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大战河北

就在郭子仪在云中地区连战连胜的时候,其他战线上的唐军却是败报不断。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由范阳起兵,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安禄山攻占了整个河北地区,饮马黄河。黄河本来可以作为阻挡安禄山的一道天险,但是防守黄河的唐军望风而逃。十二月初,叛军轻轻松松渡过黄河抵达陈留城下,陈留太守郭纳开城投降,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安禄山俘虏后斩首。

为了抵御安禄山,唐玄宗也调兵遣将,他任命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由两人率军平叛。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当时的名将,但是两人手下根本没有有力的作战部队。高仙芝率领的部队包括原长安守军、先期到达长安的西北边兵,以及临时招募的关中新兵五万人,封常清率领的是临时从洛阳招募的新兵六万人。他们率领的部队看起来有十余万人,可是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远不如叛军。

十二月七日,安禄山率军抵达河南重镇虎牢关外,封常清本想在此阻挡住叛军,可是他的部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不到一天时间,叛军就攻破虎牢关,唐军大败,叛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到达洛阳城下。封常清本想集结部队据守洛阳,但是连战连败,十二月十三日,东都洛阳失陷。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与据守在这里的高仙芝会合。

见到高仙芝后,封常清建议:“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高仙芝表示同意,随后两人率军退守潼关,在这里准备辎重,操练士兵,准备以潼关天险阻挡叛军。安禄山派兵进攻潼关,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军死守,再加上潼关地形险要,因此唐军终于挡住了叛军的进攻,双方在潼关形成对峙的局面。

结果当时负责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因为与高仙芝有私怨,于是对唐玄宗进谗言道:“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朘盗禀赐。”意思就是,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不仅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本来唐玄宗就对高仙芝和封常清屡战屡败十分不满,于是十二月二十一日,他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死。两名名将死于非命,唐玄宗自毁长城。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唐玄宗派哥舒翰率军守卫潼关,哥舒翰依然延续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坚守不出的策略,叛军无可奈何,双方继续在潼关对峙。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在叛军长驱直入,无人能挡的时候,在已经沦陷的河北地区,大量不愿屈服于叛军的忠贞之士毅然举兵反抗,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颜氏兄弟——颜杲卿和颜真卿。

安史之乱爆发时,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他的堂弟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起兵之后,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颜真卿在平原城誓死抵御叛军。唐玄宗初起初听到河北全部沦陷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后来听到颜真卿依然在率军坚守的消息,唐玄宗高兴地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当叛军兵临城下之时,颜杲卿无力抵御,只得屈身事贼,但是他在暗中等待时机,准备反正。十二月二十三日,颜杲卿等人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正式起兵反正,此后河北各地迅速响应,先后有十七个郡起兵反正,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拥兵二十万人,切断了河南叛军与其老巢范阳之间的联系。

在听闻河北地区几乎全部反正之后,正在河东的郭子仪大喜过望,他立刻率军南下,准备先前往太原,然后经井陉关出太行山,前往河北支援颜杲卿和颜真卿等人。此时朔方军刚刚结束在云中的大战,不得不稍事休整,无法立即出发,所以郭子仪只能祈祷颜杲卿和颜真卿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郭子仪明显低估了叛军的战斗力。

攻克洛阳后,安禄山看到洛阳雄伟的宫殿,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皇帝梦了。于是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即位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刚刚继位的安禄山自然不可能容忍颜杲卿和颜真卿等人的存在,于是派出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将军史思明率军进攻河北义军。史思明首先进攻颜杲卿据守的常山郡,结果仅用三天时间,就于正月初八攻陷常山,颜杲卿被俘后遇害。此后河北各郡大部分都被史思明攻陷。

在听闻史思明军强大的战斗力后,郭子仪也不禁开始谨慎思虑起来。通过云中之战,他对于战胜叛军已经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将来朔方军很可能在多个战场同时投入作战,朔方军的其他将领有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呢?所谓千军易得,上将难求,眼下必须阵前提拔、培养、重用一批优秀的将领,这是战胜叛军的先决条件。通过对麾下将领的考察,郭子仪最终看中了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好友李光弼。

