没有上过几天学,也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陶华碧,敢于走出摆摊的“舒适圈”,开一家小店,这恐怕没有几个人做得到。说起来,这和陶华碧的成长环境有关。
陶华碧从小生活的永兴镇,虽然只是一个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这里拥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和中国其他的农村乡镇不同,永兴镇在贵州省是出了名的商业重镇,这里盛产茶叶、大米、辣椒等作物,同时还占据较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是贵州北部通向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的中转站。陶华碧虽然家里没有什么生意人,但是常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会受到一些有益的熏陶,而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事情。
当然,陶华碧的开拓思想还和浙江大学分不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过沦陷区高校迁到内地大后方的潮流。1940年,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县,永兴镇分担了浙江大学部分师生的接待工作。尽管浙江大学只在这里办了七年,但是它所传播的进步思想确实让当地百姓增长了见识,陶华碧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1989年,陶华碧在龙洞堡开办了一家名为“实惠饭店”的路边小店,店里只能容纳两张桌子。当时没有举办开业典礼,甚至连一个花篮都没有,可谓寒酸到了极致。小店尽管规模很小,但和路边摊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不过,陶华碧肩上的重担丝毫未减,因为一个人操持一家店并不容易。
为了确保食材新鲜、安全,陶华碧每天早晨都要去5千米之外的贵阳市区进货。当时,陶华碧基本上是步行往返,这倒不是因为她舍不得花钱坐车,而是因为她每次进货都要背一个大背篼,司机觉得占地方,所以不愿意让她上车。因此,每一次进货对于陶华碧来说,都是一次身体上的折磨,肩膀经常要磨掉一层皮,脚底也会磨出茧子。除此之外,因为需要经常接触卤水,陶华碧的双手灼伤严重,一到春天就会大面积地脱皮。
实惠饭店刚开张的时候,很多路过的人并没有把它当成饭店,因为它实在太小、太简陋了,但是他们一踏入这家店,就能看到一身朴素着装、脸上带着同样朴素笑容的陶华碧,很有亲切感。虽然店面不大,但是这里的桌子和凳子总是一尘不染,永远都擦得干干净净,而陶华碧也穿着整洁的白围裙,不是在案板前切菜,就是在锅灶前炒菜。这种认真经营的态度,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人过来用餐。
因为龙洞堡紧挨着地质工程队的工地,所以这一带有很多工人和司机,便宜好吃的小饭店自然是他们果腹的首选。更重要的是,陶华碧真的对得起“实惠”二字,她会在桌上摆放附赠的小菜,虽然不是什么硬菜,但都是陶华碧秘制的“下饭神器”,包括风味豆豉、风味油辣椒、豆腐乳等等。这些佐餐小菜成了吸引回头客的关键。在那个年代,能够想出这种经营策略的人屈指可数,所以,这家小店很快就俘获了大批的顾客。
当然,实惠饭店的实惠不仅仅体现在赠送的小菜和辣椒酱上,还体现在菜和饭的分量上。当时,陶华碧看到很多同行为了赚钱,给的饭根本不够一碗,虽然这样做能大幅度地节省成本,顾客却根本吃不饱。在陶华碧看来,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就不可能有任何幸福感。毕竟,陶华碧就是在忍饥挨饿的环境中长大的,她太了解吃不上饭的恐怖了。陶华碧觉得既然干的是餐饮行业,就必须让顾客吃饱,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实惠”的招牌,吸引更多的客人。
陶华碧给的分量有多少呢?别人家的凉粉和冷面都不足一碗,但陶华碧的碗不仅比别人家的大,而且还总是盛得满满的。到她饭店用餐的人大多是路过的货车司机,他们原本就十分辛苦,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因此一旦有机会吃饭,总是胃口大开。如果去别的饭店,一碗凉粉加一个饼都不够吃,而在陶华碧这里,一碗冷面差不多就能吃饱了,更不要说让人吃过就难以忘记的辣椒酱和辣椒油了。
不过,实惠总是有代价的,同样卖出去一碗面,别人如果能赚一元钱,陶华碧就只能赚五角钱,因为她给的分量实在太足了。因为客流量很大,她不得已雇了一个小工,成本就更高了,所以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仅有盈余。于是,不少人劝陶华碧,做生意就不要这么实在,总不能赔本赚吆喝吧?可是,陶华碧根本不听劝,她说自己就是这种实在人,她做不到不给客人足够的分量,不给免费的辣椒油也做不到,她就是赚不了几个钱,也要让顾客吃饱。
