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人文素质的概念。

2.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了解“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4.熟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内容。

5.熟悉医学人文素质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第一节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医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从人文的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的现象、医学的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文明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和言论自古有之。但较早时期,医学人文仅仅只是医学的一个小小分支,通常是由长期或者曾经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自主进行思考和总结得出一些心得或结论,早期的医学人文长期处于无正式定义的阶段。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对于医学及其人文性的思考也越来越多,这为医学人文的诞生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医务工作人员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于工作的总结与思考也日益增多,其质量也在日益提高,这为医学人文的诞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基础。可见,医学人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并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发展。

国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投入也比较多。目前,美国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医患关系方面的课程研究以及医生核心能力的研究;日本的医学人文课程研究者将医学和人文课程并在一起开设,称之为医学概论,第五学年还开设续医学概论课程;德国的医学素质教育研究者提高了医学人文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俄罗斯的医学教育研究者重视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执业素质和执业能力的影响,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可见,目前国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多停留在对课程的研究上,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主要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等,教学内容主要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注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及解决办法,值得借鉴。但是,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未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未形成有效的医学生及医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机制。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投入不足。

目前,中国台湾地区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4],着重探讨了“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融合体系”、医学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大多数工作局限于理论分析层面,未能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化、系列化等问题,并且,其“第二课堂”太过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品种多样而针对性不强,形式太过繁杂,致使收效不佳。

中国大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5]目的明确,主要集中在分析调研学生素质现状、设置课程、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和重构人文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注重社会实践等观点,值得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借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的医务工作者层面,涉及医学本科生的研究甚少。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医学人文显得越来越重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须从医学生教育开始。在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大部分院校目前主要开设有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导论[6]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医学的起源及发展、性质和特征、体系结构与内在联系,是一门以医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医学学习的策略、特点和方法,考察医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功能,研究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帮助刚刚步入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医学科学的整体概貌。无论是医学导论还是护理学导论,都只是使学生对这个专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只是起到一个引路、引导的作用,并没有深入临床的实际应用。《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道德问题的学科,它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使用一般的伦理学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行业实践活动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及分析医学道德现象的一门学问,但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7],比如医学伦理学教学把职业道德教育判定为人文教育、政治教育,与临床专业课教学、医学基础课教学无关,而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脱离医学专业的实际来讲授医德理论及医德规范。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在诸如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学等涉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科的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其教材大多是十二章以上,每章一般有三至五节,这样的课程内容,即使不对所有的内容进行讲解,也需要三十多学时,如果加上案例讨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至少需要三十至三十五学时。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由于客观教学条件限制如多媒体安装不足、教室不足、教师配备不符合要求,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等,课时往往只有十八学时左右,致使诸如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学等涉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显得远远没有解剖、病理生理、药理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重要,所以大多此类课程都是考查课或选修课;同时,因为是考查课、选修课,教师、学生都不是很重视,为了在短短的十八学时左右的课时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只能挑选重点知识进行浅层次的讲授,或者是缩短与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如此,既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由此,理论教学完全成为课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无统一规定,随意而杂乱,大多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院校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甚少,临床经验不够丰富,既不能完全选择实用性的内容讲解,也没有生动的实际案例穿插到讲解中,致使初学医者理解困难,学生感到抽象、空洞,教学的实效性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人文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目前的这种教育现状,将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分割开来的倾向,偏离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本教材《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精粹》将人文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对理论与实践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可弥补前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医学(medical)是一门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的学问,所有人一生中都必然会遭遇医学。医学专门研究人类健康,医学知识体系是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并与实践活动相关联。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为医学成就喝彩、陶醉,公众对医疗的抱怨却在与日俱增,对医学怀疑的气氛日渐浓厚,绝大部分来自对医学人文的失望。医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学被称为“人学”,医术被称为“仁术”。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检验专业、放射专业、口腔专业、美容专业等等,从事医学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统称为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是最富含人情味的一种职业,医院的兴起与发展无不与仁爱和关怀息息相关。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技术,医务工作中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以前,西医“望、触、叩、听”和中医“望、闻、问、切”,医务人员与病人交流都是触摸和交谈,很好地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当今,病人到了医院之后,医务人员往往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病人深入地交谈,病人面对的只是一堆检查单、各种检查仪器等冷冰冰的东西,人性化的医患关系被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代替了。所以,当前,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主要不是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缺乏人文精神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人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悖人性化和唯技术化的负面影响。