此时,正巧唐玄宗下诏征求良将,于是郭子仪上书唐玄宗,举荐李光弼,称他“堪当阃寄”,所谓“阃寄”指的就是承担军事重任。郭子仪作为当时少有的可以战胜叛军的将领,唐玄宗对于他的举荐自然是照单全收,他立刻下诏任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河东节度副使,让李光弼率军协同郭子仪作战。在收到皇帝的诏令之后,郭子仪立刻以李光弼为先锋,让他率军一万三千人东出井陉关,攻打被叛军占领的常山郡。

郭子仪之所以把进入河北之后的首战选在常山,并不是为了给颜杲卿报仇,主要是常山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想要由河东翻越太行山到达河北,最重要的一座关口就是太行山上的井陉关,而出井陉关后遇到的第一座比较大的城市就是常山。常山距离井陉关大约百里,扼守由井陉关东出的咽喉,所以郭子仪如果想率军挺进河北,就必须占据常山。

在得到郭子仪的举荐之后,李光弼迅速用自己的表现回报了郭子仪的信任。至德元年(756年)二月,李光弼率军到达常山城下后,当地的团练兵擒获叛将史思义前来投降,李光弼兵不血刃攻下常山。听闻常山失守,史思明立刻率两万骑兵攻打常山,李光弼派出五千步兵出城迎战,结果无法击退叛军。李光弼转而派出千余名弩手登上城墙,分为四队,轮番射击,支援城下的步兵,最终将叛军击退。李光弼率军五千人追击,他命令这五千士兵手持长枪,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叛军骑兵多次对唐军发起冲击,均被唐军击退。

此时另有一支叛军五千余人前来支援史思明,李光弼侦知其行踪后,立刻派出步兵骑兵各两千人,秘密向敌军进发。当这支叛军正在吃饭时,唐军突然发动袭击,几乎全歼敌军。史思明闻知败讯,大为恐惧,当即撤退,李光弼成功守住了常山。难能可贵的是,李光弼不仅英勇善战,在民政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常山沦为战场,出现白骨蔽野的惨状,百姓无法生存。收复常山后,李光弼祭奠亡灵,抚慰生者,释放之前被叛军囚禁的无辜民众,民生得以恢复。

就在李光弼在常山城下与史思明激战的时候,郭子仪却并没有着急率军增援,他反而返回了朔方,因为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必须去做——征调援军。

在云中的作战只能算是小规模作战,在那里郭子仪面对的只是叛军的偏师,可是一旦到了河北,郭子仪的对手将会是史思明率领的叛军精锐部队。为了提升胜利的可能,郭子仪必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实力。于是他决定返回朔方,将那里的所有精锐部队全部调过来,同时招募大量新兵,用最短的时间再组成一支强大的部队。

郭子仪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回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相信以李光弼的能力肯定可以拖住史思明。因为常山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所以此时的李光弼就像是一团火,各路叛军必然会如同飞蛾一般向常山汇集,暂时就没有人再去打河东的主意了,郭子仪也就有了相对充足的时间回去调兵。

郭子仪的计策虽然好,但就是苦了李光弼。李光弼在常山和史思明大战四十多天,虽然连连获胜,可是自己的损失也是越来越大。到四月初,李光弼实在是难以支持,他连连派人向郭子仪求救。不过好在此时郭子仪征调的援军已经到达河东,此时郭子仪麾下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他率领着这支大军浩浩荡荡地通过井陉关,增援常山。

当郭子仪大军到达常山的时候,叛军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郭子仪先率军进攻九门,与史思明展开大战,叛军大败,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叛将李立节被流矢射杀。郭子仪根本不给史思明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乘胜连续收复十余座县城,进逼赵郡。赵郡民众根本不愿为史思明效力,所以仅用一天时间,赵郡守军便投降了,郭子仪轻而易举地收复赵郡。

从常山到九门,再到赵郡,郭子仪又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共计俘虏敌军四千人,缴获武器装备数以万计。此时一个老问题又摆在郭子仪的面前,那就是这四千名俘虏怎么处理呢?收复云中的战斗中,郭子仪将七千名俘虏全部坑杀,现在要不要同样将这四千名俘虏杀死呢?所有人都望向了郭子仪,等待着他的决定。

郭子仪的决定是把他们都放了!

