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收复云中

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时,唐玄宗根本不信,在他看来一向“淳朴忠诚”的安禄山怎么可能会背叛自己呢?这肯定是安禄山的政敌在污蔑安禄山。直到十五日,叛乱的消息不断从各地传来,唐玄宗也不得不信了,他急忙调兵平叛,但是此时他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自己根本无兵可调。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简单看一下唐朝兵力的分布就可以了。唐玄宗先后任命了十名节度使,大唐几乎所有的精兵都掌握在这十个人的手里,这十名节度使分别是:

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治所在幽州;

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治所在营州;

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治所在太原;

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治所在灵州;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人,治所在凉州;

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治所在龟兹;

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

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治所在鄯州;

剑南节度使,兵力39000人,治所在益州;

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治所是广州。

十名节度使共计拥有兵力495000人,其中安禄山统领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即达到183900人,接近十节度使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雄厚,其他节度使很难和安禄山抗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其他七名节度使中,除了朔方节度使之外,其他六名节度使都远离京师长安,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他们到了,安禄山估计都已经打下长安了。可能有人会问,内地就没兵吗?有,但是很少。当时唐朝在内地一共只有军队十余万人,但这些兵力散布在广大的地区,每个地方又能有多少人呢?

所以,在叛乱的最初几天里,唐玄宗束手无策,唐军几乎没有任何有力的抵抗。

范阳誓师之后,安禄山率军南下,如同旋风一样席卷了河北大地,大军所过之处,烟尘千里,大地震动。唐朝自从建国之后,所有的战争几乎都是对外战争,只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内地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叛乱。中原人民已经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岁月,早就已经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所以当安禄山叛军打过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慌乱不堪。叛军所到之处,各地的官员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不战而逃,仅仅十几天的时间,整个河北地区几乎全部沦陷。

经过最初几天的慌乱之后,唐玄宗也逐渐缓过神来,他看了看地图,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朔方军。朔方军兵力可观,并且临近长安,是此时唯一一支可以倚仗的部队了。

接下来,就是派谁来统领朔方军的问题了。原来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唐玄宗是肯定不会再信任了,虽然之前安思顺曾经多次提醒朝廷,安禄山有可能会叛乱,但是他毕竟是安禄山的亲戚,所以唐玄宗根本不可能把朔方军交给他。于是唐玄宗撤掉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务,让他入朝担任户部尚书。那么,让谁来做安思顺的继任者呢?唐玄宗思虑再三,最终选择了久历军旅、足迹遍布北境的郭子仪。他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率领朔方军东进征讨安禄山。

晚年的唐玄宗虽然昏聩糊涂,昏招迭出,但是选择重用郭子仪,是唐玄宗晚年最正确的决定,这个决定直接拯救了大唐。

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郭子仪还在家里为母亲守孝,这个消息把郭子仪惊得目瞪口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随后郭子仪立刻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出发。因为他知道,值此危急时刻,朝廷是不可能让自己安心在家守孝的。果然,没过几天朝廷的命令就到了,要求郭子仪夺情出山,立刻前往灵武就任朔方节度使。

夺情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应弃官居家守孝,但是在守孝期内,如果有重大事情发生,导致官员不得不复职,则称“夺情”。让郭子仪复职,就属于“夺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国事为重,顾不得个人私情,郭子仪在母亲墓前叩拜,希望母亲泉下有知,能原谅自己的不孝。随后,郭子仪踏上征途,奔赴那血与火的战场。在路上郭子仪一直在担心,自己都快六十岁了,这把老骨头在战场上还撑得住吗?他不会想到,正是这老迈的身躯将会成为大唐的擎天之柱,最终撑起了这片天下!

离开之时,他尚籍籍无名;

再度归来,他将名满天下!

在去灵武的路上,郭子仪开始思忖接下来的战略,看着眼前的地图,他把目光投向了他认为至关重要的区域——河东。

河东,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黄河以东,主要是现在的山西地区。河东地区山河环绕、地势险峻:北部有长城天险,西面和南面可以倚黄河为屏障,东有太行山,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汾河纵贯河东,冲刷出了汾河谷地,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所以河东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郭子仪之所以将目标放在河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安禄山在这里的统治并不稳定。安禄山先后在742年和744年担任平卢和范阳节度使,在这两个地方的统治时间已经有十几年,树大根深,统治稳固。但是安禄山直到751年才担任河东节度使,对这里的统治仅有四年,众心未附,所以郭子仪认为河东军未必就会全跟着安禄山造反,肯定会有人心向朝廷。

郭子仪的猜测非常准确。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候,他考虑到河东的将士有可能会抗命,所以他准备以奇计夺取太原。安禄山命令何千年、高邈率领二十名骑兵,以献俘为名前往太原,太原守将杨光翙出城迎接他们,结果被何千年、高邈等人劫持。但是杨光翙并不愿意与安禄山同流合污,所以城内早有防备,因此何千年、高邈虽然劫持了杨光翙,但是依然无法进入太原城,只得劫持着杨光翙悻悻而去,后来杨光翙被安禄山杀害。虽然杨光翙牺牲了,但是河东最重要的重镇太原始终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这为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在听说太原依然掌握在唐军手里后,郭子仪大喜过望,他率领朔方军马不停蹄奔赴河东,此时郭子仪非常关注安禄山的下一步行动。在郭子仪看来,此时安禄山有两个选择:进攻河东或者河北。河东地区地形复杂,难以攻取,但是战略价值极高,安禄山一旦攻下河东,既可以直接进攻关中,也可以顺势直取河北,将完全掌控战局;河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地势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攻下河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实力,但是受限于太行山脉,由河北进攻河东将会极为困难,更加难以威胁关中。

安禄山是会先难(河东)后易(河北),还是先易后难?郭子仪没法判断,但是他非常担心安禄山会进攻河东,因为此时安禄山兵锋甚锐,河东军将很难抵挡,河东一旦失守,战局就无法挽回了!

