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领域中的认知陷阱针对的是消费者在认知上存在的弱点,认知上存在的弱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面向中不合理的、错误的和缺失的认知。
首先要声明的是,认知上存在弱点错不在消费者,毕竟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进行价值判断,主要还是无良商家利用了这些认知上的弱点,构建出了各式各样的认知陷阱。
消费者对自身的认知弱点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但同时也是消费者落入认知陷阱的根本原因,因为消费者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对自身的认知弱点是缺失了对自身需求的正确认知,具体来说就是无法觉察自身的真正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无法进一步审视自身的需求,更不用说调整或者接纳自身的需求了。
当消费者有对自身的清晰认知、能够觉察自身的需求,并在审视后接纳了自身的需求时,不管其需求是怎样的,社会主流观念对于产品的性质、功用和价格又是如何看待的,消费者为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买单很难说是上当受骗。比如在身患重病且治愈可能性微乎其微时,消费者能够觉察到并且接纳自身当下的需求就是抓住一线生机,因此只要对方声称有治愈的方法,无论该方法的作用机理科学与否、价格是否公允,消费者都愿意试试。当能够觉察和接纳自身的需求时,消费者因人而异的需求和选择也是值得尊重的,只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当消费者缺乏对自身的认知,无论是无法觉察自身的需求还是无法接纳自身的需求,都会产生同样的后果,那就是被外界定义自身的需求,并且在为产品或服务买单之后,就算仍然不能觉察到自身的需求,直观上也会感觉到该产品或服务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消费者本来打算报名培训班准备考试,也没有思考自己具体的需求,就是想报个“好”的,当了解到有“包过班”,介绍中声称培训老师又厉害,没有通过考试还全额退款时,就感觉自己稳赚不赔了,于是轻易报名付款,但实际上一进教室发现好几百人同时上课,老师讲得不行,考试也没有通过,最后想退款的时候,还因为一时脑热报班没看清楚合同条款而无法退款,此时觉得自己上当也于事无补了。从消费者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解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对报名参加培训班这件事,消费者没有觉察到自身的根本需求是尽快通过考试,而不是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培训班;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很好地接纳自身对于尽量降低风险的需求,如果能够认识到自身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决策,比如可以先初步了解然后试听,再决定是报班还是购买资料自学。
对现实世界基本规律认知上的弱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失人类认知现实世界的某些基本常识;也可能存在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比如坚信地球是平的。二是对现阶段人类能力的局限性的认知缺失,比如不知道某些病症在现阶段的医疗水平下无法根治;也可能有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比如坚信自己在现实世界拥有“人定胜天”的能力,能够超越科学和人体潜能的界限。三是缺乏对现阶段社会运行规则的认知,比如消费者自己可以在视频网站免费看剧,不知道网站是如何盈利的;也可能对社会运行规则存在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
对事物进行理解的认知涉及的是比认知现实世界基本规律更加复杂的问题,因为要结合对现实世界基本规律的认知,以及阅读理解、逻辑思考等能力,面向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反应,需要的是一种动态的感知能力。
在消费领域,对事物进行理解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自身有兴趣的产品进行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很可能会触及自身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并且不像认知现实世界基本规律一样有确定的答案或者通行的做法,因而更需要消费者有认知事物的科学方式。由于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涉及的面向非常广泛,本书仅以常见的几种易被商家利用的消费者的认知弱点为例。
一是关于拟合问题的认知弱点。
消费领域中的多数产品都涉及拟合问题,因为多数产品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或者有多方面的指标可以考量其效用,很多消费者其实无法很好地认知拟合问题。
从正面来说,对于拟合而成的产品所具有的功效,即使产品只是通过简单的拟合改变了本身的性质,很多消费者也可能没有思考就直接接受了。比如面向考试的培训班,在加入了不通过考试则给予退款、免费复训和优惠复训几种手段后,就拟合出了“包过班”的概念,直接化身成为因果律武器。另外,产品还能够通过简单的拟合,在生产者的包装与宣传下,变成与单个组成部分作用一致但功效大大超出单个组成部分功效的产品,产生1+1=1000的效果,比如菊花有明目提神的功效,决明子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栀子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生产者通常将三者组合成一种明目茶,并赋予它长期服用便能显著改善视力的功效,部分消费者对拟合问题认知的欠缺,导致其误判了产品的功效。
从反面来说,部分消费者也没有思考过由同样的部分拟合成为同样的产品时,拟合的方式和过程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说消费者会认为由若干部分拟合而成的产品,如果单个部分指标相同,那么拟合出的产品所具有的功用和效果也会趋于一致,比如对于不同品牌公司采用同样规格的处理器、屏幕、摄像头、内存等零部件打造出的手机,部分消费者会认为用起来也是差不多的。进一步来说,如果单个组成部分发生了改变,比如使用了像素更高的摄像头,部分消费者就会认为拟合出的产品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也就是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会更好。
二是关于路径问题的认知弱点。
消费领域中的多数产品同样也会涉及路径问题,也就是对方通常会叙述产品之所以能够达到宣传效果或者功用的机理,认知这样的机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机理是否存在就是一个问题,很多机理从根本上提供的是消费者说服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产品具有效果的原因,并且在表述上又以合乎情理的叙述逻辑代偿了其中的破绽,最终产品不可能达到商家所宣称的效果。比如保健品叙述根治糖尿病的机理,先将身体健康与五行相生相克联系起来,然后将治疗糖尿病的概念偷换为木克土,最后再用消费者不熟悉的藏医手法来解决木克土的问题,最终五行相生,生生不息,身体也恢复健康。整体逻辑非常通畅,但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不用深究细节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背了现实世界的基本规律。
其次,这样的机理是否为障眼法也同样值得思考。这一类机理与上文叙述的不存在的机理看起来类似,讲述的都是现实世界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但从结果来看,又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编织美好但不存在的机理→不可能达到效果,另一个是宣称起效路径是A,但实际遵循了起效路径B,最终可以达到效果。比如某榨汁机商家宣称起效路径是自家的榨汁机采用了最新的冷榨技术,能够提供数吨重的压力,唯有采用这样的技术,配合自家的料理包,才能榨出浓郁柔和的果汁,但实际上的起效路径是只要轻轻挤压,料理包中的果汁同样能流出来,果汁确实可以达到新鲜又浓郁柔和的效果,当然达到什么程度就不能深究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肯定不需要通过商家宣称的路径。很多时候消费就像一道数学题,仅仅关注结果是不够的,过程也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消费者就是为能够达到相同效果的不同过程买单。
三是关于看待事物角度的认知弱点。
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消费领域,对于具体产品也是这样。以一辆车为例,技术老旧可以看待为稳定,配置低可以看待为可靠性高,动力差可以看待为省油,价格高可以看待为受市场认可,连在一起说的话,一辆技术老旧、配置低、动力差、卖得还贵的车也可以被认为是一辆被市场认可、稳定可靠还省油的车。再进一步,还可以结合欧美市场的情况、车型历史和文化情怀,以及车主心得等素材,结合看待的角度共同构成更为丰满的认识论,从选车的需求开始,打破消费者对自身需求和汽车的认知并对其进行重塑。关于看待事物角度的认知弱点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一直被商家重点关注,并常常与文字游戏、只展现部分真相的误导性表达,以及商家重构的误导性的认识论相结合,让消费者对具体产品进行认知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