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知识的主要分类

知识分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知识筛选、管理、积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它能够克服知识的繁杂、凌乱与局限性,促使知识更有条理,更有秩序,更具系统性,从而促进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创新。

人类历史上关于知识的分类多种多样,从东方的孔子到西方的柏拉图都有相关的论述,此后的两千多年间人们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过分类。比如孔子把古代的知识分为六艺,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类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罗素把知识分类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内省经验。这样的不同的分类不计其数,下面我们主要从知识付费的角度,来讲四种知识的分类。

一、硬与软的“鱼渔”之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把知识分为两类:硬知识和软知识。所谓硬知识,指的是容易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知识。所谓软知识,指的是那种很难或者很少用语言、数字、文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尤其是很难用数字和图表公式来准确表达,比较抽象,只可意会,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知识。

用咱们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来比喻的话,硬知识就是“鱼”,是可以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但由于不懂捕鱼的知识和技巧,所吃到的鱼也只能“仅此一次”;而软知识就是“渔”,代表着学习、运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能力,比如思维、认知、格局等,相对而言就不那么容易学到,而一旦学会,学习从此将会变得很轻松,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

比如一个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数理统计、微积分、高等代数等专业课程,这些都是硬知识。可是,进入到职场之后,或是工作中很少用到,或是从事了本专业以外的工作,经常是过不了几年,就会把学过的知识还给老师,原因就在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他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不会轻易忘掉,甚至可以说已经融入他的潜意识里了,这能帮助他以后更好地掌握各种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软知识的力量。

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中“丁是丁,卯是卯”、死记硬背、可以获得学位的硬知识,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总结和体会出来的软知识,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在职场当中,真正能帮助人获得成功的,往往就是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和感悟。

比如企业管理咨询O2O教育平台“微观学社”在讲股权激励时说道:定目的、定对象、出资以及退出的方案,这是操作方法,也是硬知识。而这个股权方案能否真正落地,得看老板对企业的驾驭能力,还有员工对老板的信任程度,这种能力包括格局、魄力和诚信力,也就是软知识。

老一辈企业家一般获取的硬知识比较少,但软知识却可能是他的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有很多创一代创业成功后,把企业交给顶着MBA和EMBA头衔的创二代,但没过多久企业就垮了,原因可能就在于创二代没有父辈身上的软知识。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公司松下的创始人,被誉为经营之神,他的学历很低,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但却开创了非常成功的事业。有一年,他的一个侄子从哈佛毕业,想到松下来工作,当时公司里边连正经的大学生都没有,更不要说留学的名校高材生了。所以松下幸之助的侄子希望自己能够做总经理助理之类的高管,来管理这些“土包子”员工。但松下幸之助却对侄子说,如果你想在我的公司里做,就从学徒工开始,跟着最老的师傅学3年,之后再说别的事情。侄子很不理解,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跟着老工人去做学徒。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和沉淀,他的为人处世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成熟,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终于成了松下的接班人。他说:“那3年我学到的东西是我在商学院10年都学不到的,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东西。”这就是软知识的力量。

所以,综合来看,软知识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对用户也更具吸引力,是知识付费创业者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文理”碰撞

人类的知识,有两大基础分类: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自然科学类知识。人文社科类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法律、艺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新闻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类别。它更偏向人为的知识,因为这一类知识是人类出现后,为了方便人类的交往、发展而产生的。

自然科学类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这类知识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只不过在发现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形式的知识。

那么,将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自然社科类知识进行对比,究竟哪一种更适合做知识付费呢?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从知识输出的角度来说,自然科学类知识要比人文社科类知识输出难度大。因为自然科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知识学科,高度逻辑化、系统化、概念化,知识生产者要想做好科普,需要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

《知识的力量》一书中说:“科学普及有如下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简化’,尤其是忽略数学和细节记忆;第二个要素就是‘翻译’,即科学普及工作者用普通的、非技术的用语和概念来解释科学家工作中的想法。”

简单来说,科学普及就是把高难度、复杂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最好还能在生活中应用,让人容易记住。关于这一点,想一想如何把复杂的微积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知道了其中的困难程度。

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来说,走出校园的知识消费者,更多的是希望获取人文社科类知识。从小我们就听说过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放眼整个社会和职场,除了专门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之外,很少有人会学这些知识。因为学习数理化,无论在升职加薪还是营造幸福感方面,都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反而是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情商,帮助我们更好地混迹职场。另外,像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我们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会有很多人选择付费。

再来看看知识付费的头部大咖,大多数都是文科生。比如在知识付费四大咖中,罗振宇是学新闻传播的,凯叔是学播音主持的,樊登虽然本科读的是材料工程,但硕士和博士读的都是文科,而他们选择的赛道也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涉及政治、历史、经济等一系列内容;樊登经常讲企业管理,因为他做过EMBA讲师;凯叔在电视台做了十几年主持人和配音演员,给儿童讲故事更是手到擒来。他们输出的知识都很符合他们文科的路子。