当郭子仪到了朔方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安禄山选择了先易后难,进攻河北,河东暂时是安全的;坏消息是太原以北的云中丢了,云中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安禄山在派人奇袭太原的同时,还命令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军攻取云中。云中位于河东北部,向南通往太原,向东通往范阳,向西通往河套,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安禄山占据云中,则可以直接威胁太原和河套;唐军占据云中,则可以直接进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云中就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

于是,郭子仪决定,先取云中!

高秀岩在占领云中之后,并没有闭门自守,他准备向南进攻太原,但是太原守军早就牢牢封锁了由大同前往太原的必经之地——雁门关。因为河东地区并不是安禄山的主攻方向,所以高秀岩的兵力并不多,他无力攻打雁门关,于是转而向西进攻单于都护府的振武军。高秀岩之所以进攻振武军,主要还是想夺取河套,进而从北面威胁长安。

郭子仪本来还在发愁,如果高秀岩据守坚城,那到时候打起来肯定费时费力,结果没想到高秀岩这么不安分,竟然主动发起了进攻,给了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机会,这让他感到欣喜。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下旬,郭子仪率领朔方军由灵武出发,沿黄河而下,经单于都护府救援振武军。高秀岩所部根本不是强大的朔方军的对手,被郭子仪一战击败,高秀岩率军狼狈逃窜。在击败高秀岩之后,郭子仪乘胜追击,进攻叛军占据的静边军。

静边军位于长城沿线,是云中地区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据守这里的叛军将领是周万顷。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如同下山猛虎一般猛扑静边军,根本不给周万顷反应时间,朔方军大获全胜,攻克静边军,周万顷被斩杀。郭子仪让信使带着周万顷的首级到长安报捷。唐玄宗大喜过望,自开战以来四面八方传来的全是败报,这份胜利的消息实在是太难得了,他下令把周万顷的首级悬挂在长安城门之上,以安定京师人心,这也正是郭子仪的目的——稳定朝中局势。

安禄山任命的大同兵马使薛忠义率军来救,试图夺回静边军。薛忠义是安禄山麾下猛将,面对他的进攻,郭子仪丝毫不敢怠慢,派出了最强阵容迎战。郭子仪命令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濬、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率领朔方军精锐迎战,最终经过激战,大败薛忠义军。

此战郭子仪俘虏叛军骑兵七千余人,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很多将领觉得这些骑兵都是精锐部队,战斗力强悍,不如编入朔方军,这样可以增强自身实力。但是经过慎重考虑,郭子仪拒绝了这个建议。在郭子仪看来,这些骑兵基本都是胡人,他们长期在安禄山麾下效力,安禄山对他们恩赏有加,所以他们对安禄山非常忠诚。如果把他们收编了,那么将会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他日在战场上再次与安禄山对阵,这些人完全有可能临阵倒戈,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既然不能收编,那么关押在后方可不可以呢?也不可以,因为这些人战斗力凶悍,必须派有力部队看守,这会让唐军本就不足的人力更加捉襟见肘。

收编和关押都不行,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他们全部杀掉。

想到这里,郭子仪内心极度纠结。自古以来,战场上就有“杀降不祥”的规律,那些大规模屠杀降兵的名将,例如白起、项羽等人,都没有好下场,自己会不会将来也死于非命呢?此外郭子仪绝非心狠手辣之人,对于降兵痛下杀手,自己确实于心不忍。但是,不杀他们,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那一夜,郭子仪夜不能寐……

第二天,郭子仪下达了一道密令:将这七千名俘虏全部坑杀!

命令下达后,郭子仪俯首叩拜苍天:今日之事,纯属迫不得已,若上天要降罪,请只降罪于我一人,朔方军将士只是执行我的命令,此事与他们无关!

郭子仪自率军出征以来,三战三捷,云中地区的叛军主力基本被消灭,随后郭子仪开始清剿叛军残敌。郭子仪率军攻克云中,同时命令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克马邑,开通东陉关,至此完全解除了太原北部的威胁,同时也打通了向东进攻范阳的通道。

收复云中一役,是郭子仪军事生涯的开篇表演。平心而论,收复云中的难度并不大,因为进攻云中的只是叛军偏师,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在实力上明显占据优势,取胜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此战对于唐军士气的鼓舞是非常大的,此时叛军已经攻占河北,在河南地区唐军也是连战连败,此时郭子仪却能够率军连连取胜,这就证明了“所向披靡”的叛军绝非不可战胜。 X5hknnQwoO+ApKtPvh3fs43OHYBHpnJQJl/xpy11oGHQVmmBnzQwvrDhxSss8v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