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立志

何为第一等事

十二岁时,王阳明向他的私塾老师请教:“何为第一等事?”

私塾老师脱口而出:“读书,中进士,做大官。”

私塾老师的话没错。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读书大多是为了中举做官。

然而王阳明认可的“第一等事”并不是金榜题名,而是“读书学圣贤”,不是立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立志要如何做人!

对王阳明来说,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非做成圣贤不可。这是一种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立志”思想,王阳明将它当成自己学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1

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王阳明)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年谱·成化十八年》[此事其实发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

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是“万物一体”;人性论是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观是“知行合一”。从世界观和人性论中可以推导出人生观,阳明心学的人生观就是做尧、舜一样的圣贤。理论上,人人皆为圣人后,人若把自己之外的万物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便能如圣人一般,达到真正的“万物一体”。所以,阳明心学的“立志”,也就是人生观,只有一个:做圣贤(“做”圣贤而非“成”圣贤,强调实现价值而非追求功利)。

中国儒家认为,人生的最大意义是做圣贤。所谓圣贤,须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立德是为善,立功是为人民服务,立言是创建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人若践行这“三立”,结果已不重要,因为其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必定得到了人生意义,这意义包括精神性的(内心的愉悦)和物质性的(功名)。

【度阴山曰】

有人问叔本华:“人生有没有意义?”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空虚,空虚之后又产生新欲望,新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如同钟摆,在空虚和痛苦中摇来摆去。”

那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答案是“有”。人生的意义就在“人生”两字中,那便是“生着”——人只要还“生着”,就有意义,就是意义。有人只是“生着”,而没有“活着”;有人不但“生着”,还“活着”,这些人的人生意义是“生活”。

2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完成了《教条示龙场诸生》,给学生们立下了著名的“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排在第一位的是立志,可见王阳明对立志的重视。我们都知道,立志是每个人生导师都要说的事,如此普遍的理念,王阳明为何多此一举,重点强调呢?

原因在于,王阳明所说的“立志”,不是立志做成某件事,也不是要成为某种人,而是建立起某种人格。这种人格即宋明以来理学家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人格。建立人格的行为没有终点,只有过程,人可以在这种过程中体验人格构筑带来的内心平静和强大。

【度阴山曰】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王门四规”呢?立志,即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作恶;勤学,即找到自己的长处,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使自己永远处于学习中;改过,即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更要及时改正因傲慢和偏见造成的错误;责善,即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关系,还是一种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3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传习录·陆澄录》

《聊斋志异》中有个樵夫,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个迷路的美丽女子(出现在这种荒山野岭的美丽女子,大多为妖怪幻化),他将其引出森林,二人离别时,女子说将来必定涌泉相报。樵夫从此每天去山中等待,等了一甲子(六十年),终于等到那个女子。女子说:“我从前是小狐狸,现在成了老狐狸,你还愿意让我涌泉相报吗?”樵夫说:“我已年老,如果你愿意跟随我,我希望和你相伴,从白发变成秃顶。”

王阳明所说的立志是什么?它包含两方面:第一,念念不忘;第二,存天理。“念念不忘”是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好比樵夫对狐狸的等待持续了六十年,这是坚持六十年的爱,是善,是“存天理”。所以,立志就是永远为善;永远为善的人,则是圣人。

“志”这个字,在古汉语中,不仅仅是志向,还是意志。意志是一种超级念头,坚强的意志是每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力量。强大的意志力可以把“我想得到”强化为“我必须得到”,可以把“我想减肥”强化为“我必须减肥”,还可以把“我不喜欢吃苦”变成“我必须艰苦奋斗”。

人倘若不立志,意味着其既没有行善(存天理)之念,又没有激发意志力。如果没有“存天理”之心和做事的意志力,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有成果;纵然有成果,这成果由于不符合“善”,也将很快失去。我们应重申王阳明的这句话:“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是树木之根,没有根,树木必死;而如果成功“立志”,就等于树木有了根,那它成活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度阴山曰】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对绝大多数事都是“三分钟热度”?