医学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故,医学必须包含医学技术要素和医学人文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医方应该给患方提供规范的医疗技术服务和科学的医学人文关怀。有大量文献显示,现代医疗行业一直以来都没有足够注重医务人员人文知识的教育。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病人对人文关怀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如果缺乏沟通、伦理、心理、法律和礼仪等方面的人文医学技能,就容易产生医患矛盾。面对当前医疗环境医患矛盾较多的现状,医学院校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讨论 :医学院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人文素质这门课程?

第二节 人文及医学人文的概念界定

人文(humanity)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和内容,主要是指其中的精神文化,包括人文主义、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类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集中体现的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历来,人们对人文的研究,包含了人文的客观的现象与规律、主观的感受与想象、“无情的”和“有情的”内容等。可见,人文的根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的生命、思想、情感应当受到尊重与关注。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精神的利益及物质的利益。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毁灭人类。科技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想要打开天堂之门,则有赖于人文的指导。人文是引领、是导向,人文也是调节、是制约。

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是以伦理、哲学、社会、心理、历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观点来理解健康、疾病与医学的一门学科。医学人文素质是研究医学人文的本质、目的、价值和医务人员专业精神,在医学教育研究和医疗服务中彰显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体现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学科。目的是促进医学与人文相融的临床医疗、教育与研究,从而使得卫生行业服务对象获得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包含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与宗教、医学伦理学、医学与语言学以及医学与艺术等内容,体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相融。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与病人之间可以从“陌生人”的关系转换为“熟人”的关系,其中介就是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病人需要医疗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所以,医务人员在运用医学技术解决病人问题的同时,应该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基础。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疗效好、损伤小的医疗技术服务,也应该提供热诚、便捷的优质服务,营造一种关爱的人文环境,让服务对象把想讲的话充分地表达出来,医务人员要讲的话也应该讲得明白清楚。医学人文素质中的医学伦理、社会医学、医疗法律法规等内容,在行医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医疗机构的管理,在各环节上应该同时维护服务对象和医务人员两方的利益,对医患沟通基本内容、医患沟通模式、医务人员专业精神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医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应该具备团队沟通、团队合作、化解团队冲突的技能,应该具备应对压力的技能、为病人解释病情的技能、采集病史的技能、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能、与病人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应对难缠病人的技能、依法维护病人与自己权益的技能,还应该具备向病人通告坏消息的技能等,这就需要认真学习本书《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精粹》。

案例 1-2-1

宋××,男,57岁,某医院监护室住院病人。

宋先生因低钾血症入院,入院时已经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住进了医院的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测。按照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妻子无法亲自照料和陪护,每天15:00 时可探视一次,每次不得超过 1 小时。3 天后,宋先生提出要求妻子陪护,没有得到科主任的批准。于是,他在监护室的整个住院过程中,显得很烦闷。出院后,就写了一篇名为“被陌生人照顾的感受”的文章,发表在当地都市报刊上,声讨医院制度不合理。他在文章中写道:“当一个人病魔缠身,躯体和心理遭受打击时,医院恰恰要撤走他原有的亲情支撑,把他从原来的生活圈中拉出,交给一群陌生人,去苦其心志……”

请思考 :医院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第三节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注意到全球各地医学教育的内容和标准的不统一,医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这种现象与“医学是全球同一的一种职业,世界各地病人有权获得同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信念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医学作为一种全球性职业,必然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专业知识与技能。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近些年来,国外有不少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教育的共同标准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其中,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GMER)”对医学毕业生核心(基本)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其 7个领域中有两个领域涉及医学人文素质方面,可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GMER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为 60 亿世界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大约有 600 万名,这些医生毕业于遍及全球的 1800余所学校,其所学习的医学教育的课程看似相似,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医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伦理及价值观等难以进行统一的研究和比较。20 世纪,对所有的医学生在完成医学院学业后以及进入专业培训或毕业后培训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还未有过统一的权威界定。

