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或更小=不同
系统有大有小,并且会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保持较小的规模会更有效,因为根据你的判断,系统增长所需的变革并非你想要的。在扩大规模时,重点是要意识到系统的增长往往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改变单个组件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系统,由此创造出新的机遇和新的依存关系。例如,在面包的制作过程中,简单地将食谱中的配料翻倍有时并不可行。你通常不需要那么多酵母,面包的形状决定了双倍酵母可能会导致发酵速度过快。规模这一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尺寸会如何影响我们对系统做出的选择。
在研究复杂系统时,不妨思考一下其功能会如何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微观层面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宏观的认识,反之亦然。一般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系统会渐趋复杂。更大的规模意味着各部分之间存在更多的衔接和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必须将规模与瓶颈结合起来。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其组成部分可能难以跟上扩张的节奏。想象一下,如果业务在某些领域的扩展速度超过其他领域,出现故障和瓶颈自然毫不意外。
不从宏观上看问题就很难掌握策略。 [1]
——宫本武藏
要举例说明情况会随规模的扩大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妨思考一下同一家公司在不同规模时的情况。公司起初很小,只有几个人在车库里创业起家,创始人彼此关系密切,因此不需要专设人力资源部门或者管理顾问。他们可以一起工作,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因为关系密切,所以大家不会轻易撕破脸。没人会从冰箱里偷拿其他同事的午餐,毕竟就这么几个人,是谁干的简直一目了然。
几年后,公司规模扩大,已经拥有600名员工,设有多个办公室。其中许多人素未谋面,私下少有来往。规模扩大意味着系统已经彻底改变。此时很有必要设置人力资源岗位,专门从事组织工作,确保同事之间和睦相处。为了避免沟通瓶颈,公司将员工分成若干团队,以便更好地管理公司内部的社交活动。只要各部分之间接洽良好,系统就能以划分团队的方式安全地扩张。但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情况总会有所不同,公司内部的团队之间永远无法像小公司那样沟通。公司规模越大,确保准确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工作就越多。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系统的某些部分也会出现故障,因为适用于10个人的系统往往不适用于1 000人。随着规模的扩大,系统也会随之经历变革,但问题始终存在:系统到了明年还有效吗?10年后呢?100年后呢?换言之,它的寿命如何?
随着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保持系统各部分之间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来增强韧性。(各部分间)依存关系的寿命一般不长,因为这取决于(每部分内部其他)依存关系的寿命。
经济学表明,生产流程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某种产品产量越大,每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就越低。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负担得起这款产品,需求往往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会逐渐培养起来。规模经济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可以削减成本,比如批量采购材料。系统无法无限扩大,规模经济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失效。最终,要么成本没有了进一步的下行空间,要么没有更多潜在客户可供开发。此外,如果需要依赖能源、原材料或算力等有限的资源,那么产量也会存在上限。
成功往往会埋下毁灭的种子。有时,生长反倒意味着变得更脆弱,而有些生物如果保持较小的身形,生存下来的概率会更高。毕竟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都属于昆虫——一种微小而简单的生物。
在商业领域,规模化通常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一件好事。公司规模越大,我们就认为它越成功。我们常常听到新公司快速扩张的故事,它们如何以光速招贤纳士、增设办公场所、将产品或服务推广给更多新的受众。但规模越大,公司可能越脆弱。在经济困难时期,扩张过快的公司可能难以为继。有时,如果以长远发展为最终目标,保持小而简单是一种重要能力。
大多数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会以失败告终。在特定的时间点,当时最大的公司无论看起来经营得多么风生水起,都不会存活太久。标准普尔500指数包含的公司的平均寿命仅为24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小。 在全世界大多数地方,一家公司能存续几十年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然而在日本,情况并非如此。日本拥有数量惊人的古老企业,这些公司被称为“老铺”。 超过50 000家日本公司拥有百年历史,其中近4 000家公司的历史超过200年。 [2]