因为绝大多数事入门简单。比如学习弹吉他,就要练习“爬格子”(一种训练手指速度的技法),只要能卖力练习一天,手指便能比前一天更灵活,这是即时的正反馈。这种快速的正反馈会给人一种错觉:此事容易做下去。这种错觉尤其容易产生于做事给别人看时,因为别人的赞美会更加让人兴奋。但很快,事情就会进入“深水区”(艰难区),此时,虽然你依旧付出了努力,回报却没有之前明显;缺少正反馈,人很快便会心灰意冷,对事物失去兴趣——“三分钟热度”过后,是“抛到脑后”。

要解决这种“三分钟热度”的问题,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第一,尽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第二,耐得住寂寞。第三,抛掉虚荣心,随时提醒自己,做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第四,“热度降低”时,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4

天下之人,志轮而轮焉,志裘而裘焉,志巫医而巫医焉,志其事而弗成者,吾未之见也。轮、裘、巫医遍天下,求圣人之学者,间数百年而弗一二见,为其事之难欤?亦其志之难欤?弗志其事而能有成者,吾亦未之见也。——《赠林以吉归省序》

王阳明认为,世间之人,立志做木匠就能成为木匠,立志做裁缝就能成为裁缝,立志做巫医就能成为巫医,他从来没见过谁真的立志做一件事却没做成的。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如前文所说(立志就是永远为善),王阳明所指“立志”成为的木匠,不仅是技艺高超的木匠,还是做事存天理、有良心的木匠,即是说,按王阳明所说的“立志”成为的木匠必须“德艺双馨”,否则,只是假立志。比如有人立志做个出色的厨子,那么此人必须练就高超的做菜技艺,这是基本技能,不需要刻意要求。需要刻意要求,并且必须做到的是此人要“存天理”:做的每一道菜都应该是“干净”的,不能用“地沟油”等劣质材料危害食客的健康。不做无道德的事,这才是王阳明的“立志”。

【度阴山曰】

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显然,司马光的意思是品德更加重要。

有品德的人,其立场可以“移形换位”。即是说,遇到事情时,这种人不会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这类人擅长并且乐于“换位思考”,注意这个特征,便能更好地辨认他人的德行。

向内求德,向外求才;德才兼备,方为圣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应当立志“做圣贤”。

5

曰:“用功如何?”(王阳明)曰:“先定志向,立功次第,坚持无失。循序渐进,自当有至。若易志改业,朝东暮西,虽终身勤苦,将亦无成亦(矣)。”——《四箴卷》

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谈到,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有人问他,如何做成一件终身大事?他的回答是,先定志向,然后想清楚该从哪里入手,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坚持到底——以此心法行动,这个世界上难有成不了的事。

【度阴山曰】

立志的重点既在“立”,又在“行”。比如“要开一家包子铺”,这不是志向,志向是“要开一家有良心的包子铺”——包子馅儿不能用过期肉,价格要适中,为顾客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这才是志向。明白了这个志向,接下来的行动便清晰可见:选什么样的肉、菜、面……以“存天理”作为指导思想,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6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示弟立志说》

有个叫乔宇的人去向王阳明请教学问,王阳明告诉他:“为学贵在专一。”

乔宇说:“我特别专一,年少时喜欢下棋,废寝忘食;下棋时眼睛不看别处,耳朵不听其他声音。后来我打遍全州无敌手。”

王阳明又说:“为学贵在精通。”

乔宇说:“我特别精而通,从前喜欢辞章之学,字字推敲,句句搜求,钻研各种史书,考究诸子百家。起初我还只是希望能学一点唐宋气象,没想到后来竟得以浸润于汉魏风骨,的确是为学贵在精通啊!”

王阳明又说:“为学贵在走正道。”

乔宇愣了一下,恍然大悟,说:“我到中年后喜欢圣人之道,对以前把时间花在下棋、写文章这些事上很是懊悔、惭愧,我现在对这些事都不在意了,您认为怎么样?”