在某些国家里,缺少教育质量保证的新办医学院正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资金的匮乏,卫生服务及医疗实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比如医疗价格不断上升、有关遏制价格的政策的出台等,均会对医务人员的人道精神及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平,显得特别重要。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及生物技术正在迅速地发展,这些发展既给医学带来新的社会伦理及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发展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进行医疗实践的能力,并能够适应卫生保健环境的迅速变化。因此,医学教育界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全球化作为契机,有效提高医学教育及医疗服务的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全球化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医学逐步成为一门全球性的职业,医学知识及科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界,医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医学,医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为人类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此外,人类的创造力也需要全球化,包括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活动的全球化,各种多边协议及条约的签订为全球性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促进建立共同的教育标准,促进相互承认专业执业资格和执照的颁发过程。“地球村”的概念被广泛接受,新世纪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全球医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最基本的能力进行定义、探索、研究与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讨论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为什么要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二、GMER的制定

1999 年 6 月 9 日受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IIME在纽约成立,其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定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方面发挥领导作用。通过落实这个“最基本要求”,使得无论哪个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能够在医学知识与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及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医学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该组织还建立了全球 1800多个医学院校的基本信息资料库,对医学教育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IIME的网址:http:www.iime.org)。

IIME的委员及专家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代表了全世界诸多权威的医学教育机构,如美国医学会、欧洲医学教育协会、非洲医学会、美国医学院协会、加拿大医学院协会、日本医学教育协会、美国外国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中国医学院校、俄罗斯高级研究院、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等。

经过IIME的委员及专家们 3 年多的不懈努力,GMER终稿于 2002 年 4 月正式发表于 Medical Teacher 杂志,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内容

IIME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 7个领域和具体的 60条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

1.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并自觉地建立和加强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此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可见其特别重要。该方面共设 11条具体标准:

(1)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2)正确的职业价值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懂得每一名医生都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

(4)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的福利、文化多样性、信仰和自主权的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庭之间相互理解,建立和谐的关系;

(5)用合乎情理的说理及决策等方法解决伦理、法律和职业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由于经济遏制、卫生保健的商业化和科学进步等原因所引发的各种冲突;

(6)自我调整的能力,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包括个人医学知识的不足等;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并且具有和他们建立积极合作关系的能力;

(8)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包括缓解症状的道德责任;

(9)认识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10)能计划和处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有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11)认识对每个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有的个人责任。

2.医学科学基础

毕业生必须具备常见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的实际问题。毕业生必须懂得医疗决策和行为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异地做出必要的反应。因此,医学毕业生必须掌握以下 10条知识内容(标准):

(1)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具有适应性的生物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疾病发生时机体结构和功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改变;

(3)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各种重要因素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4)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维持机体平衡的分子、细胞、生化和生理机制;

(6)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7)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8)流行病学和卫生管理;

(9)药物作用的原理和使用原则、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10)在急、慢性疾病防治、康复和临终关怀中,恰当地使用药物的、外科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

3.交流与沟通技能

医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为了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病人的满意度,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 9条标准:

(1)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与各种问题有关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实质内容;

(2)会运用沟通技巧,对病人及他们的家属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3)有效与同事、教师、社区、其他部门及公共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

(4)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与涉及医疗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事;

(5)具有教别人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

(6)对有助于改善与病人及社区之间关系的文化和个人因素,具有敏感性;

(7)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沟通;

(8)建立和妥善保管医疗档案;

(9)能综合信息,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与他们讨论关于解决个人和社会重要问题的、可达到的、可接受的行动计划。

4.临床技能

设10条标准,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病情:

(1)采集包括职业卫生等在内的相应病史资料;

(2)进行全面的体格和精神状态检查;

(3)运用基本的诊断和技术规程,对所获得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问题的性质;

(4)运用循证医学原则,在挽救生命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5)进行临床思维,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6)识别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处理常见的急症病例;

(7)以有效果的、有效率的和合乎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做出包括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在内的处理;

(8)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指导病人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9)懂得对人力资源和各种诊断的干预,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的适宜使用;

(10)发展独立、自我引导学习的能力,以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5.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

医学毕业生应当知道他们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并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他们应当了解卫生系统组织的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的基础,也应当对卫生保健系统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设 9条标准:

(1)掌握对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人口学、环境、社会、经济、心理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

