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家世出身

郭子仪出身的郭家,是一个世代官宦之家。郭家最早的祖先据说是郭亭。郭亭曾经在楚汉之争中追随刘邦,西汉建立之后,被刘邦封为阿陵侯。但是后来因为战乱,郭家家谱失传,所以并没有确切史料能够证明郭家的祖先是郭亭。

有据可查郭子仪最早的祖先是他的七世祖郭智,郭智曾在北魏末年担任中山郡太守。郭智的儿子是郭徽,西魏末年,郭徽担任同州司马,当时杨坚的父亲杨忠刚好担任同州刺史,因此郭徽与杨忠交情匪浅。北周时期,郭徽官至洵州刺史,被封为安城县公。隋朝建立后,因为与杨忠的旧交,隋文帝杨坚任命郭徽为九卿之一的太仆,负责管理宫廷御马以及相关的国家畜牧事务。

郭子仪的五世祖名叫郭弘道。隋文帝时,郭弘道曾担任通事舍人、沧州长史。隋炀帝时,郭弘道入朝担任尚食奉御,负责帝王膳食。当时,李渊与郭弘道同朝为官,任殿中少监,二人往来频繁,感情愈加亲密。郭弘道曾经对李渊说:“公天中伏犀,下相接于眉,此非人臣之相,愿深自爱。”李渊取出郭弘道的银盆放在地上,说道:“向言有验,当一发中之。”李渊拉弓射箭,一发即中,李渊非常高兴。郭弘道说:“愿公事验之后,赐赏金盆。”李渊一口答应。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诺言,武德三年(620年)三月,郭弘道自洛阳前来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同州刺史。后来,郭弘道入朝担任卫尉卿,负责皇宫禁卫,并被李渊封为郜国公。郭弘道深受李渊信任,每次郭弘道奏事,李渊都特令升殿而见。

郭徽和郭弘道分别和隋、唐皇室搭上了关系,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成为朝中重臣,郭弘道更是被册封了“国公”这样高的爵位。隋文帝统一中国后,设九个分封等级: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唐代基本沿袭隋制,分为王、嗣、郡王、国公、郡公、县公等。因为“王”一般只有皇室成员才能获得,所以国公基本上就是非皇族出身的人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郭家也至此发展到鼎盛。

常言道,盛极而衰,就在郭家势力达到鼎盛的时候,一场厄运正在向这个家族袭来。

郭弘道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郭广敬,次子名叫郭履球。在父辈的庇荫之下,作为长子的郭广敬的从政生涯起初非常顺利,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前期,郭广敬先后担任右屯卫大将军、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左威卫大将军等要职,但是一场无妄之灾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郭广敬有一位好友,叫上官仪。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成为宰相,权重一时。当时,皇后武则天深度参与政治,独断专行,经常压制唐高宗,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于是唐高宗想把武则天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前来商议此事。上官仪对此表示支持,他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唐高宗便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向唐高宗辩解。唐高宗又不忍废后,他怕武则天生气,于是就说:“上官仪教我。”因此武则天对上官仪非常愤恨。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不久,上官仪被下狱,随后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被抄没。此事本来和郭广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心狠手辣的武则天认为郭广敬与上官仪是同党,于是把郭广敬贬为隰州刺史。遭此无妄之灾,郭广敬极度愤懑,但是又无处申辩,不久就抑郁而终。

此后,唐朝进入了武则天统治时期。作为武则天曾经惩罚过的罪人之家,郭家自然不可能再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郭家迅速衰落。郭广敬的遭遇直接牵连到了自己的弟弟郭履球,郭履球最终以金州司仓参军这一官职致仕,这是一个负责租调、公廨、仓库等仓谷事物的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郭履球就是郭子仪的高祖父。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郭家的后代都没有当上什么大官。郭履球的儿子,也就是郭子仪的曾祖父郭昶,只做到了凉州司法参军,负责执法理狱,督捕盗贼,追赃查贿,只是一个七品小官。郭子仪的祖父郭通更差,曾经担任的官职只是京兆府美原县主簿,负责县内的文书簿册,品级更是只有九品。曾经显赫一时的郭家就要在下坡路上直冲谷底,不过好在老天有眼,一个人的出现终于让郭家扭转了颓势,开始有了复苏的希望,这个人就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