王阳明高兴地总结说:“很好!学下棋也叫作学,学辞章也叫作学,学正道也叫作学,但结果大相径庭。道,就像是大路;其他的都是荆棘丛生的小路,走这种路很难到达目的地。所以,专注于道才算真正的‘专’,精通于道才算真正的‘精’。专于下棋而不是专于道,这种‘专’便是沉溺;精通于辞章而不是精于道,这种‘精通’便只能算是癖好。道的范畴非常广大,辞章和其他一些技能虽然也从道中来,但如果只知道从事辞章创作等事,离道就远了。所以,不专一就做不到精通,不精通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真诚做人。”

程颐说,人的一生在于四个字:学以成人。王阳明说,人要学以成人,只在于两个字:立志。立志为善,一生不变,就是心中、眼中只有立志为善,人生中所有的功夫全用在其中——人生只是一事,行志而已。

【度阴山曰】

立志是“专一、精通、正道”。俗话说“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万事难成;反之,只要专一,精卫能填海,愚公可移山。

但无论是精卫、愚公,还是平民百姓,除了专一,还要精通其志向;不仅要精通其志向,更要清楚其“正业”。不务正业,志向“立歪”的人,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本是皇帝,却立志成为木匠——他的木工技艺的确高超,作为皇帝却误国害民。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有句名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这句话也很好地诠释了立志的真实内容:立志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7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传习录·黄以方录》

从前,有只兔子去商店问:“老板,有胡萝卜吗?”

商店老板说:“我们这里不卖胡萝卜。”

兔子走了,第二天又来,还问:“老板,有胡萝卜吗?”

老板压住火说:“我这里不卖胡萝卜。”

兔子又走了,第三天又来,还问:“老板,有胡萝卜吗?”

老板大怒,咆哮道:“你再来问胡萝卜,我就用世界上最大的钳子拔掉你的牙!”

兔子飞快地跑了,但第四天又来了。老板很紧张,但兔子没有问胡萝卜,而是问:“老板,有世界上最大的钳子吗?”

老板摇头说:“没有。”

兔子如释重负地问:“那么,有胡萝卜吗?”

这只兔子的志向就是买到胡萝卜,无论面对多么大的风险,它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时时刻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的立志。

立必为圣人之心,在王阳明看来,需下大狠心,花大力气。即是说,立志只是立做圣贤之志,无他。倘若没有做圣贤的志向,人就是浑浑噩噩地生活,如同行尸走肉:虽然看上去还活着,其实已经“死”掉了。

【度阴山曰】

人不但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左宗棠认为立志要和古来圣贤豪杰少小时的志气一般,有做圣贤豪杰这样大的志向。张载立志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胜则称要立鸿鹄之志。

《帝范》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告诉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和成果往往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若想有优异的成果,就要定下更高的出发点;在立志一事上,就是必须立大志,即使这“大志”并不能完全实现,但若实现了一丁点儿,也许就能超过实现“小志”的最终成果。

8

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答人问神仙书》

为何王阳明认为人唯一的志向应是做圣贤?

人总想解决两个人生终极问题:生死问题和幸福问题。

在古代中国,生死问题通常交给思想家,思想家给出的主意是做圣贤——一旦成了圣贤,就会被后人记住,就活在了别人心中。

王阳明说,颜回虽然只有三十二年的肉身寿命,可他的思想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这就是立志的好处之一:实现“永恒不死”。

【度阴山曰】

一个浑浑噩噩、没有志向的人,逝去数十年后,几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好像他从未生活在这地球上一样;而一个为人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所以,做有意义的事、有益于他人的事,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能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9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陆澄录》

人的痛苦源于人生中的琐碎事。俗话说“将军赶路,不打野兔”——将军赶路,一定有紧急的事,即使看到路边有野兔,也不会转而猎兔。野兔代指我们生活中的琐碎事,它让我们痛苦;若想不痛苦,就要解决它,或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把它放心上的办法是专注于更大的事,这事就是立志。立志后,行志如同心痛,变成了顶要紧的事,一心在痛上,哪里还有工夫在乎别的呢?所以,立志可以让我们从痛苦中脱离,获取幸福。

【度阴山曰】

有一种获取幸福的方法叫“以终为始”,它要求我们做任何事前要明确最终目标。这能帮助人保持专注,并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时间,不但避免人走弯路,而且不会让人因走神而胡思乱想。

人之所以不幸福,不过是因为无事可做、胡思乱想;一旦有事做、有目标,便不会产生无聊感,琐碎事便不会乘虚而入,扰乱心神。

10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条示龙场诸生》

这句话听上去很武断,但若了解阳明心学的人性论,便会明白它的合理之处。

阳明心学的人性论和孟子的人性论基本一致,主张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当然,所谓“人皆可以为”的“尧、舜”,是尧、舜的人格,而不是尧、舜的地位。既然人天性为善,人组成的社会必然是善的,偶尔有恶,也不影响社会的主旋律为善。立志即存天理,也是为善。秉持自身的善,进入以善为主流的社会中,这就是顺天而行,怎么会有不成的事呢?

