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论

螳螂目Mantodea昆虫通称螳螂,简称螳,英文为 mantis、mantids或praying mantis。体小至大型,10~160 mm。螳螂目昆虫包含近 3 000 个已知种,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在中国记录约 160 种。螳螂目是多新翅类Polyneoptera昆虫的一个分支,与蜻蜓和蜉蝣不同,这类昆虫有着可折叠的翅膀结构;在现生的昆虫各目中,与螳螂目有着最近亲缘关系的姊妹群是包含各色蟑螂和白蚁的蜚蠊目Blattodea,蜚蠊目与螳螂目共同组成了单系的网翅总目Dictyoptera。

节肢动物门 phylum Arthropoda

六足总纲 superclass Hexapoda

昆虫纲 class Insecta

有翅亚纲 subclass Pterygota

新翅下纲 infraclass Neoptera

多新翅类 cohort Polyneoptera

网翅总目 superorder Dictyoptera

螳螂目 order Mantodea

在我国,除青藏地区海拔超过 3 000 m的高原面之外,几乎全国各地都能找到螳螂活动的踪迹。尽管多数螳螂的分布海拔都不超过 1 500 m,但依旧有屏顶螳属 Phyllothelys 、齿螳属 Odontomantis 、缺翅螳属 Arria 等类群的物种可以生活在海拔 2 000 ~2 500 m的范围,少数种可出现在 3 000 m高的环境,西藏吉隆地区的诗仙蜢螳 Didymocorypha libaii Wu & Liu的最高采集记录达到3 300 m,是中国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螳螂。整体而言,越向北方,螳螂的物种多样性越低;而在热带的低海拔地区,螳螂的种类则最为丰富,形态色彩也表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虽然中国已知 160 余种螳螂,但人们日常能见到的螳螂却不到 20 种;在这些相对易见的螳螂中,只有 5 种左右会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里。

薄翅螳 Mantis religiosa (Linnaeus) 是体型最标准的螳螂,也是最早被科学命名的一种螳螂。这个种在旧大陆广泛分布,并被人为带至新大陆

蜚蠊目是现生昆虫中与螳螂目有着最亲密亲缘关系的类群,它们与螳螂目共同构成了单系的网翅总目

瑞典籍日耳曼人Carl von Linné(卡尔·冯·林奈)是第一批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对螳螂进行首次描述及命名的人。在林奈 1758 年的第十版 Systema Naturae 中,螳螂被包含在鞘翅目Coleoptera下蟋蟀属 Gryllus 的螳亚属 Mantis 之中,当时的蟋蟀属还包括了现今的直翅目Orthoptera 及䗛目Phasmida昆虫。1767 年,林奈将螳属 Mantis 提升为一个独立属;直至 1839 年,Audinet-Serville才首次将螳螂提升为直翅目下的一个科;1889 年,Wood-Mason提出了螳螂目Mantodea;1919 年,在Giglio-Tos的专著中,螳螂被作为一个科看待,包含了 30 余亚科,388 属,1 364 种,是当时最为全面的螳螂分类体系;1930 年,Handlirsch将螳螂目划分成 2 个科: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和包含其他所有螳螂的螳科Mantidae;1949 年,Chopard 记录了螳螂目约1 800 种,并划分成 13 个科;1964 年,Beier的螳螂目分类体系则包含 8科,记载超过 330 属和约 1 700 种;中国研究者王天齐在 1993 年的《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一书中以此分类系统为主要框架;2002 年,在德国螳螂专家Ehrmann的专著 Mantodea der Welt 中记录了世界范围螳螂目 15 科,434属,2 300 余种,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这套分科系统被广泛应用;2019 年,Schwarz 和 Roy以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整体形态特征及分子证据为基础提出全新的螳螂目分类系统,将现生螳螂目重新分成 29 科,本书以此分类系统为框架,介绍了中国螳螂目昆虫 12 科,50 属,77 种。