为什么相比其他地方,百年老店在日本更为常见?准确原因无从得知,但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扩张方式。更确切地说,是它们都选择不再扩张。
日本的百年老店往往规模较小。股东和经营者一般是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员工通常不到百人,只专注于日本境内的一个小范围市场。持久、忠诚的客户关系是其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公司往往具备一种超脱于产品和服务之外的强大经营理念,驱动着他们与时俱进。
通过维持较小的规模,百年老店得以坚持其传统价值观。在经济不景气时,精简的组织架构是其优势所在。团队很小,员工可能一辈子都在这里工作,由于无可推卸,责任分散的问题就不那么严重。员工可能会更加投入,并以自己的工作为荣。
以日本最著名的百年老店金刚组为例,这是一家专门建造高质量佛教寺庙的建筑公司,从578年一直独立运营至2006年。如今,它已成为一家大型公司的子公司。在金刚组进行破产清算时,它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建造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佛寺。在此期间,金刚组一直由同一个家族掌管,历时40代人。每任掌门人都将公司传给自己的长子。 不过为了确保代代相传的继承制度能适应任何情况,它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长子不具备领导潜质,就会由其他儿子接任;如果其他儿子也不适合,或者没有子嗣,那就为女儿择一良婿,让其入赘。即使在今天,出于商业目的收养成年人在日本仍是一种常见做法,这使企业得以在同一个家族中世代相传。 在一位掌门人去世后,金刚组一度由其妻子接管。
金刚组在建造标志性寺庙这个领域究竟经营得有多久呢?在其成立之初,罗马帝国刚刚陨落。 从彼时到2006年,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金刚组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政治巨变、经济危机和其他灾难依然屹立不倒,主要原因是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例如,在二战期间,对佛寺建造的需求大大降低,于是公司转而生产棺材。
其他著名的日本百年老店也同样保持小规模经营,在家族内代代相传。通圆茶屋已经由同一家族经营了24代,西山温泉庆云馆则经营了52代。有时,甚至连普通员工都会把自己的工作传给下一代。还有一些百年老店可能不会一直由创始人的后代掌管,但至少还是在同一家族成员的手里。
规模扩张并不总是好事。系统会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保持小而灵活可能反倒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理想之选。
1926年,英裔印度科学家霍尔丹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合适的尺寸”的文章,探讨了体型在生物学中的作用。不同动物的体型大小各不相同,可能不易察觉的是动物的体型与其外表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一个物种体型的变化和其外表的改变紧密相关。
例如,霍尔丹想象如果一只羚羊体型变大会如何。要想让它的长腿足以支撑自己的体重,其四肢要么变得又短又粗,要么变得又长又细(躯干也得同时变小)。以上两种方式分别对应犀牛和长颈鹿的进化之道。
改变动物的体型不仅会改变其样貌,还会改变重力对它的影响。霍尔丹写道:“把小鼠扔进一口1 000码 深的矿井,在落到井底时,只要地面足够软,它就只会受到轻微的冲击,可以毫发无损地跑开。而大鼠会摔死,人会骨折,马会发出巨响。”原因在于空气阻力。由于小鼠特殊的重量和表面积之比,空气阻力可以防止它坠落得太快。
由小到大的升级往往伴随着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同时还要确保系统的基本要素或构件保持不变。
——杰弗里·韦斯特
人类常以线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如果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会增加一倍。我们很难想象两倍的投入却只带来一倍的产出,或者四倍的产出。理解系统能以非线性方式扩张很有帮助,因为有助于我们了解系统在扩张时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自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与黑暗——我们最大的敌人之一做斗争。在没有人造光源的情况下,一旦太阳落山,我们就无法看清周围的环境,也就无法察觉危险。白天进行的活动,比如制作工具或觅食,到夜间就只能被迫中断。因此,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人类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利用聪明才智开发人造光源并日臻完善,使其更安全、更实惠、更普及。
每当照明技术有所改进,都会产生两个有趣的结果:一是我们必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来提供能源,二是生产力规模会发生变化。
大约4万年前,人类首次尝试照明,当时的方法还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用手捧着未经加工的石灰石片,再加上少许正在燃烧的动物脂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贝壳,接着又学会用陶土制作灯具,逐步改进照明设计。 [3] 早期的灯具工艺比较粗糙,不难制作,但照明范围很小,也容易熄灭,只是稍微扩大了人类在夜间的活动范围,但也足以让先人在洞穴的墙壁上进行艺术创作。