如果人的志向不是存天理而是纵人欲,那肯定难以长久地成事,因为此人没有顺应以善为特征的社会主流。

所以说,志不立,在以善为主流的天下就难以成事。

【度阴山曰】

人世间最大的善,莫过于“为他人着想”——这是善,也是值得人毕生坚持的教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为他人着想”的说法,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为他人“想”时都是从自身出发的,并没有从主观的“我”中跳出,我们应站在他人的立场,真正“成为”他人去思考问题。

所谓“为他人着想”,是一种“同频共振”,是一种“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就是对方,处于对方所处的情境时,问自己的良知:“我该怎么做?”如果真的肯为他人着想,就一定会去了解他人所遇到之事的来龙去脉,并在对方的讲述中,把自己代入这件事情的情景之中,甚至会去思考他人的性情、行为,思考如何做才能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11

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寄张世文书》

有志未必有所成,但无志一定无所成,因为志中包含了正确的路径(存天理)和强大的意志力(念念不忘)。人只有做正确的事,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对;人也只有在做正确的事时,才能产生强大的意志力。(正确的事、符合天理的事,即为善之事;若认为人天性为善,则为善之事便是贴近人天性的事,多半是人向往的事。对于向往的事,意志力常“不请自来”,源源不绝。)

没有正确的路径和意志力,很难有成功的事。这是阳明心学的“立志定律”!

【度阴山曰】

“做正确的事”体现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当你选择“做正确的事”后,事情已经做对了百分之九十,这就是“把事情做对”。

如何选择“做正确的事”?哪怕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也一定知道什么是错误的事,停止做错误的事,便是在做正确的事。比如吸烟是错误的,酗酒是错误的,停止吸烟、酗酒,便是做了正确的事。

12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传习录·薛侃录》

立志要从一而终,不能白天说做圣贤,晚上就背道而驰。

王阳明用种树来阐释立志:种下好种子(为善),只管培植,志向(善言、善行、善心)自然而然地长成参天大树。禅宗常以树来做比喻,王阳明也如此。

如果人所立的志向不是为善,而是其他,麻烦就来了。所以,“立志贵专一”,不仅是对志向内容本身的专一,更重要的是志向只能有一个,就是做圣贤。

【度阴山曰】

浅薄的爱,才需要用言语来增添重量;深沉的爱,不需要任何言语,也不需要随时“表忠心”。人对某人、某事物越专一,心中越不惊慌,言行举止越无声无息;人对某人、某事物越不专一,爱得越浅薄,越需要时刻表现自己“爱得深沉”。知此,则知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立志。

13

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传习录·黄修易录》

王阳明曾两次进士落榜。第二次落榜时,他在榜单前看热闹。有人从人潮里挤出,手舞足蹈,这是榜上有名了;有人从人潮里挪出,失魂落魄,甚至有人就蹲在那里号啕大哭,这是落榜了。

在众人上演“观榜众生相”时,王阳明气定神闲地站在离榜单很远的地方,便有人跑来问他:“你考得如何啊?”

王阳明回答:“榜上无名。”

那人很恼火地说:“落榜了,竟然如此气定神闲,这是内心强大,还是没有羞耻之心?”

