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和七年(184 年),诸葛亮刚刚四岁,天下开始大乱了。
咱们这本书里说一个人物多少岁,是按中国古代的传统方法,算虚岁。所谓虚岁,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就算一岁,过一次年就加一岁,和他哪一天过生日没有关系。诸葛亮生于 181 年,到 184 年他已经过了三次春节,所以是虚岁四岁。而现代生活中我们一般算周岁,就是生下来算零岁,过一次生日才加一岁。同一个人,他的虚岁通常比周岁要多一至二岁。
就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各地的农民长期饱受地主豪绅的欺负,忍无可忍,在宗教首领张角等人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头上包着黄色的头巾,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企图推翻汉朝统治。最终,黄巾起义被东汉朝廷派出的官兵镇压下去,张角病死,他的两个弟弟被杀。
战争使得东汉王朝生灵涂炭,也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单凭东汉朝廷的军队无法镇压起义军,朝廷被迫让各地的地主豪强、官员将领自行招募军队去镇压,这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张角兄弟死后,黄巾军的余部继续在各地反抗了数十年。同时,朝廷的腐败更胜过去,东汉王朝摇摇欲坠。
中平六年(189 年),汉灵帝病死,他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年仅十七岁。这个小皇帝,根本没法管理国家。他身边的权贵们又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先是汉少帝的母亲、汉灵帝的妻子何太后,与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联合,杀死了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接着何进想要杀死宦官首领十常侍,反而被十常侍所杀。何进部下的将军袁绍等人又杀了十常侍。这么杀来杀去,就给了其他野心家机会。大军阀董卓带兵进入洛阳,用武力控制了朝廷。董卓杀死汉少帝刘辩,扶持刘辩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继位,也就是汉献帝。
袁绍等人逃出都城,联合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诸侯起兵。他们最开始打着联合讨伐董卓的旗号,可是很快这些人又相互残杀起来了。一方面,他们割据一方,争夺地盘;另一方面,董卓为了躲避关东军阀们的锋芒,把都城从洛阳迁到西边的长安。他派军队强迫百万民众一起搬迁,沿途死伤无数。他还纵兵杀人放火,把原本繁华富饶的洛阳地区变成了一片荒丘。董卓跑到长安后没两年,被自己的大将吕布杀死。吕布转头又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打败,被赶出了长安。这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大半个中国都陷入了战乱中。
在黄河以北的地区,袁绍从韩馥手中抢走了冀州,公孙瓒杀了他的上级刘虞,独霸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双方争战了好几年,袁绍在建安四年(199 年)消灭公孙瓒,统一今河北地区。
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带,陷入曹操、袁术、吕布、刘备等大小军阀的混战中,最终曹操脱颖而出。他从吕布手中夺回了兖州,又打败李傕、郭汜,把汉献帝迎到自己控制下的许城,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等,赶走刘备,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
建安五年(200 年),统一北方的袁绍和统一中原的曹操展开官渡之战,曹操获胜。建安七年(202 年)袁绍病死,曹操又用了五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在南方,原本属于袁术部下的孙策带着一支军队占领了江东地区(今江苏南部、浙江、江西东部),成为一个独立势力。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与占据荆州的刘表长期对峙。
天下打得这么乱,最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很多人在战乱中直接被杀了。战争还破坏了农业生产,引发了饥荒,遍地的尸体又造成瘟疫流行。除了死于战火、饥荒和瘟疫之外,活下来的人要么被军阀们强行编入军队,要么被逼着像奴隶一样劳动,流血流汗生产出粮食和物资,供养官吏和士兵,填补战争的血盆大口。
诸葛亮的故乡琅邪郡,当时属于徐州,也免不了遭到祸害。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初平四年(193 年)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闿杀害,曹操又伤心又愤怒。为了给父亲报仇,他出兵攻打徐州,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徐州的老百姓,第二年曹军一路杀到琅邪、东海,诸葛亮的故乡被杀得血流成河。
诸葛亮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悲惨和恐怖的环境下度过的。
这时候,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郡的太守,他带着诸葛亮和他的两个姐姐,还有弟弟诸葛均一起去上任。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留在老家奉养继母,后来辗转去了江东地区,成为东吴孙氏的重臣。
