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媒体之“新”: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

百度百科对“新媒体”的表述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要做好新媒体内容创作,首先,我们就要准确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在创作时划定新媒体的内容版图,做到有的放矢。

一、新媒体的定义

1986年,《外语电化教学》发表的冈村二郎先生的《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一文是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序幕。之后,随着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的崛起,以及在2003年非典期间以手机短信为代表的“第五媒体”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再加上之后的博客、社交网站和微博的接连兴起,“新媒体”的热度从此一路飙升。

虽然,“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定义“新媒体”,业界和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各种组织机构、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从业者都从各自所处的不同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对“新媒体”进行定义。

例如: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Blog)”报道形式的首创者丹·吉尔默则认为:“新媒体就是新闻媒介。”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认为:“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媒介研究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或者可以说新的传播媒介就是新媒体。”

相较于国外研究者从技术和媒介角度定义新媒体,国内学者和新媒体从业者或关联行业对新媒体的界定更加丰富多元,一些学者把眼光聚焦在与传统概念的比较上,如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再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和新媒体。”更有人把近10年内基于技术变革出现的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或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都称作新媒体。

也有的学者,从技术角度,阐述和诠释新媒体: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

还有的学者将新媒体的定义,上升到社会关系和公众参与层面: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认为新媒体指的是“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从社会关系层面来理解,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者对新媒体进行了更广泛的界定,将视角扩展到新媒体的内容特征、情感满足和市场变化上,如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的界定:“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还有人认为:“新媒体除了传播介质与传统媒体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承载内容,还承载了圈子、爱好、情感、需求、个性等,对媒体运营机构来说,媒体是一个大众载体,但对每个用户来说,媒体是个人信息与情感需求满足的载体,这就是新媒体。”还有的研究者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最普遍的还是媒体相关从业者从传播方式和传播变革的角度来阐释新媒体。如有研究者提出:“新媒体近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上海东方宽频另一位总经理郭炜华也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也有学者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新媒体做出了界定,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和徐剑认为:“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

从上述种种对新媒体的定义可以看出,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益广泛及人们对新媒体认识的不断加深,新媒体的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延伸——从单纯的技术与专业层面,上升到社会需求层面,不仅囊括了新媒体技术,更深入到新媒体所承载的内容的情感价值。

链接: 目前,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混沌的地方在于没有解释它“新”在哪里,也没有把它与“新媒介”的概念区分出来。其实,新媒体只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如广播对于报纸来说就是新媒体,而社交网站对于电视来说就是新媒体。另一方面,媒介与媒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介更强调物理性中介的特点,而媒体更强调社会性中介的特点。媒介是媒体的存在基础,什么样的媒介技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媒体生态。

二、知己知彼:新媒体之“新”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对社会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媒介,而且,每一种新媒体应用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呈现并重构着当代的文化乃至传播生态。新媒体作为一种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兴媒介,何为“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传播方式之“新”: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传播

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单方面发出信息,这种“你传我受”的信息模式,无法获得有效的反馈。而新媒体突破了单向传播,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既能实现传统媒体信息从发送者这个“点”向受众群这个“面”的单向传输的“点对面”的传播,也能实现针对特定用户的“点对点”或是“面对面”的传播。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泾渭分明,人人都可以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能够畅所欲言,及时反馈,实现信息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用户既可以与朋友随时保持联络,又能自由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还能轻松发布信息或评论。

(二)传播场域之“新”:传播信息不受场所限制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上传或接收海量的信息,突破了信息传播对空间场所的依附性。比如,抖音、快手上每天都有海量即时上传的信息。

(三)传播主体之“新”:每个人都是信息中心

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是由专业的媒体团队采集和创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垄断性。但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线性传播格局,更强调受众的自主选择与反馈,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内容制作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进行大众传播。在新媒体传播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中心,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呈现去中心化、平等化、和谐化的特征,只要内容被用户所关注或受欢迎,都有可能自建一个信息中心。

(四)传播速度之“新”:实现了即时传播

传统媒体内容发布要经过一定的流程,如要先派记者采访,然后再写报道,最后经过部门审核通过才能发出。而新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来满足受众需要,可以随拍随传,在很短的时间里将信息送达到受众手中。比如,抖音、快手可以随时拍摄上传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等。这些都是受技术限制和采编播方式约束的传统媒体很难做到的。新媒体的即时传播,使它成为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介。

(五)内容组成之“新”:多元化且视角丰富

传统媒体进行选题和报道时,往往会选取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媒体人”的专业科班出身也凸显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但这种单一的、传统的以传播者为起点,经由媒介,以受传者为终点的单向直线型传播,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当代信息大爆炸背景下受众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能在某些内容采访先机上不占优势,但互联网、移动端所特有的信息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新媒体创作身份上的不足,凸显出极大的内容传播优势。而且,新媒体赋予大众生产内容的权利:一方面,较多的新媒体从业者会为事件提供更为多元的解读,丰富和弥补了传统单一媒体人采访和解读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更多的公众参与,他们的特长不一,能够拓宽知识、丰富视角,开阔了传统媒体的视野。因此,新媒体又被认为是人们表达自我、吸引粉丝的平台。

(六)信息推送之“新”:分众定制实现信息个性化

分众定制,即新媒体可以接受众兴趣或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媒体的信息扩散方式一般是将统一制作的信息面对所有的人群发出,有特殊需求的受众需要从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在新媒体平台,算法机制能够让受众接收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新媒体平台对人群受众进行细分,通过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实现的。

比如,今日头条就是以算法为核心,为用户画像,确定用户需求,再将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将标签与用户特征进行匹配,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

(七)未来趋势之“新”:推动媒介融合

新媒体传播在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在加快推动媒介融合的进程。何谓媒介融合?喻国明教授的《传媒经济学》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新媒体通常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形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信息、保存信息、发送信息,总有一种方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些属性使新媒体可能成为媒介融合的一个有效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还会继续产生更多的信息传播和叙事模式,不断推动媒介融合的发展。

综上,新媒体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媒体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特质的进一步被挖掘,新媒体技术及其内容呈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元。

链接: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拥有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能拥有的受众群,其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就在于它不只是“媒体”,更是平台提供者。新媒体作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给予了每个用户平等发布信息的权利,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让信息更加自由地流通。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未来,新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传播者与受众甚至可以合二为一。深刻理解新媒体之“新”,将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作。 yh2hazff53iScizfYGmpwRgOuzidCW9wxjlS1l24//AKhhgxZ0MciyA+0+hE4F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