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走路看手机而惹出事端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是因为走路看手机过于投入而掉入坑里,或者撞上障碍物;有的是因为走路看着手机而无暇顾及身边的孩子,导致孩子出了车祸或者被人抱走;还有的是因为坐车专注手机而坐过了站与司机发生冲突。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寻常,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大家都是一边专心致志地刷着手机,一边大义凛然地给予谴责。难道,放不下手机真的成了一种时代病,而中招的人就再没办法逃脱了吗?
你有统计过自己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吗?是不是每隔几分钟,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掏出手机划开看一眼?哪怕是刷过的朋友圈、看过的老新闻,哪怕并没有收到新的消息,或只是通信公司的一则小小的广告,都非点开不可呢?现代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只要出门,手机电池必须满格,这样才会有安全感,否则一整天都会慌乱。如果出门走得远一点,充电宝就成了必带物品,可以不带现金,但没有充电宝却是万万不可的。
另一则调查也显示,现代人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已经由接听电话变成了社交软件朋友圈。如果我们关注过各大品牌的手机广告,会发现商家会将拍照这个功能作为某款手机的主要卖点,而拍照需求也从刚开始的清晰变成逆光也要清晰、夜晚也要清晰等等。正是因为有一大批消费者对拍照功能的苛刻要求,手机厂家才费尽心思地研发,所以手机成了可以发朋友圈的完美相机。
而我们放不下手机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社交关系正在从线下转为线上。评判你和一个人关系好坏的标准,便是朋友圈互动多不多,历史聊天记录长不长,能不能随时发个语音、视频等。如果手机突然被剥夺,整个人都会陷入一种好似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当中。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手机,他就成了一座孤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看着别人的热闹,自己清冷地死去。
当真要继续这样吗?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作为计算机界的标志性人物,带领团队研发的一系列苹果产品风靡全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也许大家觉得,这样一位科技达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肯定也是一个沉迷手机与电子产品而不可自拔的人。然而,真相是,在电子产品方面,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乔布斯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当别的父母把孩子撂在一边,自己沉浸在新闻资讯或者游戏当中时,乔布斯却用这些时间来陪伴孩子,比如,每天晚上,他都会和孩子们围坐餐桌一起吃饭。他会寻找新鲜的话题,有时候会讨论孩子们喜欢的一些课外书籍,有时候会为孩子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人文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没人会拿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种相处模式是很多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每天面对的父母,似乎是被手机吸走了灵魂的父母,只是待在一起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互动。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既然乔布斯是苹果系列产品的缔造者,那家里一定会有数不清的智能电子产品,他的孩子肯定每天玩都玩不过来吧?针对这个问题,当时也有报社记者专门对乔布斯进行了采访,然而他给出的回答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对孩子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这件事情是有严格限制的,所以他们并没有用过。”他们的限制措施一度让孩子们觉得苦恼,认为爸爸妈妈这样做实在太不近情理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父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玩游戏也好,上网也好,看上去那么让人振奋。于是,孩子们曾经称呼乔布斯和妻子为“法西斯”,在智能电子产品这件事情上,他们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和自由。
乔布斯却一直坚持自己的这个原则,正因为自己创造了这么多的智能电子设备,所以对这些前沿科技的弊端也感受最深刻。而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摧毁的过程,他不希望孩子们陷入这种僵局。
不管有多便利、多智能、多好玩、多吸引人,不管你沉浸其中的时候有多快乐、多放松,玩手机这件事必须有节制。所谓物极必反,当我们过分地追求手机带来的快感,就会轻易忽略身边的一些小的美好:我们会完全听不见孩子内心的声音,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亲子关系因此也会变得越来越恶劣,越来越疏淡。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很多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只要拿起手机,就会停不下来,即使内心有个声音很清醒地在提醒自己放下手机,但手却不听使唤。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发出后,很多人纷纷表示赞同,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关于玩手机这件事情,说出来可能没有人相信,其实是手机先动的手。这些调侃声音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很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放下手机的能力正在一点点丧失。
为什么放下手机会如此艰难?
表面看起来,手机里什么东西都有,可以用来在各种场合打发时间。不少人一开始都是本着学点东西、开阔眼界的初心来刷手机的,可是这种初心到了最后基本上都会瓦解。看手机的时候觉得很充实,一旦放下手机,心里便会空空落落,迷迷茫茫。如果哪天突然没有了网络或者手机,就会辗转反侧,焦虑失眠。
我们真的没办法放下手机吗?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到目前为止,自己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情除了刷手机以外,还有哪些呢?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方面,我们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呢?每年新年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我们又实现了多少呢?出门旅游,我们除了得到一些好看的照片,还收获了什么呢?独处难挨的时候,我们能寻求安慰的除了手机还有什么呢?甚至,我们是否能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来想一想这些问题呢?
当我们陷入迷惘的时候,不妨看看扎克伯格是怎么做的。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对自己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扎克伯格的一举一动都被大家所关注,有媒体报道过他的新年计划。从2009年开始,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新年计划。而他每一年的新年计划并不多,但他肯定会实现自己的计划。比如,2010年,他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学习中文,所以每天上班的时候,他都会找机会跟那些会中文的同事对话,这样的行为从来没有中断过。而我们同样有这些机会和时间,只不过都奉献给了手机,一天下来,我们可以将某个八卦新闻从头到尾梳理得清清楚楚,一年下来,我们积攒的只不过是狗血的故事情节,下一年、再下一年都是如此,反反复复,无穷无尽。
2015年,扎克伯格给自己制定的新年计划是每周读一本书。一年过去以后,有人统计过他在Facebook上推荐的书单数量,这个数量刚好在他的计划之内。
反观我们自己,真的忙碌到一年都难得看完一本书的程度吗?忙到抽不出一点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吗?很多人说,这其实并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意志力问题。等哪天对待手机能拿得起放得下了,真我战胜了本我的时候,就是意志力最强的时候。
手机,拿起来很容易,放下却很难。
我们不妨做出一些改变,从一点一滴入手,来完成自己放下手机的宏伟大业。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多去享受美食的味道,或是和坐在你对面陪你吃饭的人聊聊天。尤其是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要让原本温馨美好的画面变得冷冰冰。走路的时候,多看看脚下的路,多留意身边的孩子,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的时候,不要从头到尾埋头刷手机,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带有话语的陪伴。
或者,你也给自己制定一个新年目标,它不需要多宏伟壮丽,也不需要多么复杂烦琐,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坚持着做,你就能成为一个不简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