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诚信待人,赚的就不只是钱

做生意,赚的是顾客的钱,所以才有了“以顾客为中心”这句话,但在现实中,真正围着顾客转的卖家并不多,更多的卖家是把顾客当成“摇钱树”,所以才有了“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一些所谓“精明”的商家,总是想方设法从顾客身上“薅羊毛”,甚至不惜突破底线。那么,顾客真的像卖家认为的那么傻吗?当然不是,无非是有些顾客在发现卖家不地道之后,就选择了“再也不见”。突破底线的后果总是由卖家来埋单——流失客源。

陶华碧对顾客一直抱着诚恳之心,从来不会欺骗顾客,同样,她对身边的其他人也坦诚相待,从来没有耍过心机。没想到,正是陶华碧诚信待人的态度,让她有了意外的收获。

有一次,陶华碧的儿子生病,她手头没有钱,只好硬着头皮找一位姓杨的老师借了一百元钱。几天以后,陶华碧攒够了一百元钱,就急着想要还给人家,毕竟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富裕。这也成了陶华碧一生坚守的准则:能不借钱就绝对不借,因为借钱以后睡不好觉。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陶华碧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和那些惯于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罕见的是,欠债的比债主还着急。当初,陶华碧向杨老师借钱的时候,甚至都忘了问对方在什么单位工作,她费尽周折才打听到对方是在航天器材技术学校上班。她怀揣着一百元钱去找杨老师时,却得知对方已经出国了,要好几个月后才能回来。

折腾了足足一天,陶华碧身心俱疲,在离开杨老师的单位以后,她才发觉自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正巧不远处有一个冷面店,她就在那里坐下来,要了一碗冷面。因为对餐饮行业很感兴趣,陶华碧就一边吃一边打量着这家小店。当时正好赶上饭点,可是来吃饭的人并不多。陶华碧咀嚼着并不怎么好吃的冷面,似乎明白了顾客少的原因。于是,陶华碧对这家店的女老板说:“你们家的面做得不够地道。”老板一听,觉得陶华碧是个行家,就问该怎么办。陶华碧笑笑说:“我教你几个法子,看看行不行?你看,这面要蒸出来的才劲道,水煮的就差一些。还有,米豆腐里面放的石灰有点多了,硬邦邦的。你这辣椒油也不太好,火候没到就起锅了,吃起来不香。”

女老板听陶华碧这么专业地分析了一通,恍然大悟,总算明白为什么没有回头客了,于是马上要请陶华碧到店里帮忙,陶华碧摇摇头,表示她自己也有摊子要摆。女老板不依不饶地表示,既然陶华碧看出了问题,那不如好事做到底,她还说肯定不会亏待陶华碧。

本来同行就是冤家,陶华碧没有义务管别人生意的好坏,但是她心肠软,见对方也是一个女人,难免感同身受,就答应了。除此之外,陶华碧也是为了能多赚点钱,毕竟两个孩子的开销越来越大,这几年为了还债,也没有攒下什么钱,多一笔收入自然比没有要强。

从这一天开始,陶华碧每天在家里做好了凉面、凉粉和辣椒油,就给女老板送去。女老板一尝就知道陶华碧是个高手,特别是陶华碧做的辣椒油,和冷面、水豆腐一起吃,味道实在不同凡响。渐渐地,女老板靠着陶华碧的手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原本半死不活的生意逐渐兴隆起来。

如果换成别人,或许不会像陶华碧这么“死心眼”地帮助别人。陶华碧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很容易被有心者偷学过去,但是陶华碧没有这么多小心思。在她看来,既然对方诚心邀请自己帮忙,就应该拿出真本事去帮助别人,这种以诚待人的态度确实难得。

几个月以后,杨老师从国外回来,此时的她,早就忘了借给陶华碧一百元钱的事情,然而陶华碧每天都惦记着。当她把钱塞到杨老师手里时,杨老师因为知道陶华碧带着两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原本不想要,然而陶华碧的犟劲上来了,杨老师只好收下钱。随后,杨老师问起陶华碧的情况,陶华碧愁眉苦脸地表示自己的经济压力很大,杨老师见她强忍着眼泪,也就不再追问了。

