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的大漆文化

与陶器、青铜器不同,漆文化是东亚独有的,这取决于东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中国是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也是漆文化最为悠久、最为辉煌的国家,并且从未中断过。

一、大漆的使用见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所说的大漆,也叫国漆、土漆、生漆等,这个大漆不同于我们所认知的化学漆,它是纯天然的植物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天然汁液。大漆的使用历史可查证的就已经有八千多年了,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漆器是在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发现的两件带有人工涂漆痕迹的木器,一件是带销钉的残木器,一件是带黑色漆皮的扁圆体木棍,距今是8200年左右,所以我们推断中国人使用漆的历史其实还不止八千年,至少是上万年。

中国也是最早使用漆器作为餐具的国家,可考最早的漆餐具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漆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中国是最早使用漆的国家,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漆文化在数千年中产生了大量不同的技法和工艺种类,也传播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漆艺作为民族智慧与文化的重要代表与中华文明并存与发展。

二、漆文化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已有随葬的漆器实物,多用漆液涂饰。战国、汉、三国时期出土的漆器,品类更多,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具,漆主要用于床榻、棺板、几、俎、瑟、鼓、奁、盘、盒等。唐代手工艺高度发达,漆器的工艺难度和精度都得到了提升。到了宋元时期,漆器已经不仅仅作为贵重的生活用品存在,在民间也开始普遍使用,当时已有漆行、漆铺等将漆器作为商品出售。明清时期,漆器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宫廷雕漆出现了高峰,民间漆器行业非常发达。漆器装饰技法的繁多与华丽,可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大漆的使用渗透在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上古无墨,竹梃点漆而书……”传说孔子收集了很多用漆来书写的竹简,上面的文字像蝌蚪一样,这是因为漆是黏稠的,起笔书写时漆液浓厚,笔触面积会比较大,收笔时笔触明显变细,就像蝌蚪一样,所以叫蝌蚪文。据说孔子收集了很多这样的竹简,藏在他家的墙壁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实物佐证。以漆为墨,我们在宋徽宗赵佶的画中是可以看到的,宋邓椿《画继》载:“徽宗皇帝……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众史莫能也。”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佶的《梅花绣眼图》便是例证。

漆在古代社会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盔甲。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皮胎的漆盔甲,这些盔甲通过特殊的漆工艺制作完成。漆甲胄异常结实轻便,在冷兵器时代不仅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更能以轻便的特性帮助士兵完成快速的移动,有效避免士兵多余的体力消耗。不仅如此,战争中的战船、弓箭、盾牌都需要大漆来髹涂。因为大漆干燥之后,漆膜既防水耐潮,又坚固耐用,可以大大延长武器的使用寿命,所以说,古代战争中随处可见大漆的影子。

当然,大漆最为普遍的运用,还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到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多数木结构的部分都要髹大漆,小到衣饰设计,如古代的幞头,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乌纱帽,其实也是大漆制作的。我们在出土的文物中看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漆纱冠,到了汉代,漆纱冠的制作更加精美。幞头的主要用途就是套在头发上包裹头部,布和纱经过大漆浸透之后,既具有一定的弹性,又有一定的硬度,所以作为帽子既透气又散热,同时不怕汗渍和油渍。

漆餐具和漆酒具的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美,更是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在乐器制作上,大漆也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我们知道文人偏爱的古琴,其实就是用大漆制作完成的,其制作方法也一直延续至今。另外还有琵琶、萧、瑟等,也是用大漆制作的。古代出行的工具,比如马车、轿子上也能清晰看到大漆的影子。不仅如此,大漆还能作为食物和食材来使用,《本草纲目》记载:“漆,辛、温、无毒。”在古代,大漆用于治疗痛经、肠胃病等,产妇也会在食物中加入大漆滋补身体。在陕西安康、云南怒江、湖北恩施等地,人们会从漆籽中提取漆籽油食用。“漆油炖鸡”是傈僳族、怒族的传统滋补食品。在日本、韩国,有以漆树花、漆树籽为原料的保健饮品。

三、漆文化的东西方交流

漆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中炫彩的一笔,曾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传递出中华民族对于美的理念,也激起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无限向往。中国漆器经驼铃悠悠的丝绸之路一路西传,《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雕梁画栋和炫彩精致,一度令西方对东方的繁盛心向往之。唐代时期,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极盛,在漆文化中亦可窥见。现藏于韩国湖岩博物馆的螺钿团花禽兽文镜是唐代典型的螺钿镶嵌漆器。朝鲜高丽王朝时期,更是设立官营供造署大量生产螺钿漆器等佛教以及生活漆艺品。至今,韩国螺钿漆器仍然是韩国高水平漆工艺的体现。日本漆器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奈良时代,与中国唐代同时期。中国的“金银平脱”漆艺技术,在唐代开始传入日本,后被日本称为“平文”技法,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漆艺中的“沉金”技法亦出自中国的“戗金”技法。同时轻便的夹纻行像在唐代盛行,日本曾派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他们也把中国的漆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宋元时期,中国民间漆文化繁盛,漆的对外交流也进入新的辉煌时期。东亚木浦海底曾打捞出宋代遗物六千多件,其中除了大量的瓷器,还有漆器、金属器皿等,可见当时对外输出的漆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中国漆艺美学思想输往欧洲,对欧洲的影响可谓达到极盛。明晚期,漆艺开始盛行的装饰性特征所衍生出的西方喜爱的精致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得不提。在十七到十八世纪,通过海上贸易或传教士等途径,中国的漆器与瓷器同时涌入欧洲。欧洲宫廷对于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异常喜爱,瑞典修建的洛可可风格的宫殿,其装饰几乎都采用了中国瓷器、刺绣、漆器上的图案,宫殿内更是收藏了大量中国的白瓷、粉彩瓷器以及大量的漆器家具、国画。中国漆器在法国宫廷也极受欢迎,在路易十四时代,中国漆器被视为一种特殊而罕见的珍贵物品。商人杜伟斯的日记簿,更是几乎每页都有“古董漆器”的名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漆艺术承载了中国审美文化并一直与世界文化产生着交流与融合。中国漆艺文化作为中国美学与文化的代表,向世界输出并展现了中华文明之美。

四、漆彩中华,大有可为

从尧舜时期的“朱墨同髹”、战国的“木雕绘彩”、汉代的“一器百工”,到唐代绚丽的“金银平脱”、宋元的“素漆日用”、明清的“千文万华”,中国漆文化流光异彩,工艺千变万化,它们共同形成了跨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音乐、建筑、书画、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到的文化自信,正是要我们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能量。

漆之美,很符合东方美学的意象,含蓄、温润、内敛,却精致,雅致又不乏空灵,造型多变、材质多样、色彩丰富,实用与唯美兼具,不仅在很长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骄傲。

近几年,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强大,政策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漆艺文化。许多自媒体平台上有关于漆艺历史和制作技法的视频,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漆艺市场在慢慢预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漆艺能回归生活,再次大放异彩! 0vQgV0v8bzGM5jNuUE7K8kxRCqUE3ptb79tSogHtiTyXa3LOGahvHEg5XX4Ra2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