郭子仪之所以做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决定,绝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自己的理由:

第一,这四千人大部分都是被史思明征召的河北民众,他们参军或者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是被强行征召入伍,他们对安禄山并没有什么忠诚度。所以即使把他们放了,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回到叛军的队伍中,他们与之前的那七千个作战能力强悍的胡人骑兵完全不同。

第二,如果这次再把这四千人全杀了,那么郭子仪和朔方军必然会留下残忍嗜杀的恶名,今后将再也不会有人敢向郭子仪投降,这对今后的战局非常不利。而如果将这四千人放了,通过他们可以宣传唐军连克强敌的强大战斗力,这对于打击叛军的士气,鼓舞河北人民反抗叛军的勇气,非常重要。

第三,此时的朔方军兵强马壮,即使收编了这战力不强的四千名俘虏,也不会对本就强大的朔方军的战斗力有本质的提升,所以并没有太大收编的必要。

所以在经过谨慎考虑之后,郭子仪做出了放掉这四千名俘虏的决定。

在攻克赵郡之后,郭子仪率军进攻博陵,史思明率军死守,郭子仪见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博陵,于是率军返回常山。

听闻史思明在河北连战连败之后,安禄山大怒,他派出大将蔡希德等率领步骑兵三万人增援史思明,史思明也在博陵集结叛军各路人马,所部实力再度大增。但是因为此前已经连续败给郭子仪,所以史思明对于郭子仪和朔方军非常忌惮,在郭子仪撤军回常山的时候,史思明并不敢直接发起进攻,他率军紧随唐军之后,唐军前进他们就前进,唐军停止他们就停止。史思明此举就是试图给唐军制造压迫感,让唐军不得不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从而使唐军疲惫,让其内部生乱,然后再寻找战机。

对于史思明的目的,郭子仪自然是心知肚明,他内心冷笑道:雕虫小技,也敢在我面前卖弄。你不是想拖垮唐军吗?那我就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看看谁技高一筹!

郭子仪挑选出五百名精锐骑兵,让他们不停地在史思明的军队旁边游弋挑战,如果史思明派兵迎战,那么就立刻撤退;如果史思明坚守不出,那么就时时在外围骚扰,并制造一些小规模攻击。唐军苍蝇般的不停的骚扰让史思明军疲于应付,他们白天无法安心吃饭,晚上无法好好睡觉。在唐军这么折腾了三天之后,史思明也抵挡不住了,于是在尾随唐军到达行唐之后,史思明见实在是没有机会捞到好处,便率军撤退,准备返回博陵。

看到史思明率军撤退,郭子仪意识到机会来了,他派出部队悄悄在沙河一带设伏,乘敌军疲惫之机,突然杀出,大败史思明。

听闻史思明又败在郭子仪的手里,安禄山也是无奈,但是不管有多么无奈,仗还是要打下去,因为河北地区实在是太重要了,绝对不能丢掉,而史思明是他最信任的将军,他已经无将领可换,所以只能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史思明。此时的安禄山如同赌桌上输红了眼的赌徒,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要把这场赌局进行下去。

为了保住河北地区,安禄山也是下了血本。他命令大将蔡希德再次率领步骑兵两万人增援史思明,同时命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派兵万余人南下,在这些援军到达之后,史思明的部队又恢复到了五万余人,其中包括精锐骑兵万余人,都是能征善战的胡人,因此战斗力非常强。安禄山准备在河北与郭子仪死磕到底,看看到底鹿死谁手!

听闻安禄山又派来了大量援军,郭子仪意识到安禄山已经压上了自己最大的筹码,而此时自己的朔方军也是唐军的王牌,所以接下来的这场仗将会是决定双方命运的生死大战,谁都输不起了。

看到气势汹汹的叛军,很多将领都主张应该避而不战,因为叛军远道而来,气势汹汹,急于求战,而自己的部队刚刚经历几场大战,此时亟待休整,不利于交战。

对于众将的主张,郭子仪表示自己并不完全赞同,他说道:“你们的这些想法很有道理,我也赞同,守肯定是要守的,但是也要想好怎么守,我们绝对不能一味龟缩城中,这会让叛军的气焰更加嚣张,而且会在城中滋生恐惧的情绪,百姓对我们只会更加失望,陛下对我们也会不满,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战士也会灰心丧气。所以我们必须给敌人一点厉害瞧瞧,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郭子仪也看出了众将的担心,他鼓舞大家说道:“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此战必胜!”