此时的陶华碧,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她仍然需要很多钱去满足这个三口之家的开销。不管她多么勤快、多么辛苦,账本还是入不敷出,她的收入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忙起来以后,陶华碧能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在炸辣椒、和面、蒸冷面中寻求到一丝安慰。

女老板的小店靠着陶华碧的辣椒油招揽了不少客人。在盛产辣椒的贵州,当地人都喜欢吃炸辣椒、腌辣椒和泡辣椒,这些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开胃菜,加上贵州天气多变,吃辣椒又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所以只要辣椒做得好,就能抓住顾客一半的心。

一天,陶华碧因为连续忙了几天,身体不太舒服,实在没有力气去熬制辣椒了,就把做好的冷面和凉粉给女老板送了过去。谁知到了下午,女老板告诉陶华碧,有几个顾客专门过来品尝她的辣椒酱,陶华碧抱歉地表示实在没做出来。后来,女老板的儿子在角落里找出一点陶华碧以前送给他们的辣椒油,这才安抚了顾客。顾客结账的时候,又求老板送他们几瓶辣椒油,老板只能无奈地表示真的没有了。

陶华碧得知这一切后,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因为在她看来,一瓶小小的辣椒油卖不了几个钱,和她肩上背负的经济压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不过是她给生活调味的小特长而已。殊不知,正是这看似寻常的辣椒油,在日后改变了陶华碧的人生。

一转眼,陶华碧的大儿子李贵山已经高中毕业了,但是他没有考上大学,也不想复读。他不想给家里再增添负担,最后毅然决然地去当兵了。陶华碧心里很不舒服,她宁可自己再多吃一点苦,也希望孩子能上大学,但是李贵山觉得母亲一个人苦撑着这个家实在太难了,所以坚决不打算复读。

大儿子的求学之路中断了,陶华碧十分无奈,只好将剩下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小儿子李辉身上。和哥哥相比,李辉天生就有一股书卷气,喜欢写写画画,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但李辉可不是一个书呆子,只要学业不繁重的时候,他就会去街上替母亲看摊。陶华碧每次都会把他赶走,因为她不想让孩子耽误学习,然而李辉倔强地表示,自己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看摊,还说毛主席当年为了锻炼意志力,特意去长沙的闹市上去读书。

儿子越是懂事,陶华碧就越是心疼,因为她一个人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孩子偶尔过来帮她,也的确为她分担了不少工作。这时候,陶华碧想清楚了一件事:如果继续这样苦熬着过日子,虽然不至于饿死,但家里的经济状况绝对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万一懂事的小儿子考上了大学,却没钱念书怎么办?

钱,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还是和钱有关,陶华碧琢磨着如何赚更多的钱。就在这时,杨老师找到了她。原来,杨老师一直记挂着陶华碧,特别是在上次见面之后,她觉得陶华碧目前的生活没有什么光明的出路,于是她劝陶华碧开个饭店,肯定比现在收入多。

当时正是1989年,虽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但贵州的营商环境和思想观念自然比不上东南沿海地区,更不要说陶华碧本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了。陶华碧虽然一直在摆摊,但在她眼里,摆摊就是打工,而开店则是做生意,这对她来说实在太有挑战性了。然而,杨老师态度坚决,她认为陶华碧还是应该给自己当老板,而且她相信陶华碧有能力经营好饭店。陶华碧犹豫片刻后表示,周边的饭店已经不少了,她现在开饭店还能拉到客人吗?杨老师一本正经地反问她,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

在杨老师的鼓励之下,陶华碧终于打定主意开店。她想明白了,唯有走出舒适区,破釜沉舟,才有机会就此改变命运。她已经在绝望的边缘,后退已经无路,而前进,说不定能柳暗花明。 mgoeaHiwtipGttRUmQA+gRkoJMMRkvC6BQMa1e0EsJiZOQKCVl+b7ZFn3wq9j/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