越是被人劝,陶华碧反而越大方,她店里的辣椒油罐子经常敞开着,客人吃完了之后,还会拿走一些,她也不管。虽然这又额外增加了不少开销,但很多司机都因此记住了实惠饭店,他们带着陶华碧做的辣椒油,就着干粮吃,总觉得越吃越香。
实惠饭店不仅待客真诚,还播撒出爱心。
当时,实惠饭店挨着一所学校,不少学生会到小店里吃饭,已为人母的陶华碧对这些孩子格外照顾,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吃饱了,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有一个叫欧阳梓刚的学生,他不爱学习,每天只会打架斗殴。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孩子躲着还来不及,然而陶华碧很心疼他,她认为这个孩子本质不坏,就是缺少教育和引导。所以,每次欧阳梓刚过来吃饭,陶华碧都会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告诉他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可是,陶华碧像是对牛弹琴一样,她说的话对欧阳梓刚毫无作用。后来,陶华碧了解到,欧阳梓刚的家里非常穷,兄弟姐妹一大帮,父母每天忙着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欧阳梓刚有时甚至连饭钱都没有。
陶华碧了解到这一切以后,顿时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她知道生在穷人家是什么感觉,也知道吃不饱饭会让人有多么恐惧。从此以后,只要欧阳梓刚来店里吃饭,陶华碧就不收他一分钱,终于有一天,欧阳梓刚吃完一碗冷面以后,忽然叫了陶华碧一声“干妈”。
其实,陶华碧不仅对欧阳梓刚付出了爱心,还给每个到店里吃饭的孩子带去了温暖:
忘带钱不要紧,可以随时赊账,即使忘了,陶华碧也不会讨要;衣服破了,陶华碧还会拿出针线给他们补上。
在陶华碧的关爱和鼓励之下,欧阳梓刚开始努力学习,他甚至发誓:等到他有出息了,他一定要让干妈的饭店成为贵阳最大的饭店!结果,欧阳梓刚真的出息了,他长大后成了一家茶叶公司的副经理,还当上了贵州省长顺县的政协委员,可当他想让干妈的饭店焕然一新时,才知道干妈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首富。
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她的店里吃喝,陶华碧也不好意思要钱,她认为几个孩子吃不穷她的店,真的想要赚钱,还是要吸引更多的顾客,而吸引顾客的关键就是提高饭菜的质量。
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厨如何提高饭菜的质量呢?陶华碧只能在口味上下功夫。店里主要卖的是冷面和凉粉,靠的是佐料,而陶华碧的佐料是同行中最全的,有加了风味豆豉的辣椒油,有辣豆瓣干,有风味腐乳和红油腐乳,还有香辣菜、辣三丁和油辣椒等等,而别的店里不过是普通的胡椒、香菜和酱油罢了。时间一长,冲着丰富的调料而来的人更多了,有些孩子为了省钱,甚至自己带着馒头过来蘸酱吃,陶华碧也从来不责怪。
陶华碧是一个合格的商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商人。说她合格,是因为她懂得顾客想要什么,知道如何为他们提供对味的美食酱料;说她不合格,是因为她实在不把钱当回事,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就是“用爱发电”。
1994年,龙洞堡附近的环城公路开始施工,南来北往的司机和工人更多了,陶华碧的生意也更好了,但总有些人顺手拿走这里的辣椒酱带回去吃,所以随之而来的烹制辣椒酱的压力更大了,以至于陶华碧要趁着晚上连夜做辣椒酱。有一个星期日,店里的客人很少,陶华碧闲着没事,就去别的店里转悠,发现他们的生意都不错,再仔细一看,发现这些店的调味佐料都是她平时赠送出去的,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其他饭店的免费“供应商”。
原来,这些饭店的经营者知道陶华碧的辣椒酱很好吃,就托人偷偷地拿回来给自己的客人吃。他们看到陶华碧察觉了这一切时,自然也觉得不好意思,有人甚至提出建议,让陶华碧直接开一个调味品店得了,这样对大家都好。
对这个意外的插曲,陶华碧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本来,实惠饭店在她的用心经营下,逐渐声名远播,她的经济压力得到了缓解,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提高了一点,但也不过是刚刚过了温饱线,如果一辈子只靠着一家半卖半送的小店,陶华碧的生活就会止步不前。既然大家都喜欢她的辣椒酱,那干脆就直接卖辣椒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