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宦游四方

在郭子仪武举及第之后的三十年里,郭子仪的升迁和调动非常频繁,根据《郭氏家庙碑》的记载,这期间郭子仪先后担任过十几个职务,这些职务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讲一下其中几次比较重要的任职。

(一)桂州都督府长史

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都督府是唐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称为都督,在重要的地区则设大都督府,长官为大都督。每个都督府管辖若干个州,都督掌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都督府设长史,负责协助都督处理府内事务。根据各都督府管辖范围的大小,大都督府长史为从三品,中都督府长史为正五品,下都督府长史为从五品。桂州当时属于偏远地区,是下都督府,所以郭子仪应该是从五品。

虽然从五品的桂州都督府长史品级并不算很高,但是对于郭子仪而言意义重大。在就任桂州都督府长史之前,郭子仪一直担任下级军官,权力很小,也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此次升任桂州都督府长史,是郭子仪职务的一次重要跃升,这意味着郭子仪真正开始有权力参与地方军政管理。自此,郭子仪从一个下等武官,一跃成为唐朝的中级官员。

(二)北庭都护府副都护

在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桂州都督府长史之后,郭子仪的职务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变化,朝廷命令郭子仪离开桂州,前往万里之外的北庭都护府担任副都护。

都护府是汉、唐等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北庭都护府是唐代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置庭州于天山之北。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有军队两万余人。北庭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一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

从桂林到现在天山以北的庭州,在现代社会驾驶汽车尚需要行驶三千六百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这次旅途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朝廷为什么要调远在桂州的郭子仪去北庭都护府任职,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这次升迁对于郭子仪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开元年间,西南地区较为稳定,周边的南诏等国基本都能和唐朝和平相处,但是西北地区则恰恰相反。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复杂,战乱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很大,因此由相对安定的桂林前往北庭都护府赴任,对于郭子仪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单于都护府副都护

或许是因为郭子仪在担任北庭副都护期间表现出色,此后郭子仪又先后担任了安西副都护和单于副都护。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九月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以防备西突厥。安西都护府主要管辖今新疆天山以南地区,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地区。安西都护府共有军队两万四千人。

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朝大将李靖俘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及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永徽元年(650年),以上各都督府统一归瀚海都护府管辖。麟德元年(664年),瀚海都护府改名单于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

在先后担任了三个都护府的副都护之后,天宝八年(749年)三月,已经五十三岁的郭子仪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任命:朝廷任命郭子仪为左武卫大将军、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这项任命对于郭子仪来讲又是一次新的提升,因为这意味着郭子仪正式成了大唐帝国的高级军官。

前文已经提到,唐朝军队设有十六卫,左武卫是其中之一,左武卫大将军是左武卫的副长官,是正三品高级武官。在唐朝,兵部尚书的品级也只是正三品,这意味着郭子仪的品级已经和兵部尚书相当,虽然在实际权力上比不上兵部尚书,可是作为左武卫大将军的郭子仪已经成为唐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安北都护府也是唐朝设立的诸多都护府之一。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击败薛延陀部落后,铁勒诸部内附,唐朝设立燕然都护府加以管辖,总章二年(669年)改名为安北都护府,主要管辖范围为今蒙古国。天宝八年(749年),安北都护府治所转移到横塞军,由军使兼理府事。也就是说,此时的郭子仪虽然名义上是安北副都护,可实际上以横塞军使的名义兼理安北大都护的职务。

但是横塞军所在的地区土地贫瘠,难以开发和耕种,粮草匮乏,所以天宝十三年(754年),朝廷决定在永清栅以北筑城,然后将横塞军和安北都护府转移到这里,将这里命名为“天德军”。来到天德军之后,郭子仪仍然担任天德军使、安北副都护、左武卫大将军,不过除此之外,郭子仪又增加了两个兼职:九原郡太守和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九原郡治所在九原县,主要管辖今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河套地区。在当时,九原郡太守这一职务比较鸡肋,因为即使是在天宝年间鼎盛时期,九原郡也不过三千户,人口不足万人,作为九原郡太守,郭子仪所能调动的人力和财富都非常有限。

至于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官职,想要了解这个官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节度使。

唐朝前期,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进行,唐朝在边境地区屯驻了大量的军队。这些军队军费开支十分浩大,这些开支很大程度上需要当地政府负担,这势必会引发统军将领和地方长官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管理边疆地区的军队,保证军队的物资供应,维护边疆稳定,一个新的官职——节度使应运而生。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唐玄宗开元年间,先后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扎地所在州的刺史,权力非常大。

朔方节度使就是唐玄宗设立的十个节度使之一。朔方节度使设立于开元九年(721年),治所在灵州。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三军,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及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包括今宁夏全境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陕西、甘肃一部,兵力近六万五千人。

