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武举及第

公元697年,对于大唐来讲,并不是一个太平的年份。

此时大唐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九月武则天即位称帝,到697年,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此时在她的铁腕统治之下,她的皇位十分稳固,国内的社会秩序也逐渐安定,但是来自外部的威胁让她焦头烂额。

696年,原本臣服于大唐的契丹部落,在其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率领下反叛唐朝。武则天于七月诏命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企图一举消灭契丹,结果唐军一败涂地,损失大半。697年三月,武则天再派王孝杰、苏宏晖率十八万唐军讨伐契丹。孙万荣令契丹军佯退,将唐军诱入东硖石谷后,令契丹军立即回军反击,四面围攻,唐军溃乱,王孝杰战死,所部死伤殆尽。

东北契丹逐渐坐大的同时,西北突厥也开始反叛。696年突厥首领默啜率军反唐,九月默啜以数万兵攻凉州,虏凉州都督许钦明。697年一月默啜率军进攻灵州,二月又率军进攻胜州。

东边葫芦还没有按下,西边又浮起了瓢,万般无奈的武则天只得先稳住西边离自己更近的突厥,然后再想办法对付东边的契丹。武则天册封默啜为突厥可汗,默啜趁机提出让武则天认自己为儿子,同时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唐朝的王爷,对此武则天一一答应。默啜得寸进尺,又向武则天讨要缯帛、农具、种子、铁器等,并且请求把之前投降唐朝的突厥部众及原单于都护府的土地全部交给他。武则天虽然非常恼火,但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全部答应,但是同时要求默啜帮助唐朝进攻契丹。697年六月,默啜趁契丹后方空虚,率军偷袭契丹,契丹大败,军心大乱,唐军借机平定契丹。

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的唐军,此时竟然连战连败,最终竟然要依靠外族的帮助才勉强平定契丹,实在是为四邻耻笑之事,想必武则天也是极度郁闷。此时的她肯定在想,当初那支战无不胜的唐军呢?现在真的就没有像李靖、李勣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统军大将了吗?

这样的名将有吗?当然有!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在华州郑县,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今后他将成为大唐的擎天一柱,帮助大唐度过最艰难的岁月,他的名字叫郭子仪。

历来名人的出生都会有点神异之事,郭子仪也是一样。

传说郭子仪出生的那个夜里,郭敬之刚刚入睡,就梦见一条巨龙从天而降,此时郭敬之被仆人叫醒,仆人告诉他夫人快生了,当天夜里郭子仪呱呱坠地。传说,郭子仪出生之后啼哭不止。婴儿啼哭本是常事,但是郭子仪哭得有点不同寻常,他连着哭了八十多天,全家人束手无策,郭敬之为此遍访名医,但是始终毫无效果。

后来,有一位云游的老僧来到郭家化缘,在等待施舍的时候,老僧听到了婴儿哭声不止,于是就进屋诵了一篇经文,结果郭子仪竟然神奇地止住了哭声。郭敬之大为惊异,于是便与老僧对坐交谈,老僧告诉他此子有富贵之相,将来必定可以建立一番大功业,位极人臣。对此郭敬之虽然并不相信,但是依然非常开心,于是重谢了老僧。

郭子仪出生的时候,郭敬之三十一岁,入仕时间并不算长,所以职务不会很高,此时郭敬之很有可能正在瓜州司仓或者雍北府右果毅这样的低级职位上。此后幼年的郭子仪跟随着父亲游历四方,到过的地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唐朝官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离、大范围的游历,而且所经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有利于郭子仪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

郭子仪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郭敬之的儿子多达十一个,郭子仪在其中排行第二。在如此之多的兄弟之中,郭子仪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或许是受到父亲文武兼备的影响,郭子仪自幼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而且对于兵法也非常感兴趣。传说郭敬之本来想让郭子仪去考科举、中进士,走一条最正统的仕宦之路,但是在郭子仪八岁的时候,郭敬之带着郭子仪到军营,郭子仪拿起一件兵器,爱不释手,然后无师自通地耍了起来,并且耍得有模有样。郭敬之和一众武将见了,不禁大为惊奇,由此郭敬之认定,自己的儿子有习武之才。此后郭敬之因材施教,让郭子仪弃文习武,走上了武将的道路。

在走上了武将的道路之后,郭子仪顺理成章地去参加了武举考试。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创立,到唐朝日臻完善,科举考试使得中下层的寒门士子有机会通过考试竞争步入仕途,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唐朝初年,科举考试“尚文”,最重要的是明经、进士二科,考试分为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的内容是诗赋文章、儒家经典和理政才干,这些都是文人施展的领域。

到了武则天时期,当时的唐朝正受到外族的频繁入侵,国家和百姓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武则天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广揽军事人才,所以武则天觉得有必要开设“武举”,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同时这也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打破一些武将世家对军队将领的控制,增强自己的统治基础。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后来,武举考试的内容逐渐确定为马射、长垛、翘关、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七项,应考者只要任意五项合格就算是及第。