所以,综合来看,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是知识付费的主要知识类型。

三、生产与消费的“男女”之别

从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来说,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

消费性知识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猎奇、身心健康、生活居家、情感交流等目的,对知识产品进行最终消费的需求。包括兴趣爱好(政治、历史、诗词等)、社交情感(情感生活、心理咨询等)、个性化服务(美妆、穿戴、私人订制等)、生活服务(育儿知识、时尚生活、健康养生等)等方面的知识。例如,阅读励志人物的传记,可以帮助阅读者重建信心;学习健康养生知识,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

生产性知识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提升个人能力,获取经济利益,所引发的对相关知识产品进行消费的需求。包括投资创业(股市知识、理财知识等)、专业知识(行业分析、企业案例分析等)、工作经验(职业规划、职场心得等)、创意策划(室内设计、活动策划等)、学习提升(外语、写作、办公软件等)。例如,工人学习机器操作知识,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白领学习股票知识,是为了多赚一些零花钱。

据莫乎资本团队调研发现,消费性知识需求用户的平均付费转化率仅为30%,而生产性知识需求用户的平均付费转化率为60%。原因在于生产性知识相对而言专业性更强,可替代品较少。

对消费性知识需求用户的年龄进行分析,20~40岁之间的消费者占比87.6%,其中 26~30 岁人群的占比最高,约为 32.8%。生产性知识需求的用户同样集中在 20~40 岁的年龄段,其中 26~30 岁的人群占比为 25.7%,31~35岁的人群占比为26.4%。

对消费性知识需求用户的性别进行分析,女性平均占比大于男性。其中,寻求美妆、穿戴、私人订制等个人性化服务的人群中,女性占比高达 82.5%;寻求社会情感和生活服务的人群中,女性占比分别达到67.1%和 70.5%。而对生产性知识需求用户的性别进行分析,男性平均占比则要大于女性。对投资创业知识方面有需求的人群中,男性占比为57.7%,对专业知识方面有需求的人群中,男性占比为 59.4%,对创意策划知识方面有需求的人群中,男性占比为60.1%。

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时候并不能将二者完全割离开来。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既需要生产性知识来获取经济利益,也需要消费性知识来获取精神财富和享受健康生活。所以,二者都可以成为知识付费创业者的发展赛道。

四、亲近与新奇的“激素”差异

新奇性和亲近性,其实也是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回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决定了我们对什么样的内容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大脑想要获得愉悦的情绪,同时消除那些不悦的情绪起伏,于是我们做出各式各样的决定,去追求各式各样的内容。

这样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想法,也是一种有科学研究证实的生理机制。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有着各种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刺激着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比如多巴胺这种激素,它可以勾起人的欲望,让人去“想要某件东西”。那么,回到我们的目的,我们想要用户喜欢订阅我们的内容,其实就是引发他们“想要某件东西”的冲动。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继续深究多巴胺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刺激用户多产生一些多巴胺呢?

有两种激素能够激发多巴胺的分泌,一个是“催产素”。催产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激素,女性分泌比较多。催产素让人互相照顾、寻求慰藉和同情,所以我们常常会认为女性比较具有同理心,社交能力也比较好。而且,这也跟人类的演化有关。

狩猎、采集是人类最早期的两种生产模式。女性主要负责采集,她们必须要拥有能够找到环境当中熟悉物品的能力。那些吃过很熟悉的、吃过觉得很好吃的、吃过之后没有让人生病的东西,必须要能快速地被辨识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会被易于亲近、熟悉的某些东西所吸引的原因。

而像宠物、家庭、亲子、情感、文艺、日常生活等内容,都能够让人产生亲近感,也更容易吸引女性。十点读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大流量平台,也是这个原因。

另外一个关键的激素是“睾固酮”。睾固酮也叫睾丸素,是一种以男性为主的激素,会增加男性的敏感度,让他们比较具有探索动力、侵略性和好奇心。

人类早期,负责狩猎的大部分是男性,他们必须要去注意森林里的风吹草动,去注意哪些地方有危险,去注意在寻常的环境之下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危险、保护族人,二来可以通过探索开发更多生存所需要的新资源。所以说,男性的大脑在生存本能下,也会自动地去追寻那些具有新奇感的内容。

例如知识付费的古早节目《罗辑思维》,不就是靠着强大的新奇性吸引第一批付费用户吗?虽然很多人在听主讲人罗振宇讲书后没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在听的过程中却很享受。内容清晰生动,环环相扣,像一口丝滑的奶茶,仿佛可以从听觉神经直接进入你的大脑皮层,刺激睾丸素大量分泌。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用户是男性的话,那么建议可以多产出一些具有新奇性的知识内容;反之,最好是多产出一些具有亲近性的知识内容。

链接: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付费的提供者即使非常博学,也不能一味贪多求全,而是要根据自己和受众的定位,选择合适自己的知识内容赛道。 TQd/QgsXUSwouHh97NDNE41P6vkVfmDVKBccHXVywosr/Cgpnl+Cm4au2Tvx7/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