Mantodea螳螂目 -Eumantodea 现生真螳类

CHAETEESSOIDEA 缺爪螳总科

Chaeteessidae 缺爪螳科

MANTOIDOIDEA 伪螳总科

Mantoididae 伪螳科

METALLYTICOIDEA 金螳总科

Metallyticidae 金螳科

Amerimantodea 新大陆螳演化支
THESPOIDEA 细足螳总科

Thespidae 细足螳科

ACANTHOPOIDEA 旌螳总科

Angelidae 天使螳科

Coptopterygidae 䗛螳科

Liturgusidae 伶螳科

Photinaidae 翠螳科

Acanthopidae 旌螳科

Cernomantodea 旧大陆螳演化支
CHROICOPTEROIDEA 非洲螳总科

Chroicopteridae 非洲螳科

NANOMANTOIDEA 侏螳总科

Leptomantellidae 小丝螳科 *

Amorphoscelidae 怪螳科 *

Nanomantidae 侏螳科 *

GONYPETOIDEA 跳螳总科

Gonypetidae 跳螳科 *

EPAPHRODITOIDEA 安替列螳总科

Majangidae 马岛螳科

Epaphroditidae 安替列螳科

HAANIOIDEA 角螳总科

Haaniidae 角螳科 *

EREMIAPHILOIDEA 埃螳总科

Rivetinidae 铆螳科 *

Amelidae 漠螳科

Eremiaphilidae 埃螳科 *

Toxoderidae 箭螳科 *

HOPLOCORYPHOIDEA 囊螳总科

Hoplocoryphidae 囊螳科

MIOMANTOIDEA 奇螳总科

Miomantidae 奇螳科

GALINTHIADOIDEA 珍螳总科

Galinthiadidae 珍螳科

HYMENOPOIDEA 花螳总科

Empusidae 锥螳科 *

Hymenopodidae 花螳科 *

MANTOIDEA 螳总科

Dactylopterygidae 鞑螳科

Deroplatyidae 枯叶螳科 *

Mantidae 螳科 *

在这 29 个现生的螳螂科中,其中的 12 科(*标注)在中国有记录。

尽管一对发达的镰刀状捕捉足让螳螂成为几乎不可能被认错的昆虫,但是仍有少数昆虫类群可能有与之雷同的外形。在相似的生存模式与选择压力下,与螳螂并无密切亲缘关系的半翅目蝎蝽科Nepidae及猎蝽科Reduviidae、脉翅目螳蛉科Mantispidae、双翅目舞虻科Empididae及水蝇科Ephydridae等同样演化出了精致的捕捉足结构,这样的相似并不是拟态所致,而属于趋同演化的现象。

脉翅目螳蛉科Mantispidae的昆虫可能会与小型螳螂混淆,但二者并无密切亲缘关系,形态上的相似是趋同演化的结果。螳蛉为有蛹期的全变态昆虫,它们的翅也没有如螳螂般发达的臀域结构,腹部末端也缺乏明显分节的细长尾须

以刀螳属 Tenodera 、静螳属 Statilia 为代表的一些适应性强的大型螳螂在田间村落中易于见到,因而在各地风土文化中也常有不同的俗称。在北方及中原的农耕地区,这些螳螂通常被称为“刀郎”或“砍刀”;而在华南地区,尤其是潮汕及台湾地区,则常被称为“草猴”,两广地区常把螳螂称为“马郎狂”

或“马郎琼”(音)。当然,这些称谓在今天都已经越来越少地被提及了,颇有意思的俗名及典故也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除去这些民俗文化,螳螂也常出现在诗词典故之中,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螳臂当车”“螳螂捕蝉”这样的成语。人们对螳螂资源的应用也是由来已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螳螂的卵块(螵蛸)可作药用的记载,被认为可用于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等症。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在传统医药店中见到“桑螵蛸”这味药材。西南一些地区的村民也会采集螳螂食用。今天对螳螂最广泛的应用是投放螵蛸作为天敌昆虫;不过由于螳螂并没有专食性,不同龄期对猎物体型的接纳度差异也较大,因而以螳螂作为天敌昆虫投放常只在整体生态恢复上较有意义,对单一害虫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桑螵蛸”是最为知名的与螳螂相关的中药材,可在各中药店中见到,通常使用中华刀螳 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及广斧螳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螵蛸炮制 kpPSUTfqm/NM3fJ3J0xSwSYasULYuKATdpKxI15ZEs1KTLnGCmkaOET7gjhrgo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