豫章在今天江西省北部南昌一带。当时南方的战乱比北方稍微少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太平无事。在动荡中,叔父诸葛玄丢了官职,没多久也去世了。在公元 197 年左右,诸葛亮他们姐弟四人搬迁到了荆州,在“卧龙岗”隐居。
荆州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州,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湖北、湖南两省,以及河南、江西省的一部分。诸葛亮居住的卧龙岗的具体地点,有人说是湖北襄阳一带,有人说是河南南阳一带,总之大致在湖北和河南的交界处。
诸葛亮到荆州的时候,是十七岁左右,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少年诸葛亮当时已经和全国千百万老百姓一样,吃尽了乱世的苦头。这些经历也让他成熟起来。
定居荆州之后,诸葛亮姐弟总算是暂时得到了安宁。荆州在刘表的统治下,受到战火的波及相对较少。诸葛亮也就在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人生中最悠闲快活的十余年时间。他“躬耕于陇亩”,埋头种地。当然,这不是说诸葛亮跟普通农民伯伯一样,成天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得筋骨酸痛。诸葛亮毕竟出自一个名士家族,有地位、有学问,也比一般老百姓有钱,吃穿是不愁的。他到田间进行劳动,更像是读书之余的锻炼和调剂,借此活动一下筋骨,也体会一下民间的辛劳。
更多的时候,诸葛亮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和当地的其他名士交流。由于荆州战乱较少,当时中原的很多名士都来此地避难。诸葛亮和他们交流,既能增长知识,也可以积累人脉和名声,通俗来说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诸葛亮不但出自琅邪诸葛氏这一名门,而且又高又帅。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东汉八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米八几),姿容甚伟。他头脑聪明,学问也相当不错,因此很快融入了荆州名士们的圈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当时荆州名士中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叫庞德公。他是个标准的隐士,带着妻子在今湖北襄阳郊外种地,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荆州牧刘表曾经亲自来请庞德公出山做官。刘表说:“您有这么大的才能,应该出来帮助天下的老百姓啊。您自己就算粗茶淡饭,总要挣点俸禄(当官的工资)留给您的子孙吧。”庞德公笑道:“只要大家各安其位,哪里需要谁来帮助呢?至于子孙,上古尧、舜两位君主都把君位传给了其他人,所以他们的后人作为老百姓平安度过一生;而大禹、商汤夺取了江山,他们的后代夏桀、商纣王却最终亡国身死。所以留俸禄给儿孙没什么好处啊。”刘表只好叹息而去。
庞德公不愿意做官,却非常喜欢和名士们往来,而且热衷于给人取外号。
另一位名士大佬叫司马徽,字德操。这个人最出名的是善于鉴别人才。不过在很多时候,别人问他什么事,他都是一句话:“很对,很好!”时间一长,他就得了个“好好先生”的外号。某一天他的妻子忍不住了,对他说:“别人有疑问才请您解答,您怎么能什么都说好呢?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司马徽回答:“娘子说得很对,很好!”气得他妻子半死。但这种敷衍只是对普通人,司马徽对他真正看重的人,还是会给予帮助。
庞德公给司马徽取的外号是“水镜”,俗称“水镜先生”。两人关系非常好,好得跟一家人似的。有次庞德公出门办事,司马徽忽然到庞家,说有客人要来。他大摇大摆走进客厅,指挥庞德公的妻子和家人一阵忙碌准备饭菜,司马徽自己坐在堂屋里准备接待客人。过了一会儿,庞德公回来,简直搞不清这到底是谁的家了。
还有一位庞统,字士元,是庞德公的侄儿。《三国演义》说庞统相貌极为丑陋,历史上的庞统确实其貌不扬,大家都不拿他当回事,只有庞德公很欣赏这个侄子,打发他去司马徽那里蹭个评语。司马徽和庞统谈了一番后,惊呼:“庞德公真有眼力!你果然是个天才!”
那时候,被名气大的人一点评,就跟现在微博、公众号被明星大V转发一样,人气噌蹭往上蹿。于是庞统声名鹊起,他也开始评点其他士人。《三国演义》里的庞统脾气倔强,说话刻薄,但历史上的庞统正好相反。他学习“好好先生”司马德操的风格,评点别人时总是满口好听的,夸大对方的才德,有五分说十分。有人质疑,你这不是瞎说吗?庞统认真地回答:“我把人说得好一些,至少可以让被夸的人有自信,让其他人仰慕他,这样也可以鼓励他进步,引人向善嘛。”庞德公给庞统取的外号是“凤雏”,也就是小凤凰。
至于诸葛亮,他的年龄比司马徽和庞统都小,当时名气和地位也不如他们。庞德公给诸葛亮取的外号是“卧龙”(又叫“伏龙”)。趴在地上的龙,看上去软软的不起眼,一旦腾飞起来,那可了不得。
诸葛亮还有一班朋友,比如崔钧(崔州平)、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等人。年轻的诸葛亮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河北人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儿子,出身豪门,还曾参加过讨伐董卓的战争,他家学丰厚,本人经历也很丰富。他曾多次指出诸葛亮的不足,后来诸葛亮还对其念念不忘。河南人徐庶曾经当过“剑侠”,后来弃武从文,身上有股子江湖人士的沧桑感。从他身上,诸葛亮自认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诸葛亮行事一贯谨慎,而徐庶作为剑侠,身上的那种果断的气质,大概是诸葛亮较为缺乏的吧。
就在和这些名士的交往中,诸葛亮长到了二十多岁,该娶媳妇了。大帅哥诸葛亮又会娶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