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初次降唐,劝降李勣

在一败涂地之后,李密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接下来去哪?

李密本来打算去黎阳,投奔驻扎在那里的李勣,此时李勣率领的军队是李密麾下唯一还算完整的作战力量。可是此时有人劝说道:“当初大王杀翟让的时候,李勣也差点被杀,现在大王去他那里,就不担心他有异心吗?”想想也是,李勣当初可是翟让的嫡系,现在李密虎落平阳,谁敢保证李勣不会趁机为翟让报仇呢?

感觉自己走投无路,李密伤心地对王伯当说:“军队被打败了,如今大势已去,各位兄弟请各奔前程,李密以死向大家谢罪。”王伯当急忙上前阻止,抱着李密大哭,众人也都泣不成声。李密又说:“如果各位不愿抛弃我的话,我们就一起回关中,到那里去投奔唐公,我有办法让各位获得富贵。”在李密身边的柳燮表示赞同,他说:“从前刘盆子 归附汉朝后,还能享受优待。明公您与长安的唐公是同宗,并且也有私交,虽不曾伴随他起兵,但是您阻击了东都隋军,截断了江都隋军回长安的路,使唐公可以不战而据有长安,这也是您的功劳啊。”众人对此都表示赞同,于是李密率领着剩下的两万余人前往关中,投奔唐公。

他们所说的“唐公”,就是唐朝的开国之君,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李渊,公元566年出生。李渊的出身和李密一样高贵,李渊的祖父李虎曾经官拜太尉,李渊的父亲李昞,是北周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仕途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曾经担任州刺史和郡守。隋炀帝杨广远征高句丽,李渊负责运输粮草。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晋升为右骁卫将军,这可是从三品的高级武官。次年,李渊晋升为太原留守,负责现在整个山西地区的军政事务。

但是就在李渊官运亨通的时候,整个国家却彻底乱了。此时作为世受国恩的皇亲国戚,李渊本应该立刻率军平定农民起义,但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机会——夺取天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在晋阳誓师南下,随后势如破竹,连破隋军,沿途招兵买马,实力迅速壮大,同时李渊在关中的亲属也起兵响应。十月,李渊兵临长安城下,麾下已经有二十万兵马,声势滔天。十一月,李渊率军攻破长安,立杨广之子杨侑为帝,即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在李渊的自导自演下,隋恭帝授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总理一切政务。

在杨广被杀后,李渊加紧了篡夺皇位的进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于长安太极殿即皇帝位,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正式建国。

在决定投降李渊之后,李密遂率领余部前往关中,魏徵也跟着大队人马踏上了西行之路。

对于李密的归降,李渊给的是什么待遇呢?史书记载是: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光禄卿是一个掌管宫廷服务的官职,主要负责皇宫的宫殿门户、皇室膳食、帐幕器物等事务,就是皇宫里的掌管内勤的官员,负责管理皇室人员的衣食住行等。李渊授予李密这一官职,对于李密来讲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侮辱,李密好歹是叱咤一方的统军大将,结果到了长安却成了李渊的内勤官,丧失了一切权力,也失去了驰骋疆场的机会,李密怎么可能会满意呢?此外,李渊给李密的邢国公爵位,看起来不错,已经是除王爵外最高的爵位了,但是两年后另一支割据势力杜伏威归降李渊的时候,李渊直接任命杜伏威为吴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两人的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为什么李密获得的待遇远不如杜伏威呢?因为李密手下没兵,而杜伏威部众完整。所以李渊给李密的就是标准的落魄者待遇,没有什么优待可言。李密本来指望着到了长安自己可以受到优待,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现在一切的希望都落了空,李密此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李密自己都没有受到任何的优待,就更别说他手下籍籍无名的魏徵了。魏徵来到长安之后,整日无所事事,李唐皇室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还有他这号人物存在——既然魏徵已经来到了长安,为什么那个日后提拔重用他的李世民没有发现他呢?其实这个时候李世民正忙得不可开交。武德元年(618年)七月,陇西割据势力薛举大举入侵,刚刚受封秦王的李世民率军抵御,这场仗持续数月,中间几经波折,李世民最终才艰难取胜,所以此时李世民并不在长安。