郭敬之,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据史料记载,郭敬之“身长八尺二寸,行中絜矩,声如洪钟,河目电照,虬须猬磔”,也就是说郭敬之身材魁梧,目光如炬,满脸络腮胡,一副英武之相。生长于官宦之家,郭敬之的文化水平自然不会差,再加上他外形威武刚猛,所以他很快就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在步入仕途之后,郭敬之担任过一连串的职务,包括:

涪州录事参军,品级为七品至九品,负责监察事务;

瓜州司仓,与其曾祖郭履球担任的司仓参军类似;

雍北府右果毅加游击将军,品级为五品至七品,唐朝折冲府的副长官;

宁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府典军,品级为五品,负责管理王府卫队;

金谷府折冲兼左卫长史,品级为四品至五品,唐朝折冲府的长官;

原州别驾,品级为六品至七品,为州长官的助手;

左威卫中郎将兼监牧南使,正四品武官;

渭州和吉州刺史,正四品文官。

通过上面的这份履历可以看出,郭敬之的起点和他的父辈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从微末小官做起,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一步步前进,最终做到了正四品的职位,这可是郭家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辉煌成就”。能够升到这个位置,郭敬之可以称得上是郭家的骄傲了。

不过郭敬之的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当时的宰相、门下省长官侍中牛仙客在结识了郭敬之后,对郭敬之的能力非常欣赏,所以向朝廷举荐了郭敬之。此后,郭敬之先后担任了绥州和寿州刺史,虽然依然是刺史,但是郭敬之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头衔,先后被授予太中大夫、上柱国。

想要了解这两个头衔,我们有必要先对唐代的官职系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唐代的官制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分为职事官、勋官和散官。职事官指的就是实际担任的职务,郭敬之担任的州刺史就是职事官。勋官是赏给立功军士的一种荣誉称号。散官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它是相对于职事官而言的。职事官都是有具体职务的官职,而散官并没有相应的职务,仅仅作为一种象征个人等级的称号,如果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相当于现在的“享受某某级待遇”。

“太中大夫”原本是秦汉时期的官职,位居朝中诸大夫之首,负责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之事,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到了南北朝时期,太中大夫成为安置老病大臣的闲散职务。到了唐朝,太中大夫成为散官头衔之一。当时散官头衔分为文散官和武散官,各有十二级,太中大夫在其中属于文散官第八级,一般被用来授予四品左右的官员。

“上柱国”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西魏建国初期,因为宇文泰有建国大功,所以西魏皇帝便任命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作为全国最高武官。此后,西魏又先后有七个人被授予柱国大将军的官位,这八个人合称“八柱国”。到了隋唐时期,柱国逐渐由实职变为勋官。在唐朝初年,勋官共有十二个等级,其中上柱国是最高等级。

通过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虽然郭敬之算不上位极人臣,但是也算朝廷高官,这为后来郭子仪的出人头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百余年来,郭家经历了风风雨雨、荣辱兴衰,这种家族经历也对后来的郭子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朝为官,历来就是一件充满了风险的事情:面对皇帝,伴君如伴虎,君王的喜怒哀乐可以瞬间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生死;面对同僚,朝中政治斗争波谲云诡,到处都充满了明枪暗箭。即使你一直明哲保身,毫无过错,依然有可能会遭遇无妄之灾。郭广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的熏陶、先人的遗训,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形成、智力的开发、学识的奠定、情操的陶冶,都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郭子仪也是如此。郭子仪最为后世所称道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处世之道,郭子仪淡泊名利,从不争名夺利,身居高位却屡次忍辱退让,正所谓强者示弱。郭子仪之所以如此为人处世,除了他自身的阅历和性格特点外,也受家族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影响。 RZ55qAPwZkFQMD4FHPIRPbS7evRoCWUJk6UhNWcpgQLd8Nh5zEHDNLivPR1156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