王阳明看着远方,说:“你们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动心为耻。”

那人恼羞成怒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说:“落榜只是一事,落榜意味着失去荣华富贵,这是得失。令你们感到失望和不甘的不是落榜本身,而是落榜后失去的荣华富贵,这是你们的得失心。”

【度阴山曰】

人之累有两种:一为身累,二为心累。凡是累身者,容易感到疲累,但也容易修复,因为这种累来自事情本身,事情结束,身体经过休息,劳累即可消失。但心累并非源于事情本身,而源于事情带来的得失心;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可得失心不会消失,它长期存在,影响着人心。

若立志为善,而非立志成事,则为善本身就是最大目的,至于为善之后能否成事,已与我们无关。所以立志做圣贤不会累心,若没有这个志向,我们就容易纠结于事情的结果,自累于得失。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算盘人”,他们喜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算盘打得越响,得失心越重,心越累;心越累,就越要打算盘、计得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人往往累死在衡量得失上,而不是事情上。

14

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与辰中诸生书》

王阳明认为,科举考试的隐患并非妨碍修行之功,而是可能干扰立下做圣人的志向。

但立下做圣贤的志向,并不会耽误参加科考,甚至不会耽误任何事。因为立志做圣贤是为善,为善不是和参加科考势不两立的一件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好的人生状态。立志对参加科考不但没有害处,反而大有益处。

人若有做不成的事,进行自我反省,则会发现大多是因为没有以做圣贤的志向为引导。

【度阴山曰】

倘若你觉得学习、考试会影响你的志向,或者放慢你追求志向的脚步,那不一定是学习和考试的问题,也不是志向的问题,而是你自身的问题:是不是迷失了初心而偏离了方向?此时,你要做的是改变自己,而非改变志向。

15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陆澄录》

树木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最喜欢化用的意象之一,王阳明也不能免俗。他用种树比喻立志:种树要专注于使树木健康生长,切忌急功近利,只想到将来的树木成材;同理,立志要慢慢来,要念念不忘。

中国人喜欢植物,喜欢用植物来比喻修行中的功夫。一方面,植物是有生气的;另一方面,植物的生长是缓慢而坚定的,无疑和中国人温良又顽强的性格非常贴切。

【度阴山曰】

项羽和刘邦二人未建功业之时,曾看到了秦始皇的豪华仪仗,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爷们儿就应该这样威风)!”二人之志向皆豪气干云,但项羽的志向建立在掠夺他人的基础之上,刘邦的志向则强调自我发展。

即是说,立志是在自己心中动作,不能干扰他人;立志需向内求,一旦向外求,就不是立志,而是攀比了。

16

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与克彰太叔书》

立志能激发本能中的善念,一旦善念被激发,恶念会夹着尾巴逃走;如果不激发善念(没有立志),恶念则会张牙舞爪,以习气(大多时候是人类恶念的集合)的模样永远存在。祛除习气的方式有很多,立志便是其中之一。据此可知,立志可以让人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度阴山曰】

王夫之曾留下家训,阐述立志的要点在于摆脱习气。他认为,旧的习气让人犹如在袖子里挥拳暗斗,在针尖上追逐利益,又使人一时发狂,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哪有人甘心去做这种事情?他认为这些为习气所困的人确实让人可怜,也为他们感到惭愧。王夫之不喜约束,不需拘守,不惜财富。这些为习气所困的人,对于他来说,是用于正己的镜子,不能让这类人、这类事情拖累自己!

17

今时朋友大患不能立志,是以因循懈驰,散漫度日。若立志,则警戒之意当自有不容已。故警戒者,立志之辅。——《书顾惟贤卷》

不能立志,是因为习气。习气会导致人懒惰,而立志让人勤奋,祛除习气。在这样的过程中,立志必须有“保镖”——可用作警诫的言行,如选择立志的相关语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对着镜子大喊一百遍“我是圣人”等,可以激励自己立志。

纵然是做圣贤这样庞大的工程,开始时也要进行基本、简单的训练。这些训练方式与健身房中肌肉训练的方式本质上无太大差别。

【度阴山曰】

以下三步能让你牢记自己的志向,不会半途而废:

第一步,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而是进行五分钟腹式呼吸,同时回忆你的志向,使其在脑海中更加深刻;第二步,用五分钟刷牙,从镜子中观察自己,告诫自己遇事不要惊慌,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和“你本人”有什么不同;第三步,每日学习一句王阳明的名言。 bkUGv5CQSChrrAnRU4iXEjAiWAk/t++o7tKtMj/DF5GloN7PzZQpRsz/n2nY1f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