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敢吃苦,我就配活着

2020年,“打工人”突然成为一个火爆的热搜词,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把所谓的“蓝领”“白领”“金领”都统称为“打工人”,有着很强的话题性,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打工人”往往漂泊在外,孤身奋战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孤立无援,没有退路,能在偌大的城市中走完余下路程的,在心态上早已变成“王者”。

陶华碧就是一个打工的“王者”。

为了给患病的丈夫攒钱治疗,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陶华碧在广州开启了一段“打工人”的生活。她在这座城市慢慢探索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漂泊无根的感觉。和她一起劳动的工友们,大多也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而工友之间既熟悉又陌生,大家每天都挤在狭小的工棚里,心与心之间却隔着从广州到家乡的距离。

陶华碧知道出门在外,不能不结交朋友。陶华碧手头拮据,能省的钱一分也不敢多花。每次吃饭,她都拿出自己酿制的辣椒酱,然后就着馒头吃上一顿,而像她这样的工友还有很多。陶华碧经常把辣椒酱分给这些舍不得吃菜的人,大家都说好吃,渐渐地和陶华碧拉近了距离。

陶华碧一面打工,一面惦记着家里。她担心丈夫的病情会恶化,也担心两个孩子吃不饱饭,所以每到收工之际,她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家乡和亲人。然而,陶华碧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丈夫最终撒手人寰。

两个孩子无人照顾,陶华碧只好从广州回到贵州老家。这一次,她虽然离开了大城市,没有了孤独感,危机感却降临了。一个没有什么技能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生活?陶华碧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想过死,可缓过神以后发现,死比活着更容易。只有弱者才会主动寻死,更何况她还有两个儿子需要照顾,自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爱人的离世让陶华碧被迫接受生活的考验。对她来说,她不仅是一个要替亡夫还债的遗孀,还是一个要抚养两个儿子长大的母亲。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两个儿子长得越来越高,花钱的地方自然也多了起来:吃饭需要钱,上学需要钱。他们还想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有零花钱买玩具和零食,但这对两个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求。

两个孩子虽然无法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双亲的疼爱和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失去母爱。陶华碧不能给儿子名牌衣服,也不能给他们昂贵的玩具,甚至连像样的饭菜都不能提供,但是她能给他们最宝贵的爱。陶华碧每天都因操劳而身心俱疲,可她面对两个孩子的时候,从来都是有耐心的、宽容的,即便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大声训斥他们。她倒不是溺爱孩子,而是这两个孩子跟着她吃了太多的苦,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懂事许多,她实在张不开嘴,更下不去手。每到深夜,陶华碧总能想起丈夫生前交代她的话:千万不要虐待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读书。

后来,当陶华碧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从来都是以坚强形象示人的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当时实在是太难了,丈夫的去世已经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的娘家也穷得帮不上忙,其他亲戚更是自顾不暇,没有人能帮得了她。

人在面对经济问题时,通常有三个解决方案:开源,节流,或者双管齐下。对穷人来说,节流远远比开源更现实。对一般人来说,陶华碧的两个儿子再长大一点,也能外出打工来养活自己了。然而,陶华碧没有选择节流,她从没说过让孩子们退学的话,因为她知道这不是节流,而是“断流”。孩子们不能没有文化知识,现在节流,有可能会毁掉他们的一生。

陶华碧决绝地选择了开源,这意味着她要经受更大的磨难。

生活的磨难能把人变成强者,而对于一个原本就羸弱的女人来说,这个蜕变的过程更为激烈,甚至是惨烈。陶华碧从漂泊在外乡的“打工人”,变成了留守家乡的“打工人”,身份没变,但她的压力更大了,她需要更强大的心脏。这时候的孤独是更令人失神的孤独,不是看不到家乡月亮的那种孤独,而是回到家乡也于事无补的孤独。

丈夫过世以后,陶华碧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因为做的是小本生意,所以凡事都得亲力亲为。她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然后摆摊卖早餐,到了中午也不能休息,还得继续招呼客人,晚上又要熬夜做米豆腐,等到她收工时,经常一看表,已经是凌晨一两点钟了。

每一天对于陶华碧来说都是重复的,这种重复中充满了苦涩。有人觉得,一个女人出来摆摊挺没面子的,可是对于一个身处底层、为生活用度而辛苦奔波的母亲来说,只要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就是最大的面子。

陶华碧累吗?当然累,但是比累更不能接受的是恐惧。她害怕没钱交学费,她害怕一家人吃不饱饭。为了让自己不再恐惧,她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能受,正如她曾经说的那句话: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

事实证明,陶华碧的开源之路是正确的。孩子们个个懂事,没有辜负母亲的辛苦付出——小儿子在学校拿到的奖状还被她骄傲地贴在了墙上。

因为陶华碧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街上的商贩没有不认识她的。黄瓜的进货价是3角钱一斤,别人卖1元钱一斤,她却只卖5角钱一斤。她不是有意搞“价格战”,而是因为她觉得顾客赚钱也不容易,所以情愿便宜卖。长此以往,找她的熟客越来越多。尽管如此,陶华碧一家仍然入不敷出。

陶华碧身边的人总是劝她再觅良缘,毕竟她才30多岁,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找个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能减轻她的不少负担。

旁人也是为陶华碧着想,但她不这么认为。她不愿意把丈夫生前欠下的几万元债务落在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更不能把两个儿子未来念书的巨大开销转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她虽然是个女人,但一样能挑起生活的重担。最后,陶华碧用一句话打发了劝她的人:要嫁人,也要等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再说。

陶华碧说这句话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在念中学,前路漫漫,以后怎么办呢?结果,陶华碧真的把这样一句看似天真的话变成了现实。她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甚至为了让孩子吃饱,她选择自己饿肚子。

不管生活有多难,陶华碧都打定主意让孩子变成和丈夫一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陶华碧不分昼夜地操劳着。白天,她去工地上找活干,晚上回到家里熬夜做“素粉”。素粉是贵阳当地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早餐,和常见的凉粉、凉面差不多,只是贵阳的米粉因为水质和工艺的原因,总是带着一股酸味,所以又叫“酸粉”。

也许有人会问,叫“酸粉”可以理解,“素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顾名思义,“素粉”就是不加任何佐食材料的粉,“素粉”里连一片菜叶子都没有,那么这样的食物如何吃得下去呢?答案就是用上好的油辣椒佐粉。

制作辣椒酱是陶华碧的拿手好戏。她制作的油辣椒味道独特,总是能吸引不少回头客上门。贵阳地方不大,属于内陆消费型城市,当地人发现一道美食之后,就会口口相传。哪怕是不起眼的街边小摊,也代表着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陶华碧的小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成了贵阳的“名摊”。

在这段摆摊的日子里,陶华碧总算熬过了人生中最难的几年。如果说后来的陶华碧有雄心壮志,那么此时此刻她想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被饿死。因此,回看成功者的传奇经历时,不要忘记一个惨痛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往往没有退路,所以只能一往无前。

在千万个“打工人”中,陶华碧或许不是最辛苦的一个,她不过是这些人的缩影和代表。这些“打工人”绝大多数并没有陶华碧后来的成就,不过他们和陶华碧一样,在这五味兼备的人生百态中,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拼搏精神。

“打工人”要面对种种难关,他们并非生来就准备吃苦,但挺过难关,才可能从“打工人”变为“王者”,扫除心中的不安,让吃过的苦头都变得有意义。 8dkRD9MM5p90iebLWGmhQ4SHXVX1hWuVviAHqj+V4Elp80w4ELyg0apjk6INze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