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针对具体产品

关于跳步

跳步是消费领域中常见的隐性认知陷阱,针对的是消费者的综合认知能力,也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较为全面的思考过程分为A、B、C三个阶段,也就是A (针对的是什么需求/这样的需求有没有必要满足)→B (有必要的话可选择的解决方案都有哪些)→ C (哪个方案最适合自身)。消费者如果能够认知到A→B→C的过程,自主选择放弃思考,通常不会落入认知陷阱,因为很可能消费就是图个开心,但如果消费者不能认知到这个过程,那么漏掉一环就很可能落入认知陷阱。

如果跳过A——针对的是什么需求/这样的需求有没有必要满足,那么很可能就会以伪需求为根本来选购产品,比如基于典型的伪需求——需要应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且非常独特的辐射,这种辐射只会经由孕妇的腹部威胁到胎儿,而不会伤及成人,进而选购孕妇防辐射服。如果跳过B——有必要的话可选择的解决方案都有哪些,那么很可能以相对最劣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常规需求,比如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既可以找人润饰简历,也可以学习面试技巧,但是有的消费者却花高价买“改命”的摆件。如果跳过C——哪个方案最适合自身,那么很可能买到功能花哨但完全用不到的东西,比如就想买个微波炉早上热杯牛奶,结果花高价买了个“微电脑控制,煎炒烹炸样样都能干”的微波炉热牛奶。

如果跳过A和B,也就是消费者不分析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考虑可以通过哪些方案满足自己的需求,直接预设自己对某类产品是有需要的,那么就很可能落入消费陷阱。比如商家不提到底什么样的人群才需要吃蛋白粉,是否通过食物或者其他方式也可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而是直接探讨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的异同与适应人群,并请专家用科学研究做论证,如果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跳过了A和B阶段,那么此时消费者看到有“适合”自己的蛋白粉,买一罐尝尝好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关于路径

起效方式混淆

以减肥为例:消费者由于做了动作A (只吃代餐,与“家人”们一起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以路径B (消耗大于摄入),取得了收效C (减重10斤),但是商家会告诉消费者做动作A其实是通过路径D (只吃健康营养有机的食物,和“家人”们一起沐浴在健康阳光的氛围中)取得的收效C。消费者很可能之前还尝试过动作E (自己控制饮食,去健身房运动),如果未曾取得收效C,那么商家就会告诉消费者,由于他没有通过路径D,因此减肥没有收到成效;如果曾取得过收效C,那么商家就会告诉消费者,不通过路径D的减肥收效是偶然的,就算达成了也是不科学的/不持久的,要不然商家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又来尝试动作A呢?

在这样的过程中,减肥的起效路径B就被混淆为了路径D,主要是因为消费者不了解必须通过路径B才能减肥,所以会认为路径D具有神奇的魔力。

如果再往后推一步,假如消费者暂时不做动作A,也不做其他动作,那么自然就无法维持减肥的效果,本质是因为没有通过路径B,但商家会说这是验证了没有通过路径D就减不了肥的结论;假如消费者暂时将动作A替换为动作E,那么过程中缺少了商家的监督和精神洗脑,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很可能会下降,仍然很难维持减肥的效果,这仍然是因为没有通过路径B,商家仍然会说这是验证了没有通过路径D就减不了肥的结论。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会越来越认同路径D是减肥最好的起效路径,因为不仅能达成收效C,还确实具有可持续性,而具有可持续性又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其科学性。消费者心甘情愿并持续性地只吃高价代餐,并期待与“家人”们一起运动,原因如下:一是消费者确认了代餐就是健康营养有机的食物,二是不买代餐就无法与“家人”们一起运动,代餐不仅是减肥食物也是入场券,三是消费者确认了不继续吃代餐体重就会反弹。至于消费者能坚持多久,则要看他的经济实力了。

针对方向混淆

这样的认知陷阱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对商品功效针对方向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某产品真实存在某种很强的功效,但这种很强的功效并非消费者所理解的面向/并非产品设计时针对的面向,但由于强功效的面向暗合了消费者所理解的面向,因而商家将两种面向画了等号。

比如某公司产品A (牙膏)和其他公司的竞品B (牙膏)的功用都是C (清洁牙齿),但在测试功用D (清洗茶渍)时某公司产品A胜出,由于功用D暗合了功用C,因此某公司就会宣称其产品A (牙膏)具有更强的功用C。但是功用C和功用D所针对的方向真的是一致的吗?如果消费者对这样的问题没有清晰的认知,就很可能会落入关于商品功效针对性的认知陷阱。

杂糅

杂糅类认知陷阱就是针对同样的效果,将保底成分(与效果通常有弱关联)和拔高成分(与效果有强关联)杂糅,进而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产品。当消费者质疑产品效果时,商家就会将杂糅后的产品与仅具有保底成分的产品进行对比,消费者对比保底成分所对应的同类产品,杂糅后的产品因为具有拔高成分,更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胜出。

以杂糅类减肥药为例,常见的产品有将咖啡+正规减肥药(如奥利思他)杂糅而成的减肥咖啡,或者将奶昔+正规减肥药杂糅而成的减肥奶昔。底层逻辑是将保底成分(咖啡或奶昔)+拔高成分(减肥药成分)进行杂糅,保底成分通常与减肥有弱关联,当然这样的弱关联并不是较弱的直接关联,而是被普遍认知的弱关联,很多消费者认为喝黑咖啡减肥,奶昔通常以代餐的形式出现,至于喝黑咖啡和吃代餐是否真的能减肥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并且商家也会给保底成分一个说法,比如所用的咖啡不是普通的咖啡,而是进口咖啡,奶昔也不是普通的奶昔,而是健康有机的奶昔,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觉得买减肥咖啡就算最终减不了肥,好歹也是进口咖啡,品质有保障,不算亏。

杂糅后的减肥产品抓住的消费者痛点就是对单纯减肥产品的排斥,另外,对新奇形式的减肥产品的追求也投射了一部分消费者对常规减肥手段功效微弱的无奈,同时打动消费者的点还在于简易的服用方法和与日常生活饮食的有机结合,通过西式的生活方式/最新的科技/创新的呈现形式为原本普通的食物和饮品赋能,打破了减肥产品与日常饮食之间的壁垒。

不过就实际情况来说,因为杂糅后的产品可以不断切换视角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应对消费者的质疑,在保底成分和拔高成分之间反复横跳,所以很可能不管是保底成分还是拔高成分都是非常糊弄的,并且使得一些本不打算使用减肥产品的消费者稀里糊涂就用上了,所以消费者更有可能被杂糅后的产品欺骗,既得不到想要的保底成分,也得不到想要的拔高成分。 ddUVgilLUEd8SUVp2lSJlouFPzZpLA9GjZjtb/biGIkqjd1dAwnnTW1hd3B4xC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