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五年间,中国的农业、工业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近五年年均增速仅分别为4.04%(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口径)和0.39%(2018年工业总产值口径),对比中国零售商业中商品零售额9.24%(2019年数据)的年均增长速度,有大约6~9个百分点的差距,导致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1] 这两个指标与商品零售额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0.50和5.16降低至2018年的0.34和3.10,如表2-2所示。同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商品零售额比重呈现波动态势,2019年为0.90。
表2-2 零售商业和工农业生产及运输(2014—2019年)
2019年中国的全年货物运输出现回落,货物运输总量为471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为19.9万亿吨公里,“十三五”期间这两个指标虽然整体有增长态势,但增长率受到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而呈现低位波动,2019年总量出现较大回落,最终拉低了近五年来的年均增速,分别仅为1.42%和1.41%。
从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对应的角度看 [2] ,2019年实现298万亿元,近五年的年均增速为6.9%,估算平均每吨货物的货值约为6 332元,平均周转里程约为423公里 [3] 。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6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为6.61%,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8%下降到14.7%。
对应到中国的零售商业发展,每万元商品零售额所拥有货物运输总量“十二五”期间以来有明显相对下降情形,从2010年的23.26吨/万元降低至2019年的15.22吨/万元。同期,每元商品零售额中所拥有货物运输周转量也从2010年的1.02吨公里/元逐渐下滑至2019年的0.61吨公里/元。这也反映出流通改革和零售发展,缩短了商品流通渠道,优化了路途周转和运输时间。
[1] 由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变化,因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口径指标基本上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所替代。
[2] 中国的社会物流指标数据,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等公布的历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汇总整理得出。
[3] 平均每吨货物的货值计算公式为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货物运输总量,平均周转里程计算公式为货物运输周转量/货物运输总量,进行估算得出。
中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互联网上网人口数量,2019年达到9.04亿人,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2018年将近4.07亿户。受此推动,中国的网上零售和快递物流发展迅猛。
从快递物流的发展情况看,全国快递业务量在过去的五年间保持了年均35.4%的高速增长,2019年达到635.2亿件,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9.67%,达到7 498亿元。从发展趋势来看,快递业务量的爆发期是2011—2013年,每年的增长率高达57.04%、54.79%和61.58%,近两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也保持在26%~28%区间。
从降本增效角度看,“十二五”以来快递业务的大发展,推动了行业效率提升以及成本和运费下降,如图2-11所示,每件快递成本(收入)已经从“十一五”末期的24.57元,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的13.4元,2019年进一步降低至11.8元,成本的下降又相应推动快递业务愈发普及,形成良性循环。
图2-11 快递业务量、成本及其与物流零售(2009—2019年)
从全国商品零售和快递物流的关系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国商品零售额中每万元使用快递业务量从“十一五”末期的1.68件增长到7.69件,2019年进一步扩大至17.41件。结合前述,虽然快递业务本身的单价有所下降,但是综合下来,每万元商品零售额中发生快递费用也从“十一五”末期的41.23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47元,近五年年均增速为18.7%。
从网络零售与新兴快递物流关系来看,按照2019年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9亿人折算,互联网上网人口的人均全年网上零售额从2014年的4 3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1 761元,人均快递量2019年增长到70.27件,是“十一五”末期5.1件的13.8倍,人均支出快递费约为829.42元,是“十一五”末期125.65元的6.6倍。2019年快递应用更加普及,平均每件快递对应网上商品零售额约为134.19元,每元快递业务收入对应网上商品零售额约为11.37元。详情如表2-3所示。
表2-3 网上零售与快递物流发展(2015—2019年)
续表
中国的货币流通和信贷发放仍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货币和准货币(M2)达到198.6万亿元,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0.09%,高出了GDP约3~4个百分点,虽然进入“十三五”以来有所下调,但是整体增速仍然高出GDP增速约2~3个百分点。另外,2019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达到57.6万亿元,流通中现金(M0)达到7.7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达到81.3万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0.1%。
据此折算,如图2-12所示,2019年每元货币(M0)流通量所拥有社零额约为5.35元。每元货币(M1)流通量所拥有社零额约为0.71元。按照人民币存款余额口径计算的每元人民币存款所拥有社零额2019年为0.51元,近两年有所下降。
图2-12 货币投放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值(2009—2019年)
从发展趋势来看,每元货币(M2)流通量所拥有社零额在整个“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都比较稳定,保持在0.21~0.22元水平,这是由于M2指标含有定活期存款和保证金在内的储蓄存款,实质上是全社会消费支出的最终支付保证,也表明从社会消费的角度看货币投放量整体基本合理。
但是,由于流通中现金(M0)在“十二五”以来增速低于社零额增速,所以每元货币(M0)流通量所拥有社零额从2010年的3.52元增长到2019年的5.35元。每元货币(M1)流通量所拥有社零额增长出现波动,2014年达到峰值0.78元之后已经连续下滑,2019年为0.71元。