那么魏徵是什么时候和李世民第一次见面的呢?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根据史实推断,有可能是618年的秋天。这年秋天,李世民最终彻底击败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完全占据了陇西之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李世民得胜归来之后,李渊命令李密代表自己到豳州迎接李世民。作为李密身边重要的“笔杆子”,魏徵很有可能和李密同行,毕竟写一篇华丽文章歌颂秦王殿下的丰功伟绩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见到秦王李世民之后,李密见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军威严肃,内心非常敬佩,不禁感慨:“平定诸多祸乱的秦王真是英明神武啊!”见多识广的李密尚且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魏徵肯定也是一样,他的内心肯定也在感叹,秦王真的是人中龙凤,非李密之辈可比拟,自己如果在有生之年可以为这种人效力,虽死何恨?

而此时魏徵只是欢迎李世民得胜归来队列中的普通一员,李世民是不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的。

此时的魏徵已经三十九岁,年纪已经不小了,如果李唐政权真的能够一统天下,那么他应该可以当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治理一方,在这些不怎么重要的小职位上劳劳碌碌,终老此生。对于志在治国平天下的魏徵来讲,这是一个绝对不可以接受的结局。所以魏徵决定,自己不能再默默无闻下去了,必须做点事情展现自己的能力,吸引李渊集团的注意。可是眼下以自己的身份,做什么才能吸引高层的注意呢?魏徵想了又想,最终决定——劝降李勣。

李勣本命徐世勣,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所以改称李世勣,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又改称李勣。此时的李勣还叫徐世勣,但是为了称呼的统一,本书中就将其统称为李勣。

李勣,生于公元594年,曹州离狐人。李勣出身地主家庭,史称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李勣与父亲都是乐善好施之人,经常救济穷困,不论关系亲疏。就是这样一位“富家少爷”,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毅然投奔了翟让统率的瓦岗军,随后在消灭张须陀、击败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等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虽然李密杀了翟让,但是对李勣依然重用,任命其为右武候大将军。

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的时候,李勣率军驻扎黎阳,并没有参加战斗,实力相对完整,所以当李密投降李渊的时候,那些既没有追随李密前往关中,又不愿意投降王世充的原李密部众基本全部投靠到李勣的麾下,这使得当时的李勣在短时间内拥有了大片土地和军队,史称“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不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勣反倒是感觉不知所措:自己长期以来都只是个冲锋陷阵的武将,哪有能力管理这么大一片地盘?所以李勣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给了魏徵立下第一件功劳的机会。

魏徵认为,李勣为人淳厚,重情义,并没有割据一方的打算。虽然他和李勣算不上至交好友,但是都在李密麾下共事过,彼此的交情还是有的,劝降李勣是完全有可能的。想法已定,魏徵就上疏李渊,提出自己愿意去招降李勣。

对于魏徵的这个建议,李渊的第一反应是:魏徵是谁?在向下属了解了魏徵的基本情况后,李渊觉得现在山东(这里的山东泛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区是一团乱麻,凶险万分,根本没人愿意去,既然这个叫魏徵的人主动提出,那就让他去好了,如若成功,得到大片领土和军队便是意外之喜,如若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于是李渊任命魏徵为秘书丞,让他去招抚山东——秘书丞是五品官,负责皇宫内的文书工作。让魏徵戴着这么小的官帽去招抚山东,可见李渊对这事根本不重视,对魏徵此行并不抱什么希望,魏徵此行的起点也真的是足够低了。

就这样,武德二年(619年)年初,魏徵踏上了东去招降李勣的征途。在出函谷关的路上,魏徵赋诗一首,表达了此时自己欲立下大功、报答主上的情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既然决定了要招降李勣,那具体应该怎么办呢?魏徵思考之后决定,自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文采,修书一封,招降李勣。

在这封劝降信中,魏徵在前面压根不提李勣,而是先把李密吹捧了一通。魏徵在信中说:“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

这里的“叛徒”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说李密是因叛乱而成为囚徒。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天下大乱之际,李密本来只是一个囚徒,结果他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后来统领数十万大军,先后击败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几乎占有了半个天下。

但是随后魏徵话锋一转,继续说:“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 就在李密意气风发,准备一统天下的时候,结果竟然被王世充这个曾经的手下败将打得大败。为什么李密会落到这个下场呢?归根结底还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所以李密才会前往关中投降,因为建立大唐的李渊才是天命所归。