虽然最早的蜂蜡蜡烛很可能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由于制作成本太高,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大多数人都会找来各种其他类型的油来照明。这背后并没有复杂的系统,油灯都是自制的。制作和维护都很费时费力,并且照明范围仍然十分有限,但这已经足够,人造光源的价值显而易见。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缺乏有效的人造光源会如何限制人类活动的规模。人造光源大大延长了生产时间。人们可以工作更久,生产更多产品。
曾几何时,一个村子里所有的妇女晚上都会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围着仅有的一盏灯坐成一圈,借着灯光做针线活。人们能做什么完全取决于灯光的亮度。直到17世纪,夜晚的户外街道上仍然是漆黑一片。大多数户外活动都只能在白天进行,所以那时的世界很小。除非你很富有、勇敢(或愚蠢),或者在做违法的事情,否则夜间的活动极其有限。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夜晚意味着完全停工。城门紧闭,道路封锁,守夜人会在街上巡逻,确保无人外出。
到了18世纪,鲸油作为灯用燃料得到了普及,这引发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用的灯油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再需要自制。鲸油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消费者购买的是成品。制造鲸油所需系统的规模远超此前家家户户自制的形式。在船上寻找、捕杀鲸鱼并从中提取鲸油需要进行复杂而危险的作业。每头鲸鱼可以产出1 800加仑 的鲸油。照明首次成为一个产业。对个人而言,购买燃料显然要比自制更加高效。
然而,燃烧鲸油产生的光亮度相比过去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人造光源的下一次革命需要完成周围系统规模的大幅升级。从蜡烛、油灯到煤气灯的过渡也使人类活动的规模得以扩大,颠覆了工厂工作等领域。 [4]
煤气是焦炭的副产品,煤气燃烧产生的火焰比此前的任何燃料都更清晰、强烈。工厂最先采用煤气照明,因为照明效果最好,之前只能在白天干的精细活到了晚间也能继续进行。在《幻灭之夜》一书中,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表示:“现代煤气照明始于工业照明。”他解释说,新的人造光源“将工作日从对自然光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工作流程不再由工人个人控制……相比其他地方,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工厂中最为普遍”。工厂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确保全天候运转不停。
虽然最初的煤气系统只是为个别工厂和住宅创建,但发明家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温莎 提出了一个想法,通过地下管道向一个地区的所有建筑物集中供气。 这样成本更低,减少了每增加一位用户的边际成本,同时也巩固了煤气作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公用设施的地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照明系统规模的又一次扩大。煤气不仅在家庭之外有了独立的生产系统,甚至还有了自己的输送系统,进一步将人从自制照明的过程中解放出来。人们甚至都不需要看着煤气灯以防止其熄灭,而只需按动开关。简·布罗克斯在《追光者》一书中提到:“煤气灯彻底改变了照明和生活在过去自给自足的状态。如今一切都变得相互关联、彼此依存、错综复杂。”千家万户都变成了一个庞大系统的一部分。
正如希弗尔布施所述,规模扩张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家庭自主权的丧失,二是对一定地域内公用事业的管理。住宅成了扩大城市规模的一种基础设施。煤气照明在为工业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诸多裨益——日常活动不为日光所限,也不再受到蜡烛成本和照射范围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家庭对基础设施产生了严重依赖,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煤气还扩大了夜间人们在城市街道上的活动范围。煤气路灯很快在英国和美国的城市中普及开来。哪怕夜幕降临,人们也不必就此蛰伏,任由武装的守夜人沿街巡逻。“夜生活”的概念应运而生。更多新活动或者旧活动的改良版纷纷涌现:咖啡馆和小酒馆营业至深夜,满足顾客的社交需求;商店点亮了橱窗,吸引逛街的消费者;城市的一些地区因迷人的夜景闻名遐迩;剧院可以利用灯光制造视觉效果,更好地区分舞台和观众席。
人造光源扩大了我们在夜间的可视范围,从而开辟了崭新的业态和生活方式。夜间庆典和节庆活动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晚。