中国的消费贷款余额在过去五年间,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9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达到44万亿元,五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3.4%,远高于同期GDP和社零额增速,每元社零额中所包含的消费贷款从2011年的0.47元增长到2019年的1.07元,折算到全国人均贷款为31 404元。
其中,作为零售消费核心指标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增速更为惊人,过去五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5%,到2019年,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9.9万亿元,折算到全国人均贷款为7 087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元社零额中所包含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从2011年的0.07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0.24元。这表明中国居民消费观念和支付形式的巨大变化,现代金融和信用消费已经成为新时期居民消费模式的主流之一。
从发展趋势看,如图2-13所示,全部消费贷款和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率虽然有较大波幅,但仍能保持持续高位运行。受到房地产形势趋于稳定的影响,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和全部消费贷款增长率呈现下滑态势。与此同时,近年来信贷消费方兴未艾 [1] ,但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率近年来波幅较大,2017年达到37.98%,随后逐年下降,2019年跌至12.76%。
图2-13 消费贷款及个人短期消费贷款(2014—2019年)
[1] 2018年12月20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20余家数据源合作伙伴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有明显的超前消费意识,信用消费习惯已经养成,是线上消费分期付款的核心人群。但90后的信用消费有节制,超过90%的人不会把花呗的额度用完。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9年中国有城市合计684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城市278个,县级城市387个。大中型城市具有远超出其人口应有比例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辐射能力,产业集聚和消费集聚继续深化。
从零售商业发展的城市地区结构分化来看,人口和消费的城市化集聚现象较为突出。中国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作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代表,2018年仅用19.37%的全国人口,创造了全国38.73%的GDP,占有37.47%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贡献了15万亿元的社零额,占比为39.67%。 [1]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总人口保持了小幅增长流入态势,从“十一五”末期的25 126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27 024万人,占比也基本上稳定在18%~19%。GDP增长“十二五”期间经历了从2010年和2011年的18.15%和19.11%的相对高速,逐年回落到“十三五”以来的8.6%,整体略快于全国水平,其占比形成了M形变化(见图2-14)。相应的财富占有自2004年以来有一定波动,2010年以后持续下降,2018年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占全国比例相较于“十五”末期下降约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水平自“十二五”以来基本保持稳定,消费能力占比大约维持在4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特大型城市集聚能力相对稳定,但是增长后劲相对开始减缓。
图2-14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GDP、社零额及其占全国比例(2009—2018年)
中国的地级城市,按照市辖区口径,即一般意义上包含了一线、二线、三线和部分四线城市的中国全部城市市区(即国家统计局口径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地级城市拥有35.09%的全国人口,创造了全国59.5%的GDP,实现了23.28万亿元的社零额,占比为61.63%。 [2]
中国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扩张态势,核心表现在市辖区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双扩张上。一方面,所有地级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从2005年的57.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78.48万平方公里,2017年更是跳跃式地增长到96.9万平方公里,但2018年略有回落至9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比例也从2017年的10.09%回落至9.83%;另一方面,人口也有明显增长,从2005年的3.6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4.9亿人,占全国的比例达到35%,特别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城市人口加速流入,仅这9年占比就增加了约6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年间有加速的迹象,特别是以传统城市的面积扩张和人口涌入为主要推动力量。
在以上两个因素推动下,全部地级城市市辖区的GDP增速和消费增速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都呈现扩张态势。如图2-15所示,GDP占比从“十一五”末期的61.31%提高到2013年的63.87%,增长了2.56个百分点,但是2014年和2015年增速回落,占比也相应回落至62.32%和62.45%,2016年回升至62.77%。需要注意的是,2017、2018年GDP占比连续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降至59.50%,这说明了城市经济形势恶化的严峻局面。
图2-15 地级城市GDP、社零额及其占全国比例(2009—2018年)
全部地级城市市辖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例也呈现出类似规律,但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社零额占比在“十二五”期间出现小幅度增长趋势,从“十一五”末期的61.28%,提高到2016年的63.79%,上升了2.51个百分点。但2017年后出现反转,连续两年下降了2.68个百分点。
[1] 数据系根据国研网区域经济数据库的市级数据库中全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数据加总得来。
[2] 数据系根据国研网区域经济数据库的市级数据库中,全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数据加总得来。其他各项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9》地级以上城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