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时分醒来,
是因为被快乐所窒息,
从舱室的窗口望去,
一片碧绿的波涛,
或者是阴天登上甲板,
披着松软的皮袄,
聆听马达的喧嚣,
什么都不去思想,
只是预感将有奇遇,
见到我命定的星星,
由于海水,由于微风,
每一刻变得更加年轻。
汪剑钊 译
选自《记忆的声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名为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
提及海,脑中立刻浮现出近日看过的一句极美的诗:“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佚名《西洲曲》)仅是读出,便似乎从字缝扒开一个窄门,瞬时眼前绿枝浅浅浮动,搅扰空荡的青天,似碧海上平起波浪。
不知为何,海总给人以极度浪漫的想象,充满了隐喻。所有流动缠绵的心绪,永恒壮丽的豪情,深刻静谧的哲思都适合嫁接于“海”之上。
是否因为我们也自海上来,基因中也许还留存着关于海的记忆,因此,看过海的人便将自己的梦想归宿安置于海滨;那些从未看过海的,也怀有对海的神往,像海上系着我们的一缕牵挂,轻轻一扯,便将你招引。
如约翰·列侬对小野洋子的发愿——“希望我们是一对和善的老伴,住在爱尔兰海边小岛一类的地方,翻阅我们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
或者同诗人石川啄木一样,仅仅是在觉得伤心、难以忍受的一天,无缘无故地想看看海,将寂寞空濛濛洒向海面。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说:“海洋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十分之七的面积。它的气息纯净、健康。在这片广阔荒凉的汪洋中,并非只有人类,四周处处颤动着生命。海洋只是奇幻生灵的载体,它是运动和爱;就像诗人所说,它就是活生生的无限。”(《海底两万里》)
哪怕仅仅只是想起海,便“预感将有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