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这位千古明君口中的“人之镜”,就是本书的主角——魏徵。

魏徵以敢于犯颜直谏留名千古。他一生刚直不阿,效忠李世民后屡犯龙颜,他对皇帝的逾矩之行处处约束,对皇帝考虑不全之事处处提醒,甚至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君怕臣”的现象,他不仅自己获得了“千秋金鉴”的誉称,而且给李世民树立了纳谏如流、勤俭治国的英明帝王形象,二人成为明君忠臣形象的代表。

魏徵虽然当过太宗的侍中(宰相之一),但他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以谏臣的形象出现。然而,正是这位“状貌不逾中人”的谏臣,却不畏皇权,倾其一生对皇帝起到了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在效忠唐太宗的十七年中,魏徵共提了 264 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在皇帝的支持下,魏徵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实现“贞观之治”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在中国封建专制史上,他的种种事迹,绝对是难得一见的。

魏徵出生于一个落魄的士族之家,魏徵的父亲魏长贤因为犯言直谏,触怒了皇帝,最终黯然离开官场,他也因此受到了魏家其他人的排挤,不得不搬离故乡,几年后郁郁而终,年纪尚幼的魏徵生活顿时陷入困顿之中。

此时的魏徵并没有什么赖以为生的本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已去当了道士。常言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年少时的贫困不但磨炼了魏徵的心志,也使得魏徵对于民间的疾苦有了充分的了解,这对于此后魏徵的从政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业七年(611 年),随着王薄起义在山东爆发,各地起义如星火燎原,举国鼎沸,天下开始大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魏徵毅然投身于这场历史洪流之中,投靠了中原枭雄、瓦岗军首领李密。武德元年(618 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招降李勣。但是此时窦建德击败李勣,李勣、魏徵等人均被俘虏,魏徵不得不为窦建德效力。

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率军东征中原,在虎牢关之战中大获全胜,擒获窦建德和王世充,威震天下,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徵的名声,请他担任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威名满天下,他和李建成之间的储位之争也变得日渐白热化。任何一方一旦失败,都将万劫不复。但是魏徵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既然李建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就要为其付出一切。

最终的结局众所周知。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夺取太子之位。李世民看重魏徵的才能和气节,便将其赦免,招至麾下效力。李世民和魏徵这对君臣,至此终于相遇,他们两人将携手,开始共同缔造大唐盛世!

从武德九年(626 年)到贞观十七年(643 年),魏徵为李世民服务了十七年。这十七年里,魏徵先是担任谏议大夫,后来转任尚书左丞,这都是掌监察的官职。贞观七年(633 年),魏徵就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正式成为宰相,参决朝政。贞观十年(636年),魏徵被封为郑国公。贞观十六年(642 年),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负责辅佐太子李承乾。

在从政过程中,魏徵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643 年)正月,魏徵去世,李世民亲临其葬礼,痛哭流涕,并为魏徵废朝五日,赐谥号“文贞”。魏徵死后可谓备极哀荣。其去世的次月,李世民命人为二十四位功臣绘像于凌烟阁,魏徵位列其中。

但是随后事情却发生剧变。不久之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已经去世的魏徵也受到牵连,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李世民对魏徵心生恨意,于是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回师之后他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于是李世民为魏徵恢复名誉,并重新为魏徵立起墓碑。

魏徵光辉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的威名并未随着他肉体的陨灭而消失,反倒是在千余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世上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亿万中国人依然记得魏徵这个名字。

古语有言,文死谏,武死战。直言敢谏本来就是文臣最基本的品格,中国古代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非常多,为什么魏徵可以流芳千古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魏徵的进谏是讲求方法的。魏徵善用对比来彰显道理,他曾给李世民下了“忠臣”与“良臣”的定义,又表明自己誓做与君双赢的良臣,希望皇帝不要把他“逼”成一个愚忠之臣,孰是孰非,一目了然。魏徵的谏言,虽激切,但从不失分寸。在《十渐不克终疏》中,他罗列唐太宗诸多错误,甚至多以诘问的语气,不可不谓尖锐:“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岂曰择善而行者乎”,句句直击内心。但他在批评的同时,很好地掌握着尺度。他的每一条批评都不是对皇帝的全盘否定,而是先肯定皇帝的功绩,比如他常将李世民与尧舜等贤王并提;在指出问题与缺失时,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遮掩,但是在用词上十分谨慎,如“稍乖曩志”“多所忽略”“微有矜放”等,意为皇帝只是稍有疏忽、稍有忽略。言外之意便是这些错误是无心为之,也很容易改正。这让李世民既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可以很好地接受建议。

第二,魏徵一心为公。魏徵说话有时候尽管十分尖锐激烈,丝毫不给李世民面子,甚至很多时候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但是他毫无私心,所有主张都是为国为民,为江山社稷。魏徵的这份公忠体国之心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赏,因此魏徵的建议基本都能为李世民所接受。更重要的是,魏徵的这份公忠体国之心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第三,李世民成就了魏徵的千古美名。李世民和魏徵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魏徵为国家鞠躬尽瘁,为贞观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李世民虚怀若谷,对魏徵包容、重用,能够让魏徵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今天,我们重读魏徵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他的生平过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魏徵身上的品质。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从古到今,不管是哪一个时代,都是曲言附和、庸庸碌碌者多,锐意革新、敢说真话者少,所以像魏徵这样的人才会显得难能可贵。我们当像魏徵一般,能顶得住压力,志存高远、刚正做人,同时也要学习他说话、做事的分寸感——人生艰难,当守正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qaK9+j0xqw7pR/+QvRWkoIeDgFhSsizDIDzEMf8OF/f+DOwC5axrWyEQ73M6Y3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