(2)懂得在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并懂得应该、能够采取的行动;

(3)了解国际卫生状况,具有社会意义的慢性病的发病和病死的全球趋势,迁移、贸易和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各种国际卫生组织的作用等;

(4)认识到其他卫生人员和与卫生相关的人员在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卫生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和责任;

(5)理解在健康促进干预中需要各方面共同负责,包括接受卫生服务的人群的合作、卫生保健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跨部门的合作;

(6)了解卫生系统的各种基本要素,如政策、组织、筹资、针对卫生保健费用上升的成本遏制、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管理原则等;

(7)了解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效果和质量的各种机制;

(8)在卫生决策中,运用国家、地区和当地的调查,以及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的资料;

(9)在卫生工作中,当需要和适宜时,应乐于接受别人的领导。

6.信息管理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为教育和信息的分析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资料和联系病人,因此,毕业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及其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本项设 5条标准:

(1)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

(2)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出特定病人的信息;

(3)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帮助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

(4)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5)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

7.批判性思维

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医生如果要保持行医的资格,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进行良好的医疗实践,必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使用科学的方法。本项设 6条标准:

(1)在职业活动中有根据地怀疑,表现出有分析和批判的精神,具有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

(2)懂得根据从不同信息来源所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3)应用个人判断来分析和评论问题,主动寻求信息而不是等待别人提供信息;

(4)根据从不同来源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运用科学思维去识别、阐明和解决病人的问题;

(5)理解在做医疗决定时应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概率;

(6)提出假设,收集并评价各种资料,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医学院校在完成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时,需使医学毕业生能够显示出以下专业能力:

(1)在所有环境中领会和关注病人的适应性,在卫生保健的监控下提供最佳服务的能力;

(2)为病人及公众提供有关健康、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教育、建议及咨询的能力;

(3)在团队中协作共事及进行领导的能力;

(4)把对疾病及损伤的处理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相结合的能力;

(5)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进行自我评价、同行评估的需要,能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6)能够在维护职业价值及伦理的最高准则的同时,适应变化中的疾病谱、医疗实践条件及需求,适应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和卫生保健组织体系变化的能力。

讨论 :GMER的 7 个领域和具体的 60 条标准中,哪些是属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

第四节 医学人文素质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精粹》( Medical Humanities Quality Case Edition )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医学特点,包含“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三大部分内容。“第一课堂”是指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且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指导教师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每门课程的教学,融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可提高学生看书学习的效果。

医学人文素质(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分为以理论融入思政内容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和以实践提升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两部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课堂案例教学、专家教授讲座、情景剧扮演、实践活动参与、人文学术交流等方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进行开放式、互动式教学,需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启发、分享经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真正理解和提高自身医学素质。

通过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了解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含义,正确地理解医学目的,建立正确的医学观和人文观,逐步树立人文精神;熟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克服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了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基本途径。

(2)熟悉“做人篇”的具体内容知识,首先学会做人,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整合在一起,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回归人类、回归社会,提高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熟悉“行医篇”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掌握医务工作者必备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知识点应用于“第二课堂”。

(4)了解设置“第二课堂”的意义及具体要求,熟悉“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完成“第二课堂”的实践内容。

(5)熟悉医学人文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步骤及格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医学人文知识,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在对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能够应用医学人文知识,体现良好的人文素养,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具有医务工作者必备的沟通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能够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得到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的和谐医患关系。

(3)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能够抵御社会上一些可能的不良风气,认识到生命不可逆性,自愿为守卫生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

(4)具有医疗安全意识,杜绝医疗事故。能够依法执业,以实现个人医疗生涯“0 事故”为目标,确保医院医疗安全。

(5)能够将科学素质内容和人文素质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锻炼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初入学的新生,对医学这个职业尚无清晰的认识,故,重点对其实施“做人篇”的教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从第二学年开始至毕业,重点实施“行医篇”的素质教育内容。不仅注重“第一课堂”的《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精粹》中的人文理论教学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而且开设与“第一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课程,规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大限度地保证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毕业时的学术交流,不仅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对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q7SADRR77YvpTcgI2rJIe3Mpr47K7KcviYWz+V/SqLMkpce0GmBEzA6MBl7Dz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