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4亿人,实现了41.2万亿元的社零额 [1] ,增长率进一步下滑至8%,其中,城镇人口为8.48亿人,实现社零额35.13万亿元,农村人口为5.52亿人,实现社零额6万亿元。全部就业人员为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4.42亿人,另外,农民工总量为2.91亿人。
在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消费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力量的增长。如图2-6所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总量达到了2.8万元/人,但是增速自“十二五”期间以来有所下滑,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略有回暖至7.47%,按照城镇人口总量,本报告估算全国实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约23.8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2016年迈上万元大关后,2018年继续增长至1.33万元,按照乡村人口总量,本报告估算全国实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约7.35万亿元,合计估算全国实现居民消费支出约为31.2万亿元。
图2-6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率(2009—2019年)
从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自从迈入“十二五”期间以来,就一直低于农村居民,特别是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7.04%,低于农村居民的9.72%的年均增长率约2.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成为消费增长的关键部分和新引擎;但是,从总量上看,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过程中,近五年城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呈现2.52%和-2.27%的剪刀差,总人口差距扩大到2019年的2.97亿人,使得城镇部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占比为85.34%。
推动消费的核心力量是收入水平。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万元,按照城镇人口总量,本报告估算全国约有35.94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万元,按照乡村人口总量,本报告估算全国约有8.84万亿元,合计估算全国约有城乡收入44.78万亿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7所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近五年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和8.84%。从城乡内部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成为过去十年间的主要特点。但是“十二五”期间以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呈现较快下滑态势,虽然仍较城镇增速为高,但增速差距已经由“十二五”期间的3.7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的约0.4个百分点。近两年增速差距有扩大趋势,2019年达到约1.7个百分点。
图2-7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对比(2009—2019年)
综合收支两方面的因素来看,整体而言,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支差距在过去十年间显著改善,其中,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扭转了之前扩大的局面,差距开始逐年缩小,从“十一五”期间的峰值3.33持续缩小到2019年的2.64;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在“十二五”期间以更快幅度下降,“十二五”末已经缩小到2.32,201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2.11。
[1] 关于居民部分实现的社零额计算问题,本报告根据2018年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占比30.03%来估算,2019年社零额中政府消费部分约为12.36万亿元,居民消费实现的部分约为28.8万亿元。
根据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实行劳动者从全年日历时间365天中扣除52个星期的公休日104天,扣除法定节假日11天,全年应工作250天,每月平均工作20.83天,每天工作8小时。
从2020年4月26日国家人社部在其官网更新的“全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0年3月31日)”情况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这五个地区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迈入20元大关,北京最高,为24元,黑龙江、湖南的最低一档分别为12元、12.5元。
但是,综合考虑中国真实时薪的可比性、权威性和连续性,以及有85%的社零额是在城镇实现,本报告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年度公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进行分析,对应的消费和零售数据调整成城镇部分。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万元,折算时薪为41元/小时,日薪为330元/日/人,近五年年均增速为9.87%。与此同时,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4.96万元,折算时薪为25元/小时,日薪为198元/日/人。后者仅是前者工资水平的60%,近五年年均增速为8.67%。 [1] 另外,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农村地区的相应工资水平,我们参照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进行折算,2018年农民工折算时薪为22元/小时,日薪为179元/日/人,近五年年均增速为7.36%。
如图2-8所示,从发展趋势看,过去五年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高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约1.2个百分点,导致两者的工资差距从2013年的18 777元拉大至2019年的32 838元。同时,从各年趋势看,“十二五”期间以来,两类工资增长率都呈现下降态势,导致2011年以来的消费性支出和消费品零售额的持续下降,但私营单位的工资增长率的降幅相对更大,也仅在2018年有所回弹。
图2-8 城镇平均工资水平与消费支出、零售额对比(2013—2019年)
[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万元/人,城镇私营单位为4.5万元/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时薪和日薪水平也相应降低。
从消费总量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中,2018年城镇居民消费27.7万亿元,农村居民消费7.7万亿元,政府消费15.2万亿元,三类消费近五年间都呈现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0.9%、10.26%和10.05%,合计最终消费支出为50.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54%。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暴增了18.6个百分点,达到76.2%,拉动GDP约5个百分点。
对于2019年,由于缺少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数据,本报告根据全国人均消费和人口总量,估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约为23.8万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约为7.35万亿元,合计约为31.16万亿元。另外,根据社零额中政府部分上年占比30.03%来估算,在本年的社零额中,估计约由政府实现12.36万亿元,居民实现28.8万亿元,约占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合计总量的64.32%。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9所示,三类消费支出总量在持续增长,但是从增长率看,波动幅度较大,2011年以来均出现较大回落。但是,农村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增长率近年来开始回升,2018年约为12%,对比之下,城镇居民消费呈现逐步下滑态势,2018年更是出现快速下降至9.96%,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
图2-9 三类消费支出及其增长率(2009—2018年)
从结构上看,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自2011年以来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但是由于城镇整体人口结构的持续增长和农村人口总量的持续流出,因此农村部分的消费总量增长率除个别年分外,一直低于城镇部分,城镇居民消费在三类消费中占比从2005年的53.5%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54.71%,农村消费的比重则降低至15.25%,呈现逐步缓慢下滑态势。但这一趋势在2017年开始反转,农村消费支出增长率大于城镇0.21个百分点,2018年扩大至2.19个百分点。
从网络零售的总量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1] ,2019年全年网上零售额为10.63万亿元 [2] ,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5% [3] ,增速回落了7.4个百分点。折合每天约为291.3亿元,全国人均约为7 594元。按照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9.04亿人折算,人均网上零售额为11 761.5元。
其中,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 239亿元,按照统计公报口径,比上年增长19.5%,增速回落了5.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另外,本报告按照商品零售额口径,计算2018年网上商品零售额的占比约为23.36%。
如图2-10所示,从网上零售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按照当年统计公报的网上零售数据计算,之前年份按照统计年鉴进行追溯调整后计算,网上零售额2019年增长率为18.05%,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整体仍然保持了一个非常高的增速,其占社零额的比重在过去的五年里从10.26%提高到25.83%。
图2-10 网上零售及其增长率和占比(2014—2019年)
从网上商品零售额的发展趋势来看,因为网上零售额增速回落更快,导致2018年、2019年出现了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率高于网上零售额增长率的情况,但也相比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有所放缓到21.43%,其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重也较2015年的12.07%,在五年里提高了约11.29个百分点,达到了23.36%。
[1] 国家统计局从2015年2月开始,在当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前一年网络零售商业的发展情况和基本数据,2019年统计公报中是第6次公布。
[2]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3] 本数据系《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直接披露的增长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