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绝大多数昆虫一样,螳螂的身体可划分成头、胸、腹 3 个部分,成虫在中后胸上分别着生前后翅,但在一些种类中可能完全退化。
螳螂成虫的身体结构
头:螳螂通常有一个近三角形的头部,但在一些类群中可能因结构上的特化而呈现出更多样的形态。头部具有 1 对大型的复眼及 3 枚呈三角形排列的圆形单眼。复眼通常表面光滑、隆起,一些类群可能在复眼上有刺或角状的衍生物。螳螂生活时可在复眼中看到一个瞳孔样的黑点,这并非复眼内的真实结构,而是光学构象形成的“伪瞳孔”,这个黑点的位置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变化而变化,造成观察者一直被螳螂盯着看的假象;“伪瞳孔”会在螳螂死后消失。
多数螳螂的复眼在强光或暗光环境下会有明显的色彩变化:在暗光环境中,复眼内的色素细胞扩张而使得复眼变成深色,以便吸纳更多的光线,因而在夜晚观察螳螂时,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复眼变成与白天截然不同的褐色。螳螂的 3 枚单眼仅有感光功能,不能成像;通常同种的雄性螳螂中,单眼要更加发达,尤其那些在夜晚活跃善飞的物种。螳螂的口器为咀嚼式,上颚骨化程度较强,左右不对称。螳螂的触角细长,通常丝状,少数栉齿状甚至羽状;同一物种内雄性螳螂的触角要比雌性的粗壮且更长。一些螳螂的头顶还着生有角状物。
螳螂的头部结构
胸:修长的前胸是螳螂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相比中胸及后胸,螳螂的前胸显著拉长并更高强度地骨化,结实强壮的前胸结构显然与它们的捕猎习性相关联,前胸的延长也有助于螳螂快速抓住距离自己较远的猎物。尽管延长的前胸是大众印象中螳螂的标志性特征,但也有一些螳螂的前胸短小并不显著延长。螳螂的前胸还可能会有配合拟态的扩展及衍生物,甚至弯曲。螳螂的中后胸结构相对简单且骨化程度较低,多数科在腹侧有听觉结构,这些可在飞行中察觉蝙蝠声呐的器官在螳螂的演化中多次独立出现。
螳螂的前胸背板结构
足: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基节显著延长,转节短小。股节腹侧具内外 2列刺及中刺,部分内列刺及中刺可动,有助于螳螂更好地卡住猎物。前足胫节腹侧具内外 2 列小刺,皆不可动;除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外,胫节端部特化成爪,当胫节与股节合拢时,这个爪会嵌入股节内侧的爪沟之内。除伪螳科Mantoididae外,螳螂前足股节内侧近端部有一处密集短毛的结构:清洁刷,可用于清洁面部。螳螂的中后足均为步行足,一些物种在股节或胫节上可能存有扩展物;少数种后足发达,近跳跃足。螳螂的各足跗节均为 5 节,但埃螳科Eremiaphilidae寡节埃螳属 Heteronutarsus 中跗节愈合至 3~4 节。螳螂的各足跗节端部具 1 对爪,爪通常近对称,钩状;侏螳科Nanomantidae部分物种中,爪呈梳状,猜测用以抓握叶片背侧的绒毛;寡节埃螳属 Heteronutarsus 的中后足跗节爪高度不对称。
螳螂的前足结构及刺列
翅:螳螂的成虫通常有前后 2 对翅膀,分别着生于中胸及后胸。前翅通常较为狭长,有发达的前缘域及中域;除去小型种,通常至少前缘域革质。后翅如其他多新翅类昆虫一样,有着发达而宽阔的臀域,并且臀域结构可以做扇形折叠。在飞行时,螳螂的前翅摆幅较小,飞行动力主要靠后翅提供。尽管翅的原本用途是飞行,但一些在翅上有较复杂的特化的有翅螳螂并没有飞行能力,这在雌性螳螂中尤其普遍。一些螳螂的后翅色彩鲜艳,在遇到惊扰时突然展开恐吓敌害。部分螳螂成虫短翅,但通常仅局限在同种的雌性中;少数种两性均短翅,如短翅搏螳 Bolivaria brachyptera (Pallas)及名和小跳螳 Amantis nawai (Shiraki)的部分个体;极少数种雌性完全无翅,如缺翅螳属 Arria 及华缺翅螳属 Sinomiopteryx 。诗仙蜢螳 Didymocorypha libaii Wu & Liu两性皆完全无翅,这是东洋区仅有的两性皆无翅的螳螂。
螳螂的前后翅结构及主要翅脉
腹部:螳螂的腹部分为 10 节;但因腹侧的第 1 腹板消失及端部腹节的重叠特化,因而在雄性中腹侧仅可见 8 节,雌性仅可见 6 节;最后一节可见腹板(雄性中为第 9 腹板,即可见的第 8 节;雌性中为第 7 腹板,即可见的第 6 节)特化为下生殖板。一些物种腹板可能存在配合拟态的扩展物。一些螳螂的若虫腹部上翘或弯折紧贴在背部,主要集中在花螳科Hymenopodidae、锥螳科Empusidae、旌螳科Acanthopidae、枯叶螳科Deroplatyidae及螳科Mantidae的部分斧螳亚科Hierodulinae物种之中。螳螂的两性尾须均多节,柔软,具毛。
螳螂的腹部,左侧两图为雌性,右侧两图为雄性,注意可见节数的差异
雄性外生殖器:螳螂的雄性外生殖器通常有较高程度的骨化,是物种鉴定的重要特征依据,包含右阳茎叶、左阳茎叶及下阳茎叶 3 部分,并显著地不对称。左阳茎叶及下阳茎叶为同一骨片特化,因而紧密相连。绝大多数螳螂的雄性外生殖器的方向性相同,在实际交配中雄性也只能从右侧弯曲腹部接触雌性;但少数种的雄性外生殖器反向,交配时方向也相应相反,如海南角螳螵蛸:螳螂将卵粒产在螵蛸(oothecae)之中,多数螳螂的螵蛸有着明显的分层结构,其内还有分隔卵粒的卵室,螵蛸顶部有孵化通道。螵蛸的泡沫层可以为其中的卵保温保湿,并能一定程度地阻碍寄生性小蜂的侵害。
Haania hainanensis (Tinkham),这也是中国已知的唯一一种雄性外生殖器反向的螳螂。
螳螂的雄性外生殖器结构
螳螂的螵蛸结构,左图为横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