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人生百味,辣最够“劲”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酸,代表着境遇的艰辛与无奈;甜,代表着生命的喜悦与幸福;苦,代表着经历的沉重与曲折;辣,代表着命运的反转与激荡;咸,代表着生活的烦心与琐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验过这五种味道,区别无非是有的人尝得多一点,有的人尝得少一点。当然,这五种味道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常常混合在一起,甜里夹着酸,苦中带着咸,最后构成了复杂的百味人生。

相信很多人愿意选择甜味的一生,不过也有一种人,生来血液中就带着一股霸道的辣味,注定要体验命运的反转与激荡。

1947年,一个女婴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降生了。她上面有七个姐姐,家里的负担更重了。这个孩子的出世让她的父母喜忧参半。

这个女婴就是陶华碧。

虽然父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们很喜爱陶华碧,还给她起了一个小名——春梅。常言道,有小名的孩子大多是得到父母宠爱的,陶华碧在家中正是如此。

陶华碧诞生的时候正赶上解放战争时期,到她长大几岁以后,又进入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社会仍然在动荡的余波之下,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更不要说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了。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陶华碧自然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陶华碧经常饿得发抖,身上的衣服也都是姐姐们穿过的。每逢过年,家里人才能吃上一顿肉,但是肉不多,还不够大家伙分的。

虽然陶华碧体验着生活的苦味和酸味,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快乐是简单的,也是容易获得的。在山清水秀的贵州大地上,陶华碧虽然享受不到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有大把的时间亲近自然,她可以尽情地游玩在山水之间,更亲密地体验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活力不是一种烂漫的空想,而是带着激情去改造生活。陶华碧吃不饱饭,就去山上挖野菜。她认真研究了每一种植物根茎的吃法,有的味道苦涩,有的难以下咽,也有的可以果腹充饥。不仅如此,陶华碧还带着一种美食家的心态去琢磨它们,对她来说,吃饱虽然很重要,却不是生活的全部。

既然无法每天都填饱肚子,那起码要让味蕾快乐,于是陶华碧开始琢磨如何让难吃的东西变得好吃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陶华碧在山里找到了一种特殊的中药材,和家里种植的辣椒配在一起,竟然制作出了一种味道独特的辣椒酱。小伙伴们吃了都说好,连父母都感到惊讶,从此对这个小女儿另眼相看。

虽然辣椒酱不会改变她的生活状况,她依然吃不饱,但是有了它陪伴自己,苦涩的生活也增添了那么一点点乐趣和希望。

没尝过苦,就不懂得真正的甜;没挨过饿,就难以理解吃饱的幸福。陶华碧尝遍了人生的五味,她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快乐,养成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越是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其潜藏的能力就越会被激发出来,而且一旦熟练运用,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走上成功之路,不是因为能力太弱,而是因为早早对命运和生活妥协,“封印”了自己的能力。陶华碧不是这样,她硬生生地用辣味去冲淡生活的苦味,这也是她一生所坚持的事情。

除了吃饱穿暖之外,能够念书识字是另外一种幸福。然而可惜的是,在一个吃穿都无法满足的贫苦家庭里,让孩子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幸好,陶华碧的父母还是很疼爱她的,给了她一个上学的机会,让她一直读到了小学三年级,后来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实在不好,她不得不辍学。因为乡下的教学质量太差,加上陶华碧经常在家里干活导致旷课,所以即便是念到小学三年级,她仍然不认识几个字。

辍学以后,在同龄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时候,陶华碧却只能砍柴、种地、做饭。她原本想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此时却不得不做一个整天干粗活、累活、重活的农家女孩。

生活就这样一步步把陶华碧逼成一个平庸的人,此时的她和后来的强者没有一点关系,她只能被命运和生活裹挟着,在自己并不愿意走的那条路上缓慢前行。

20岁那年,陶华碧在父母的主张和媒人的撮合下,跟地质队的一个会计结婚了。熟悉的剧情、寻常的剧本,落在了陶华碧的身上。不过这段婚姻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也没有加入苦涩的调料。陶华碧的丈夫人还不错,和她的感情也很好,在命运的眷顾下,他们过着还算幸福的小日子,有两个可爱的儿子。

说起陶华碧的丈夫所在的地质队,它可不简单,它的全称叫“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206地质工程队”,而第二机械工业部就是后来的核工业部,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陶华碧的人生似乎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陶华碧的丈夫大小算个文化人,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算盘打得飞快,是一个非常有生活品位的人。陶华碧在和丈夫的相处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丈夫也没有因为她没什么学问而看不起她,而是给予了她很多的爱。

在照顾两个孩子之余,陶华碧没有甘当家庭主妇,而是去工地上当临时工。她选的工地都在丈夫的地质工程队附近,工地上的活都是重活,陶华碧抡起八磅大锤去碎石,也做整平机场的重活儿。只要男人能干的,她一样能干。

陶华碧的吃苦耐劳和丈夫的兢兢业业,让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和其他家庭相比已经不差了。如果按照这个剧情发展,那么陶华碧的人生也会有一个普通而圆满的结局,然而命运对她的垂青似乎是暂时的,她品尝了不久的甜味很快就变成了苦与酸。1984年,她的丈夫因为患有严重的肺气肿而住院,丧失了工作能力,家里的顶梁柱顿时倒了。

这时的陶华碧没有正式工作,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丈夫每个月30元钱的补贴。她不仅承受着可能失去爱人的痛苦,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让人揪心的是,丈夫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家庭支柱变成了累赘,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生命,好给妻子和孩子减轻负担。重情重义的陶华碧怎么能接受?她紧紧握着丈夫的手表示,只要她还在,这个家就不会垮。

治病是一个无底洞,为了填满这个洞,陶华碧毅然决然地作出一个决定——去广州打工。

生活是最好的大学,它能够教会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然而生活也是最残酷的大学,因为它为了让你变得更强,会采取一切手段逼迫你。陶华碧“就读”的“生活大学”,在她人生的新阶段伊始,就给她上了令她终生难忘的一课。 /zJcwNvpAeQ4CBY8K6+BWhTboheH+Qu8Ozq+WISDb63lfj86ZvBv6GoODnUjNO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