电力(一种不用火就能照明的方法)的出现使人类在夜间的活动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力变得更廉价、更安全,对终端消费者来说也更便捷,而且电灯可以像太阳一样均匀地照亮整个空间。参照煤气灯,电灯对周围系统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电灯起初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似乎毫无实用价值。汉弗莱·戴维发明了用碳棒制成的弧光灯,但它存在亮度太高、寿命太短的问题。几十年后,攻克重重难关,白炽灯泡才被发明出来。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为白炽灯找到了合适的灯丝材料,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解决了灯泡的问题后,爱迪生还需要一种为家庭供电的方法。正如简·布罗克斯所述,煤气既是竞争对手也是灵感来源。爱迪生借鉴了集中供气的理念,用电网连接住宅。和煤气灯的应用一样,工厂率先转向使用电灯,尤其是那些使用易燃材料的工厂。虽然煤气照明已经帮助工厂实现了夜间运行,但电力照明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而且大大降低了起火的概率。
要实现为尽可能多的人供电的雄心壮志,就必须建立全新规模的支持系统。这意味着要为铺设电缆挖掘隧道,还要建造发电站。发电意味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比如利用尼亚加拉瀑布进行水力发电。电网通过输电线路把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出去,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连接起来,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意之一。
随着光照范围的扩大,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正如希弗尔布施所述:“20世纪得以充分体验这种无休止的光照。照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笔下反乌托邦的耀眼光芒不再能保证个人安全,使政府得以进行全方位的监视。”随着人造光源覆盖范围的扩大,个人的机会和限制也发生了变化。尽管人造光源有利于导航和安全,但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彻底驱除黑暗意味着“一场无处可逃的光的噩梦”。
人造光源改变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在很多方面,光的限制就是世界的限制。在一些地方,我们仍然缺乏消除黑暗的手段,比如外太空和海洋的最深处。
在扩大系统规模时,曾经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规模扩大后往往还会再次出现。此外,你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可能和结果。随着规模的扩大,它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也会加大。系统的扩张并不只是简单地让一切同比例增加。随着系统开发出新的功能,新的影响和要求往往也会出现。
从规模的角度审视人造光源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意识到规模变化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规模更大的系统兴许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但也可能更容易出现大面积故障。扩大系统的规模可能意味着使用新材料,或者沿用此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抑或重新思考整套方法。
系统会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规模的大小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合适与否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你所处的情境。如果想要扩大规模,你就需要预见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在规模较小时并不存在,或者你可能需要不断以新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从这个模型来看,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失败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增加,但成功的体量也会扩大。虽然保守行事、避免出错似乎是最简单的做法,但保持小规模并不总是正确答案。有时,小体量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如果始终如此,那你就会错过更大的潜在机遇。
[1] Miyamoto Musashi, Honor: Samurai Philosophy of Life: The Essential Samurai Collection (Somerville: Bottom of the Hill Publishing, 2010).
[2] Joe Pinsker,“These Japanese Companies Have Stayed in Business for Over 1,000 Years,” Atlantic , February 13, 2015,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5/02/japans-oldest-businesses-have-lasted-more than-a-thousand-years/385396/.
[3] Jane Brox, Brilliant: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Light (London: Souvenir, 2012).
[4] Wolfgang Schivelbusch, Disenchanted Nigh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