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包括卵、若虫、成虫 3 个阶段,没有蛹期。螳螂的卵表面光滑,长卵形,通常米黄色或黄绿色。所有现生螳螂都将卵产在泡沫质的螵蛸之中,因种而异,一块螵蛸中可能包含屈指可数的几枚到上百枚卵粒。很多生活在寒冷地区的螳螂会以螵蛸中的卵的形式越冬;锥螳属 Empusa 及一些花螳科Hymenopodidae的物种常以大龄若虫越冬,而在温热带地区,螳螂越冬的形式则可能更为多样。
当卵中胚胎发育成熟,若虫即钻出卵皮,顺着螵蛸中的通道钻出孵化,这时的若虫附肢紧贴在躯干上,呈鱼形,无行动能力,仅能扭动前行,称为“前若虫”。“前若虫”由一根丝线悬吊从螵蛸中滑出,并在离开螵蛸后迅速进行第一次蜕皮,成为 1 龄若虫。1 龄若虫已经有着与成虫相近的外形,它们会在短时间内离开螵蛸,各自独立生活。
螳螂的若虫习性通常与成虫相仿,以捕捉各类小动物为食。螳螂的若虫经过6~8 次蜕皮达到成虫阶段,若虫发育过程中造成的断足等损伤,可伴随蜕皮一定程度地恢复。不同种的螳螂蜕皮次数可能不同,通常小型种蜕皮次数较少;而同种螳螂中,雄性的蜕皮次数也常比雌性少 1~2 次。
广斧螳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螵蛸,在冬季寒冷的地区,厚实的螵蛸可保护其中的卵安全越冬
正在孵化中的广斧螳,注意左侧个体即为前若虫阶段,这个阶段的幼体附肢紧贴在身体上,在蜕一次皮后即成为如右侧个体般附肢可自主运动的 1 龄若虫
螳螂是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阶段即有与成虫近似的外形,但并无成熟的翅。若虫在 4~5 龄可见翅芽,并在接下来的蜕皮发育中,翅芽逐渐增大
成虫是螳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以发育成熟的翅及生殖系统为标志。成虫后的螳螂即不再蜕皮,因而身体的损伤也不能再恢复。螳螂的成虫寿命较长,通常可达 2~3 个月,一些种的成虫甚至能存活6 个月以上。新羽化的成虫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且需要进食才能完全成熟,完全成熟后的螳螂即可交配产卵,但未经交配的雌性螳螂也可产下正常的螵蛸,一些种有孤雌生殖的记录。两性一生均可多次交配。螳螂的螵蛸通常产于植物枝条或叶片之上,但也有一些种类会将螵蛸产进树皮缝隙、岩壁、石下,甚至通过腹部的挖掘将螵蛸产入地下。
广斧螳的成虫,大多数螳螂在这个阶段都有 2 对翅,尽管一些物种翅退化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