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洋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如常见的石鳖、牡蛎、扇贝、鲍、鹦鹉螺、乌贼、章鱼等。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异很大,且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5 个部分构成。根据贝壳、运动器官等身体构造的不同,一般将贝类分为 7 个纲:无板纲 Aplacophora、单板纲 Monoplacophora、多板纲 Polyplacophora、腹足纲 Gastropoda、双壳纲 Bivalvia、掘足纲 Scaphopoda和头足纲 Cephalopoda。其中,无板纲是软体动物中原始的类群,体呈蠕虫状,无贝壳,在我国沿海发现的种类很少;单板纲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其余 5 个纲在我国海域均有分布,且种类丰富。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多板纲动物身体通常背腹侧扁,背部生有 8 块呈覆瓦状排列的石灰质壳片,故称“多板类”。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背部稍隆起,腹部扁平;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身体,在背部周缘一圈裸露的外套膜称为环带,其上生有小鳞片、短棘等。最前面的壳片称为头板,中间 6 块结构基本一致,称为中间板,最后一块称为尾板。各板间可前后相对移动,因此当离开岩石后动物身体可卷曲。足宽扁,吸附力强,腹面足部与外套膜之间有 1 条狭沟称为外套沟。鳃位于外套沟内,鳃的数目多少及鳃列长度因种类而异。

多板纲形态示意图

腹足纲 Gastropoda

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因足位于腹部而得名。通常具有 1 个螺旋形的贝壳,因此亦称“单壳类”或“螺类”。腹足纲动物根据其身体构造的不同,又分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和有肺亚纲。本鳃位于心室前方的称为前鳃亚纲,贝壳较发达,形状千姿百态,表面雕刻形态丰富,有的具色斑或色带,有的外被壳皮或壳毛。足后端常分泌 1个角质或石灰质的厣,又称“口盖”。厣是一种保护器官,当动物缩入壳内时,可用厣盖住壳口;但有的种类厣较小,不能盖住壳口,如凤螺科和芋螺科等;也有的种类在成体时无厣,如鲍科、宝贝科和涡螺科等。后鳃亚纲因其本鳃位于心室后方而得名,它们的贝壳一般不发达,有的种类壳退化,动物体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如泥螺;有的具有内壳,如海兔科;有的成体时贝壳消失,如裸鳃目多彩海牛科、叶海牛科、蓑海牛科等。有肺亚纲又称肺螺类,它们的鳃消失,以外套膜特化成的肺囊进行呼吸,如耳螺、菊花螺、石蟥等。

角质厣

石灰质厣

腹足纲贝壳形态示意图

双壳纲Bivalvia

双壳纲的种数仅次于腹足纲。该类动物身体侧扁,两侧对称,外面有 2 枚抱合内脏团的贝壳。壳顶通常位于背缘前部或中央。当壳顶朝上,小月面向前,楯面或外韧带向后,在左边的为左壳,反之为右壳。贝壳一般左右对称,也有的种类不对称,如牡蛎、猿头蛤和篮蛤等。贝壳的形状、大小和表面雕刻及花纹色彩因种类而异。富有弹性的角质韧带在背部将两枚贝壳联合在一起,韧带有外韧带和内韧带之分。左右壳内相互吻合的铰合齿和齿槽构成铰合部,铰合齿的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嵌合体是指出现于牡蛎右壳内面周缘的粒状、条状、蠕虫状突起和左壳上接纳右壳上各种突起的凹槽的总称。前、后闭壳肌痕以及外套窦的形状和明显程度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双壳纲贝壳形态示意图

双壳纲贝壳形态示意图

掘足纲 Scaphopoda

掘足纲统称角贝,贝壳呈管状,稍弓曲,形似象牙或牛角,又名“象牙贝”。贝壳通常前端壳口较粗,向后端肛门孔逐渐变细,壳顶部常具有缺刻或裂缝;动物的头和足部可以从壳口伸出。贝壳的凹面为背部,凸出面为腹部;壳面光滑或具纵肋和环纹,有的贝壳横截面呈圆形,而壳面具棱角者,横截面呈多边形。掘足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掘足纲贝壳形态示意图

头足纲 Cephalopoda

头足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左右对称,分为头部、足部和胴部 3部分。足部特化成腕和漏斗,腕的数目为 8 只、10 只或多达数 10 只,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原始的种类如鹦鹉螺,具有数 10 只腕和 1 个螺旋形外壳,壳内被隔壁分成许多壳室(气室),各壳室由串管连接;十腕类一般均具内壳,如枪乌贼、乌贼等;八腕类的内壳大都退化,如蛸类(章鱼),仅有少数种类具“外壳”,雌性船蛸的次生性外壳,实为雌性的“孵卵袋”,并非真正的贝壳。

头足纲鹦鹉螺科外壳形态示意图 si1re+cQP3dZxdmoQtJqVaSqjK/fQIp0GOfIIUK04PX+LJc1ELlSZ6yMmYK8q4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