看到郭子仪态度如此坚定,众将再无人反对。第二天,郭子仪率军出击,双方展开激战。朔方军是唐军精锐,史思明率领的也都是精兵,因此战斗非常激烈,难分胜负。为了督促将士拼死作战,郭子仪斩杀了一名临阵怯战的步军将领,众将士见此情景,不敢再畏缩,于是人人皆殊死战斗。最终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叛军两千余人,俘虏五百余人,缴获战马数千匹,沉重打击了叛军的士气。

虽然此战获胜,但是郭子仪也明白此战对叛军的打击有限,叛军主力犹存,其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所以郭子仪实行了“坚壁不战”的策略,率军退守恒阳。此后叛军进攻,郭子仪就率军坚守;叛军撤退,郭子仪就率军追击,但是绝不穷追,以免落入敌人的圈套。当叛军不进攻的时候,郭子仪白天率领士兵在叛军军营外耀武扬威,做出一副随时都会进攻的架势,让叛军不得不紧张应对。到了晚上,郭子仪就派兵捣毁叛军的堡垒,让叛军晚上也无法休息,必须打起精神应对。

郭子仪的这一疲敌策略施行了多天,在这段时间里,叛军白天不得解甲,夜晚不得释鞍,人马疲惫不堪。史思明多次想主动进攻,打破战场上的僵局,但是郭子仪防守严密,叛军很难找到机会,史思明也是无可奈何。看到叛军的疲惫已经快到达极点,郭子仪和李光弼商议道:“贼倦矣,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756年)五月,郭子仪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将领率领朔方军全部精锐部队,准备向叛军发动进攻。

为了确保此战万无一失,郭子仪制定了非常精妙的作战计划。恒阳东面有一座山,名叫嘉山,郭子仪命令两千名士兵佯装去东面运输粮草。史思明看到唐军终于有部队离开恒阳,于是立刻率军进攻这支运粮小部队,这支部队看到叛军来进攻,按照郭子仪的计策退往嘉山上防守,史思明立刻率军将嘉山四面包围。看到叛军中计,郭子仪立即率领精锐部队五万人大举出击。他命令部队多携带旗帜和战鼓,虚张声势,在行军的路上大张旗帜,擂响战鼓,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发起进攻。

此时叛军正在艰难地进攻嘉山,突然从背后出现了大量唐军,旌旗蔽空,战鼓轰鸣,叛军感觉唐军仿佛有千军万马,每个人内心无不惊恐不堪,队伍也不免发生混乱。史思明也无法判断唐军虚实,仓促应战之下,叛军自然不是唐军的对手,一败涂地,唐军杀敌四万余人,俘虏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余匹。史思明落马受伤,头盔、靴子全都跑丢了,他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万分狼狈,拄着一根断掉的长枪,几乎只身逃回博陵。李光弼率军追击并包围了博陵,史思明率军死守,李光弼攻城不克,遂撤军返回。

嘉山之战,是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取得的最辉煌胜利。此战史思明率领的叛军五万余人几乎被全歼,河北地区的整体形势为之一变,周边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河南的安禄山与其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再次被切断。经此一役,郭子仪和他率领的朔方军威震天下,郭子仪也自此天下扬名!

在听闻嘉山大败的消息之后,在洛阳的安禄山如同五雷轰顶,肝胆俱裂。他多次派骑兵试图前往范阳联络当地叛军,但是郭子仪严密防范,这些骑兵均被唐军擒获。安禄山手下很多将士的老家都在范阳,所以当时叛军内部军心开始动摇,惶恐不安。

安禄山把自己的谋士高尚、严庄招来,他把出兵不利归罪于这二人,责备道:“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安禄山面对郭子仪的重拳出击和层层防卫,已经开始有些后悔谋反了。

另一名谋士田乾真劝说安禄山:“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田乾真认为,现在周围唐军虽然多,但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并不是安禄山叛军的对手,现在最重要的是内部要团结。

听了田乾真的话,安禄山的火气才算消了下来,但是对于接下来怎么办,他依然拿不定主意。安禄山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放弃洛阳,然后集中全力回师击败郭子仪,打通与范阳的联系,但是好不容易打下洛阳,安禄山实在是舍不得。此时的安禄山陷入了长久的踟蹰之中。

应该说,此时的局势对于唐军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安禄山局促于一隅之地,四面被围,如果周围的唐军能够步步紧逼,不断收缩包围圈,那么安禄山的灭亡就是迟早的事情。可是昏聩糊涂的唐玄宗昏招迭出,最终将大好局势全部葬送…… 2dHcCHG7LZ4ZnMcsO/jLXRw6r9koWW9QGblfKDw2Pt6obwUh9epvgVJbA41fsx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