接下来就要提到李勣了,魏徵照例还是把李勣吹捧了一番,他说:“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 在李密大败之际,只有李勣感念李密知遇之恩,集合离散部众,据守一隅之地,和王世充、窦建德对阵,李勣的壮举足以震古烁今。

不过吹捧只是手段,铺垫了这么久,劝降才是最终目的,在信的最后魏徵说:“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魏徵以劝代招,告诉李勣,他虽然坐拥大片土地和众多兵将,但是处在各方必争之地,四方势力对他虎视眈眈,注定无法坚持太久,所以他应该选择一个值得投靠的人以自保。如果选对了,那么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还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如果选错了,那么自身的安危恐怕都成问题。

魏徵这封信很长,但是大体要表达的就是:李密虽然驰骋一时,纵横天下,战无不胜,但是最后还是兵败归降李渊,因为天意不在他身上。那天意在哪呢?魏徵给了李勣答案——在大唐皇帝李渊这里。李勣虽然勇猛,但是眼下也是危机四伏,再不选择明主,结局犹未可知。魏徵这封信,有吹捧,有警示,对李勣既说出了前车之鉴,又指明了未来之路,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可谓是劝降信的典范。

在读罢魏徵的信之后,李勣被魏徵的言辞说服,决定归降李渊。不过李勣依然对李密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李密杀了自己的旧主翟让,但是对自己十分信任,重用有加。所以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指李密)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本来就是魏公的,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利用魏公的失败来为自己求取富贵,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我既然受魏公厚恩,就必须让这份功劳归魏公所有。现在我决定把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这些图籍资料全部交给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于是李勣写信将此事向李密详细汇报。

李勣使者初到朝廷,并没有向李渊献上奏表,反而送信给李密,对此李渊感到非常奇怪。等到使者把李勣的本意告知李渊后,李渊对于李勣的为人和做事风格非常赞赏,于是下诏任命李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后来李渊又加授李勣为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

李勣投降李渊得到的赏赐可谓是极为丰厚了,但是促使李勣投降最大的功臣魏徵得到了什么呢?可能只是一句赞赏之词,但是魏徵并未因此大功而获得进一步升迁,因为不管是在《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贞观政要》中,都没有任何魏徵因此受到封赏的记载。

为什么李渊不给魏徵封赏呢?是因为功劳不够大吗?绝对不是。当时北方存在三大势力,分别是李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其中李渊是离李勣最远的,其他两大势力中,窦建德虽然出身草莽,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素有贤名;王世充虽然人品不佳,但是对俘虏的李密旧将依然重用有加。无论李勣投降窦建德还是王世充,对大唐李渊来说都是不利的。而李勣到底会投降谁,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此魏徵能够成功劝降李勣归降大唐,绝对是大功一件。

既然这是大功一件,那么李渊为什么不给魏徵封赏呢?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是因为李渊觉得当时的魏徵根本配不上更多的封赏:魏徵东行的时候,李渊任命他为五品秘书丞,或许在李渊看来魏徵只是个不起眼的降将,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因此任命魏徵做一个五品官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如果魏徵此次东行没有立功,估计连这个五品官的位子都会失去。所以在魏徵成功劝降李勣、立下大功之后,李渊觉得继续让魏徵做五品秘书丞,已经是对魏徵的赏赐,足够配得上魏徵了,至于更多的赏赐,那完全没有必要。还有一种可能,在这一年,曾经支持李渊太原起兵、帮助大唐开国的丞相刘文静因酒后失言被李渊下狱,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家产。所以李渊可能因为刘文静一案,对魏徵这样能言善辩的文士心生厌恶,认为魏徵只可去作口舌之辩,不堪重用,故而未再加官。

在黎阳,当长安来的使者念完诏书的时候,魏徵惊讶地发现在封赏的名单里竟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希望是自己听错了,可是现实告诉他并不是,皇帝陛下确实没有给他任何的封赏。在这一刻,魏徵的心凉透了。他本来希望能够凭借这一功劳出人头地,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没想到现实竟然如此残酷。伤心、愤怒、无奈、彷徨,百般滋味一起涌上他的心头。 Yy5xQhCCzc9ZbWjX8KIlu9yrGrHwNj6zQuSGSS227lQ/2Y0fqOXQlqF1Mq+Eq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