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明显,逐渐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位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简称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东濒渤海,西靠太行。京津冀内部各省市之间长期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使得该区域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经济统一体。京津冀区域合作历史悠久,自元代北京成为都城以后,京津冀三地便商业往来频繁。其在地理范围上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沧州、保定、邯郸、张家口等11个地级市,战略地位十分显著。然而根据《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综合指标分析,三大经济圈中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从环渤海经济圈演变而来的

京津冀地区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回波效应十分明显,不断地将资本、人才、能源等生产要素从周边地区吸引至北京,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天津市和河北省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紧邻北京,受到北京的扩散效应影响较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明显。河北省整体上在京津冀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以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产业为主,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三地虽然地缘相接,但是公共财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落差却是“断崖式”的。虹吸效应导致北京周边地区资源大量流失,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北京则因此患上了人口拥挤密集、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居高不下等“大城市病” 。此外,中央对京津冀的转移支付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三地的财力差距,进而造成了京津冀三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随着三地互动日益频繁,京津冀地区以约占全国2.3%的国土面积,实现了约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集京、津、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部门负责人在河北省廊坊市达成“廊坊共识”,确定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能够破解发展难题,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国家交往、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辐射带动区域。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途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三省市的目标定位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实现三地间共享公共服务的发展成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京津冀地区将形成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产业空间布局。基于上述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此后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交通一体化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近期(2017年)和中期(2020年)目标,同时,推动京、津、冀三地分别制定了本省市的详细规划。最后,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初步搭建起一套专项创新体制机制。例如,《关于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等机制性文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的历史性机遇,提出了优化区域发展格局、转换区域发展动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和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等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总体要求、定位布局和相关任务,描绘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大合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伴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渐成为人民的迫切需求。区域发展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问题,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增势的同时,提高经济质量,彰显公平正义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诉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民经济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成为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区域重大战略,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使命。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步走”的安排,在中期任务目标基本实现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继续朝着2030年远期目标迈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过去“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探索过程,演变至“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十年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实际部门的落实推动,从战略框架的构建到远景目标的初步实现,从发展理念的提出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

然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以下逻辑关系:首先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水平差距会造成财力的差距,而财力的差距会导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供给,这种非均衡状态又会进一步拉大三地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不能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在三地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就会受阻,协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关键前提。此外,实现三地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规范三地之间财政竞争秩序的前提。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都涉及人员的流动,而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地点选择的关键因素就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断崖式”落差,不但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而且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并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京津两个城市相比,河北省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明显,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上面临较大的挑战,不利于资源要素吸收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三地的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对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对比三地发展现状找到各地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深入探究河北省各地市的基本情况,从根源出发找到河北省的发展短板,根据各地的定位和特点对症施策,着力弥补河北省的发展短板,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各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三地经济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步高水平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津冀两地应做好承接工作,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某些“断崖式”的差距,减少首都虹吸效应的影响,补齐三地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参差不齐的短板,提升河北优质资源要素吸引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此,本书拟在总结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相关经验、剖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未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难点与路径。

1.1.2 研究意义

研究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感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是衡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民生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政府的工作重心,推进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必由之路。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福利差距,提高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政府满意度,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人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京津冀地区人民群众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2)有利于为提升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一方面,国内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一般站在全国、某一省份或城乡的研究视角,选取几项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研究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或协同发展程度,或者选取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单一细致分析,很少有学者将基本公共服务细分,具体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各分项指标的协同发展现状,深入探究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的根源;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但是很少有学者实证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成效。因此,本书的选题视角相对新颖,把京津冀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细分,分析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现状,且利用双重差分办法实证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成效,找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统一起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通过对比三地的政策导向、发展现状等找到各地存在的优势及不足,系统梳理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历程,总结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实践经验与未来发展路径,从多维度提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宏观思路。同时,通过总结现阶段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来探究京津冀地区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有利于为更好地提升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各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三地经济和公共服务的同步高水平发展。

2.理论意义

(1)补充发展了区域协同发展理论

本书对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搜集与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层面,而国内研究则较为宏观。因此,本书综合国内外协同发展研究的长处,并结合京津冀地区发展实际,从理论上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并在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创新,对区域协同发展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补充。

(2)从财政学视角丰富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目前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领域,从财政学视角研究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并给出财税方面对策建议的文献很少,因此本书在从财政学角度研究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gdurugD36XmMeQxyzbEDXZPwFOq9D8b7PowuKUFYdnmYIZ46sIEa/l4RPhv/Hw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