节度使作为军政合一的重要官员,其属下有两套班底,一套是文官,负责管理民政;一套是武将,负责管理军政。在节度使下辖的武将中,地位最高的官职是都知兵马使,总管军队,权力非常大。都知兵马使之下又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兵马使,在不同的节度使辖区内各不相同。在朔方节度都知兵马使之下,下辖左厢兵马使、右厢兵马使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相当于朔方节度使内部军事领域的“第三号人物”,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当时唐朝的精锐部队基本掌握在十个节度使的手里,不管是作为安北副都护还是九原郡太守,郭子仪所能调动的资源都远不及节度使,但是能够兼任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这是郭子仪权力的又一次增大。

至此,郭子仪已经先后在北庭、安西、单于、安北四个都护府任职,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唐北境和西境的山山水水,郭子仪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军事、地理、民族关系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这漫长的任职经历对于郭子仪的个人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郭子仪获益良多,其中的很多收获将在郭子仪未来的人生中,让他受益无穷。

担任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期间,郭子仪认识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将会在郭子仪今后的人生中与他产生密切的关联,这就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李光弼,生于公元708年,比郭子仪小十一岁,营州柳城人,契丹族人。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自契丹投降唐朝,李光弼也随之入唐。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后因击败吐蕃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天宝八年(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年(752年),李光弼转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都归朔方节度使管辖,郭子仪和李光弼因此成为同僚,同为一时俊杰的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这份友谊伴随了两人一生。

仆固怀恩,出生年份不详,铁勒族人。仆固怀恩是金微都督府都督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其家世袭金微州都督。仆固怀恩自幼即从军为国效力,郭子仪任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时,仆固怀恩担任朔方军左武锋使。仆固怀恩骁勇果敢,英武过人,是难得一见的优秀武将,所以郭子仪对仆固怀恩非常欣赏,仆固怀恩对郭子仪也非常尊敬。只不过世事难料,两人最终在沙场相遇,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遇见两位优秀同僚的同时,在朔方郭子仪也见到了自己的上司——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安思顺,生于公元695年,比郭子仪大两岁。安思顺是粟特人,后来到突厥部落生活。开元初年,突厥部落衰落,安思顺就跟随伯父安延偃及诸堂兄弟逃了出来,投奔了时任唐朝河东道岚州别驾的同姓亲族安贞节。当时跟随安延偃一起逃出突厥的还有他的继子,此人名叫安禄山。对于这位比自己小八岁的堂弟,安思顺非常照顾,不过很快两人就各自投军,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因为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所以安思顺的升迁很快,天宝六年(747年)十一月,安思顺就任河西节度使,三年后又转任朔方节度使,受到唐玄宗的高度信任。

天宝十三年(754年),郭子仪刚刚出任自己的新职务不久,家里就传来消息——郭子仪的母亲病逝了。

按照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为他们守孝三年。即便是官员,也要遵从这一规矩,三年期满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做官。这一规矩郭子仪自然也不能免除,所以在听闻母亲去世的消息后,郭子仪立刻打点行装,准备回家奔丧,为母守孝。在离开之前,郭子仪特地去向自己的长官安思顺辞行。

见到安思顺之后,郭子仪见安思顺愁容满面,于是他先说了自己此行的来意。说完之后,安思顺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说了句:“郭公此行路途遥远,务必保重。”说完依旧心不在焉。

看到安思顺这个样子,郭子仪不禁问道:“敢问安大人是不是有心事?”

听到郭子仪这样问,安思顺思考了一下说道:“郭公也不是外人,那我就直说了,你可知我有堂弟安禄山?”

郭子仪说:“当然知道,安禄山现在兼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谁人不知?”

安思顺说:“是啊,我这个堂弟现在可比我风光多了。他现在手握大军十五万,无人能及。但是我最近听从范阳回来的人说,安禄山正在打造兵器,操练兵马,储备粮草,不知意欲何为啊!”

听闻安思顺的话,郭子仪心头一惊:“大人是担心安禄山要谋反?”

“郭公也这么认为?”

郭子仪表现出了担忧:“是的,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又如此行事,很难不让人怀疑。但是安禄山真的有这个胆子吗?他虽然兵强马壮,可是我大唐有百万雄兵,他以一隅之地谋反,真的有胜算吗?”

安思顺说道:“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也不相信安禄山真的会谋反,此人毕竟是我的堂弟,对于要不要把他的事情报告朝廷,我还在犹豫。”

郭子仪说:“正因为安禄山是大人的堂弟,所以大人更应该将此事上报朝廷,如果真的发生什么大事,大人也可以减少一些责罚。”

安思顺点点头说:“郭公所言有理,容我再思虑一下吧。”

辞别安思顺后,郭子仪踏上了返乡的旅程。在路上他一直在想:安禄山真的会谋反吗?如果此事真的发生,那必将是一场大乱,但愿是自己和安思顺想多了…… F4/FV5AHOYC3iJYcLISAaWYqejA2l06firuxL1rOIpdmljwJ5RKN9giBS8MHUJ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