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鹤湖罗氏”源流考略

先祖罗瑞凤公,是世代居住粤东嘉应州属兴宁县叶塘镇墩上围的客家人士。对于客家人的起源和称谓之来由等问题,曾有多位近现代学者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学界公认的客家学研究大师罗香林先生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里指出:“客家族群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它源自中原,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系统分明、具有独特个性的分支族群,也是汉民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这个称谓是源于闽、粤地区的先居土著对自宋朝以来始迁当地占籍汉民的专称。据其考证,从西晋永嘉之乱(311)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经历了5次大举南迁,先后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融合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

《豫章罗氏源流考》称,罗氏得姓始祖部落郐源自中原(今河南密县),部首郐公,字匡正,为祝融(撷项孙)之后。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53),匡正因辅周伐纣有功,晋封子爵,建子爵国于湖北宜城,因其地有罗水,国号为罗。历24君至春秋时(前596年),罗国为楚国所灭,其子民被迫迁徙湖南长沙至湘阴一带。迄至匡正三十一世孙凌甫公,于周显王三年(前366)成功劝请秦国助兵复国。因宜城僻处山区,乃迁都枝江,又修辑家乘,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凌甫公之孙守陇公又于慎靓王元年(前320)由枝江再徙长沙。

《中华罗氏通史》载,匡正四十一世孙罗珠,字怀汉,号灵知(族称“珠系一世”),生于秦王政二年(前245),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纯江人。公自幼聪明,游学潭州(今长沙),熟读诸子,精通经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出守九江(江西府名),从灌婴侯筑豫章城(今江西南昌),并定居其地。因其筑城有功,汉惠帝六年(前189)擢为治栗内史(景帝初年,改治栗之官为大农令,故后世称为大农公)。子孙昌盛,根深叶茂,蔚为望族,罗珠遂成豫章郡望先祖。随着罗氏后裔迁徙衍播,逐渐形成豫章、齐郡、襄阳、河东、长沙五大郡望。西晋太康时(262),罗珠十三世孙罗塘公分派江西南昌柏林(今江西南昌县富山乡)。其曾孙均章公(十六世)生企生、遵生二子(十七世),一门忠孝,后人传颂,形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宗支。《中华罗氏通谱》称,至南朝宋明帝泰始(465—471)年间,长子企生公曾孙庆祖(二十世)携子景春(二十一世)迁入福建沙县,其后景春公长子万发(二十二世)于隋开皇十一年(592)转徙黄连峒(今福建宁化县)开基;次子遵生公传至景新(三十三世),因黄巢之乱,于唐乾符五年(878),随父仪贞公(三十二世)避居虔州府虔化县(今江西赣州宁都县),后由虔州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落籍。自此之后,历两宋、明、元、清朝代发展,福建汀州宁化成为客家人开基立业、繁衍迁播、孕育客家文化的“风水宝地”。

《中华罗氏通史》云:罗珠四十六世孙洪德公,字必元,号任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登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配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散居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四川、台湾等地,悉皆显达。其中大一、大三、小三、小六、大六、伯七、小九等房头子嗣,不少占籍广东兴宁各村镇。

据《兴宁东门罗氏族谱》载,洪德第十八子小九公(八妣蒋氏出),名君姿,字盛龄。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洞葛藤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任满回家,道出兴宁,见其山川秀美,地旷人稀,沃野千畴,乃与兄佰七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盛事,世称“九厅楼”)。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氏开基祖。

小九公生有三子:长子振翰,次子新翰,三子升翰。次子新翰公七世孙维公生八子,族称左八房;三子升翰公六世孙八人合称右八房。皆分房立派,遍布兴宁各地。其中右八房七世孙源公之子枫树罗公,于明朝成化初年(1470)迁入叶塘墩上占籍。罗瑞凤公便是兴宁东门罗氏小九公的第十六世孙。 E9Xib7EFs8AbL6uFLsqmCY27H2UZUsHabbiPXyqE4cedV6dRufM1NZEhp1PgsW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