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潮。看这个字,右半边的“朝”,有两个理解,一是太阳,二是白天(延展为全天候),它们遇到左边的“水”,全灭。水把全天候的太阳转换为另外一种物质。

刚到深圳时,遇到早几年南迁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你做个深呼吸,有没有感到鼻孔里潮潮的?非常舒服。我提提鼻子,嗯,有那么一点点,很薄很薄的潮,像是特级厨师用刀子在豆腐上片下一小片儿,透明如蝉翼,吹弹可破,在我鼻腔内旋转,舞蹈,贴在内壁上。潮而可闻,嗅觉有福了。

大面积感受潮,还得靠触觉。你去摸发潮的桌子,无水,稍有滑腻感,不涩不油。这种潮,可称为“润”。那个看不见的“它”,贴在物体上,既不是气体亦未形成液体,介于二者之间,介于有和无之间,说有似无,说无似有。它是哲学般的存在,绝不为了讨谁喜欢就随随便便跨过那道坎。

这个“潮”,与“冷”是堂兄弟,与“热”是孪生。太阳明明挂出来,却被云层掩在后面,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圆圈。它左躲,云跟着左躲;它右闪,云也右闪。它伸手扒拉,云就把它锁住。要是闷出一场雨来,好歹也算个目的,乌云偏不,不让太阳露脸,也不酝酿雨,不萌生雷电,就那么呆呆地干耗着。两相博弈,云下的人受不了了,汗水从毛孔里钻出来,点点滴滴,擦不干净。这就成了“潮湿”。潮说什么也不承认。潮就是潮,一个字,干干净净自己过日子,不要带那个“湿”字。加一个字,潮湿,潮得拧出水来,这就过分了。这不是高明,是愚蠢。

“潮”孤独地在天地间行走,走到哪里,哪里全覆盖。不能说只有桌子潮,凳子干爽,也不能只头发潮,脸盆不潮。它不偏不倚,大大方方,要让所有事物都感知自己稍纵即逝的“润”。

这真正的潮,理想中的潮,在深圳一年也遇不到几次。深圳多“潮湿”,最典型便是回南天。三四月份,天气转暖,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迅速凝结出水珠。墙壁、镜面都会“冒水”。处处湿答答,身上黏糊糊,洗澡也没用,用水攻“潮”,相当于以火攻炭。换衣也没用,内衣洗完晾好几天都没法儿穿,甚至越晾越潮湿。潮本是个好事物,加上“湿”,仿佛被强行拉郎配,非但不能改变对方,连自己都成助纣为虐者。

好在世间人知道“潮”的底细,对它抱持理解和期待。即使今年被污染了,明年还能款款而来,带着薄薄的笑。他们忍着湿,抬抬头,低低头。 viS9cO4Z4dE/E6n4041prdsjbmvuRjcOXQn24eJDx8P/EFfxKuD2VPZgOVUbF8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