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预见即将到来的趋势,我们不妨回顾上一次成熟的技术浪潮的起源。从一开始,计算机的发展就受到前沿数学理论以及大国冲突紧迫形势的驱动。
计算机技术起初也如同内燃机一般,是仅限于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探索内容。 34 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20世纪40年代,英国布莱奇利公园,这个二战时期英国最高级别的密码破译中心,才首次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的尝试。在急需破解德国看似无懈可击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背景下,一支卓越的团队成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了能够达成该目标的实用装置。
其他人也在不断努力。到了194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出了“埃尼阿克”,这是现代计算机的重要前身。 35 这台巨大的设备拥有1.8万个真空管,高度达到8英尺 ,每秒能够执行300次运算。1947年,贝尔实验室取得了另一项重大突破——发明了晶体管。这是一种通过创建“逻辑门”来执行计算的半导体器件。那个最原始的晶体管制作简朴,材料包括一个回形针、一小片金箔和一块能够切换电子信号的锗晶体,但它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汽车的发展进程类似,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是缓慢的,人们难以预见其未来会快速扩散。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仅有几台计算机设备。据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总裁托马斯·沃森曾在20世纪40年代初断言:“我认为全世界大约有5台计算机的需求。” 36 而《大众机械》在1949年的预测也颇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判断,它表示:“未来的计算机可能只需要1 000个真空管,重量也许只有1.5吨。” 37 即便在布莱奇利公园开发出第一台可编程电子计算机后的10年,全球计算机数量仍仅有几百台而已。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计算机比任何人预测的都更快地改变了社会,其扩散速度也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发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罗伯特·诺伊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发明了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硅片上,创造出了后来被称为“硅芯片”的器件。不久之后,一位名叫戈登·摩尔的研究者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每24个月,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番。这意味着芯片技术,乃至整个数字和计算技术,都将遵循一条上升的指数曲线发展。
这种指数级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每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已经增加了1 000万倍,芯片的功率提高了10个数量级——170亿倍的提升。 38 1958年,仙童半导体公司曾以150美元的单价出售了100个晶体管。如今,晶体管的生产速度已达到每秒数十万亿个,每个晶体管的价格仅为十亿分之一美元。这无疑是历史上最迅猛且广泛的技术扩散。
当然,这种算力的跃升也推动了设备、应用程序和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大约有50万台计算机。 39 在1983年时,与原始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数量仅有562台。如今,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其他网络连接设备的数量预计为140亿。 40 智能手机仅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小众产品变成了全球2/3的人口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伴随这场技术浪潮而来的还有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每一项都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它们都离不开晶体管技术和另一项通用技术——互联网的支撑。这就是未经遏制的技术扩散的真实样貌。与此同时,这场技术浪潮还推动了另一种惊人的扩散:数据扩散。数据在2010—2020年增长了20倍。 41 就在几十年前,数据存储的内容不过是图书和尘封的档案。如今,人类每天产生的电子邮件、消息、图片和视频数量以千亿计,它们都能存储在云端。每一天的每一分钟,全球数据总量就新增1 800万GB(吉字节)。 42
如今,数十亿小时的人类原生生命被这些技术消耗着、塑造着、改变着、丰富着。它们无处不在,从冰箱、计时器、车库门、助听器到风力发电机,主导着我们的商业与休闲,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勾勒出现代生活的轮廓。我们每天早晨醒来看的第一个东西、晚上入睡前看的最后一个东西都是手机。技术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帮助我们找到爱情,结交新朋友。它们也加速供应链的发展。它们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和选举方式,影响资金的投资去向,影响孩子们的自尊心,影响我们的音乐品位、时尚和饮食,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二战后的人们如果看到那个曾经的小众技术后来的规模和影响力,定会感到震惊不已。计算机技术,这股以指数级速度传播和进步的非凡力量,几乎渗透并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现代文明的一个主导性事实。在它之前,从未有任何技术浪潮能如此迅速地爆发,但这也不过是不断重复的历史模式的一个缩影:起初,它似乎遥不可及、难以想象,但转眼间,这场技术浪潮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当。
陷入琐碎细节,便很难看清全局。但只要退后一步,我们就能在更大的历史画卷上,看到这些技术浪潮如何迅速积聚起速度、规模、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旦积聚起力量,它们就不会停歇。大规模的传播,原始而猛烈的扩散,这就是技术的历史常态,仿佛是技术的天然特征。农业、青铜工艺、印刷机、汽车、电视机、智能手机等,它们的发展轨迹都是如此。我们还能看到技术本身呈现出来的发展规律,那种在历史长河中反复验证的涌现特质,仿佛技术的一种内在基因。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传播是必然的,最终会渗透到几乎每一个角落——从第一堆篝火到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火焰,从人类最早的文字涂鸦到互联网上的海量文本。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无比强大,能力不断累积,效率不断提高。浪潮涌动得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广。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便宜,它也越来越容易普及。技术不断扩散,随着每一场新的浪潮而来,技术本身在变得越发强大的同时,其扩散过程也越来越快,渗透范围越来越广。
这就是技术的历史常态。展望未来,这也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模式。
但是,未来真的如我们所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