郭子仪参加武举的时间,应该是在他二十岁左右的弱冠之年,也就是大约公元716年。关于此次郭子仪的武举成绩,《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新唐书·郭子仪传》则载,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旧唐书》和《新唐书》所载“异等”“高等”,只是用词有别,其实词义相同,意思都是特别优秀,超出一般人。现在很多书中都说郭子仪是“武状元”,对此我们应当存疑,因为史书中只说郭子仪成绩很好,至于是不是第一,并无明确记载,不得而知。

唐武官的选任,一般情况下必须先经武举考试获得“武举及第”,而后才能参加下一步的官员选拔。也就是说,“武举及第”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获得官职,只是由此前不具参加官员选拔资格的“白身”,获得了参加官员选拔资格的“出身”。但是因为郭子仪成绩特别好,所以他并未经过官员选拔,而直接被授予了官职。郭子仪获得的这个官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说是“左卫长史”,现存西安碑林的唐碑《郭氏家庙碑》碑阴“郭敬之子孙题名录”却载郭子仪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一字之差,那么哪个是对的呢?

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为军府,唐朝前期全国共有折冲府六百个左右,每个折冲府下辖士兵八百至一千余人不等。折冲府之上是“府”,唐朝初年全国设有十六府,唐高宗时期改称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唐朝时期,“左卫”设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和将军二人,这四个人是左卫的主要领导者。四名将军之下为“左卫长史”,负责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等等事务,品级为从六品。此外,左卫还有“左卫长上”二十五人,负责日常宿卫、仪仗等事务,品级为从九品,是最低级的武官。

结合以上史料,结论就很明显了。“左卫长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几乎可以参与左卫内部所有大小事务的管理,权力很大,郭子仪一个刚刚武举及第的年轻人,缺乏经验,几乎不可能让他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比较之下,年轻的郭子仪担任只有九品的左卫长上,反倒是更符合实际情况。此外,《郭氏家庙碑》是郭子仪为其已逝父亲郭敬之建庙时所立之碑,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也更高一些。所以郭子仪担任的第一份官职应该是左卫长上。

在新旧唐书的《郭子仪传》中,关于郭子仪青年时期的记载,除了武举之外,就再无其他了。不过在其他人的传记中,留下了一则关于郭子仪的有趣记载。在《新唐书·李白传》中记载:“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此事史书中没有记载确切的时间,也没有记载具体经过,不过并不妨碍我们分析一下。

我们基本可以排除此事发生在郭子仪中年时期。因为中年时期的郭子仪已经成长为大唐的高级将领,这样身份的人犯了罪,李白是救不了的,因为他没这个能力。李白虽然名满天下,才华横溢,但是在官场上混得一塌糊涂。李白唯一一次有机会进入中央任职,还因为桀骜不驯,让宦官高力士为其脱靴而触怒权贵,最终被赶出长安,此后便再也没有担任过什么像样的官职。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政治能量来救郭子仪?

所以李白救郭子仪一事应该是发生在郭子仪的青年时期,救郭子仪的方式也不是通过政治关系,而应该是通过个人能力。当时的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郭子仪在并州犯了律条,又与李白相遇,二人十分投缘,李白帮郭子仪逃脱了追捕。

之所以做出这种推测,是因为史书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也就是说李白虽为诗人墨客,但是武艺高强,并且喜欢行侠仗义,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患难故事,比较符合李白和郭子仪的为人风格。

不管事情的详细过程到底如何,这次相遇必定让郭子仪和李白两人非常欣喜。郭子仪高兴的是,他遇见了一位文采盖世的人才,他相信李白将来必定可以成为一代文豪;李白高兴的是,他眼前的郭子仪相貌堂堂,英姿勃发,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材,为国家保驾护航。此时的李白不会想到,他今日救助的这个人,在数十年之后也会救他一命,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就在郭子仪逐渐成熟、开始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的时候,大唐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动……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因为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的矛盾,皇太子李重俊率军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等人,后政变失败,李重俊也被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驾崩,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李显之弟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李旦继位为帝,是为唐睿宗。

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退位,李隆基继位为帝,他与太平公主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被赐死,李隆基自此大权独揽。此后,李隆基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在开元五年(717年),唐军收复陷于契丹二十一年之久的辽西十二州,于柳城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部重新归顺唐朝,后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此后唐朝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西域和河西走廊逐渐稳定。此时大唐国威远播,四方进贡,万国来朝,大唐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李隆基至泰山封禅,将这一盛世推向顶峰。

身处盛世之中的郭子仪看到大唐的盛况,自己也感到了无上的荣光,他相信在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里,他一定可以建功立业,成为大唐的栋梁! kh2AQz9BLAUGEtv/NhX99qhQOE1mN+kYr/KmjVT0K1t482cuI/Dz93uXG5gRCa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