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教育、医疗、保险、文化体育等方面实现区域均等化目标。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为统领,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九个领域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列出了详细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将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领域的81个项目,《“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即: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如表3-1所示)。
表3-1 我国“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主要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EB/OL].(2022-01-10)[2022-09-20].https://www.gov.cn/zhengceku/2022-01/10/5667482/files/301fe13cf8d54434804a83c6156ac789.pdf.
注:(1)带*指标数据分别为“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的年度平均值。
(2)带**的为2019年数据。
(3)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各地在制定相关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4)带***指标数据分别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累计数。
(5)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演出场所。
(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指体育场地内可供开展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人口的比值。
因此本书以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标准,并结合京津冀区域实际与数据可获得性,重点从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等七个领域进行考察。其主要内容见表3-2。
表3-2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整理。
基本公共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联合办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出发,提出要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京津冀基本公共教育协同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跨省市合作办学。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发挥自身在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生数量方面的优势,跨省市合作办学。北京市“建三援四”项目实施,支持北三县与通州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和北京市第四中学已经成功落地河北雄安并顺利接收第一批学生,天津市第一中学也挂牌成立了雄安校区,缓解了河北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短缺。此外,在职业教育方面,京津冀三地逐步开展跨省市单独考试招生试点,例如河北省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与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开展“2+1”合作办学,前者在校学生在本校完成两年学业后可以到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继续接受剩下的一年职业教育,并可在天津市参加高考。
第二,帮扶支援。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教育帮扶支援主要体现为京津对河北的支援。比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在河北省康保县设立分校,成立教育工作指导站,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合作机制,进行教育资源结对共享等,开展帮扶工作。河北省涿鹿县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形成教育帮扶小组,门头沟区选派教师前往涿鹿县矾山中学、赵家蓬中学指导教学,相应地,涿鹿县也选派骨干教师前往门头沟区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也利用暑期实践机会到对接中小学开展暑期扶贫支教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第三,学生访学。除了京津地区的教师支援河北学校之外,河北学生也有机会前往京津两地学校进行访学,开阔视野。2019年张家口市沽源县中职26名学生前往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学。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与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合作成立的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石家庄实验学校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学校进行实地体验式学习,体验名校氛围,扩展思维,增强其自主学习动力。
第一,跟岗学习。京津冀三地积极开展跟岗学习项目,河北省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市、天津市优质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方法。2019年第一批京津冀一体化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跟岗研修活动中,来自河北省深州市职教中心、曲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保定市第二职业中学和涞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学校的教师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学习、专业研讨、参与实际工作、听课评课等多种方式全流程体验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
第二,教师培训。河北省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积极与京津地区优质学校合作开展培训项目。2016年天津职业大学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及市内重点学校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的培训。京津地区学校骨干教师还以挂职锻炼的形式支援河北省,如北京市财会学校派出副校长到河北省张北县职教中心挂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该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课堂教学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有所劳、有所得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创业是积极意义上的主动就业,不仅能够实现个体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对地区充分就业的实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京津冀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重点涵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 。
公共就业服务主要由就业管理、就业援助两部分构成。
就业管理包括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这是判断地区就业失业形势的重要依据。目前京津冀三地均已基本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北京市将有转移就业意愿且具有北京市户籍的农村劳动力按照无业求职、阶段务农和转移就业三种状态进行动态监管,天津市、河北省将具有本地户籍的城镇劳动力群体纳入就业管理体系之中 。京津冀三地均以《就业失业(登记)证》为载体开展就业失业管理工作。
就业援助主要包括就业优惠政策、失业保障等内容。具体来说,在优惠政策方面,北京市为具有北京市户籍或实现创业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就业优惠政策,天津市基本实现就业优惠政策的城乡统筹,河北省除了提供就业优惠外还为城镇劳动力群体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劳务输出补贴等。在失业保障方面,京津冀均为失业登记人口提供失业保险。
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京津冀创业服务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众创空间建设、创业补贴政策等。三地均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包括创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为创业者提供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还为创业者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重点帮助大学生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板建设。
京津冀三地都建立了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工会、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主要包括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等。京津冀三地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尤其关注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并谋求劳动合同的跨省域效力。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方面,三地都建立起最低工资制度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致力于完善本地区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合力建立跨区域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就地化解机制 ,提高案件处理及时性和处理效率。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其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社会保险资金筹集规模来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也涵盖了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2019年12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涵盖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险协同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本市与北京市、河北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推进政策制定、经办服务、监督管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资格互认、医药产品采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做好区域基本医疗保险协同工作。”
2019年6月,京津冀三地政府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启动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主要围绕异地就医住院、门诊直接结算、医药产品集中采购和医疗保障协同监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有利于解决三省市群众看病垫资和跑腿报销问题,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将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医疗保障同城化、信息化、一体化进程,让三地群众享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同年11月,京津冀三地医保局在津签署《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7月,以《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为基础,天津市医保局牵头并会同北京市医保局、河北省医保局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医疗保障工作协同发展深度合作。该文件包括四方面工作内容:一是积极推进京津冀门诊联网直接结算,包括扩大跨省市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数量、推进门诊慢特病的相关治疗费用跨省市直接结算、加强三地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促进三地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度合作等内容;二是积极促进京津冀医药服务管理协同发展,包括持续推进以京津冀为基础的“3+N”联盟医药产品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扩大药品和耗材联合招采的范围,建立京津冀医药工作沟通机制等内容;三是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险基金协同监管,包括继续开展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交流合作、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智能监控等内容;四是支持雄安新区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包括协助雄安新区设计医疗保险政策、向雄安新区提供宏观统计数据支持等内容 。
综上,基本社会保险协同发展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药品和耗材联合招采、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评价区域间基本社会保险协同发展的水平,主要可以从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和参保率,养老保险筹资、缴费及发放水平,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和报销比例,财政补助水平,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含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
2015年9月,京津冀三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进入里程碑式新阶段。该合作协议共提出了十方面的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加强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推进公共卫生区域联动、强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对接、构建综合监督协调机制、加快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 。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合作协议落实落地,京津冀三地随后分别印发了本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年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主动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综合考虑环京津地区患者外流因素,在全省建设五个医疗区域,通过国家和京津对口支援,促进区域医疗水平提升。
2016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吸纳首都优质医疗资源新建医院、开办分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开展专项技术合作等,探索试点PPP等投资管理模式,建立区域双向转诊、医学检查结果互认等机制,支持建设大型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2017年2月,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从三地协作和协调发展的角度谋划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和发展卫生资源与津冀地区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的带动能力,指导周边地区提高服务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此外,在2015—2017年期间,京津冀三地陆续就实验室质量与技术、卫生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精神卫生防治、口腔卫生保健、妇女与儿童保健、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签署相应合作协议,全面提升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协同发展水平。
综上,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协同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以新建医院、开办分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开展专项技术合作、推进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等形式展现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协同发展,优化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二是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救援、采供血、卫生监督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式展现的基本公共卫生协同发展,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是以完善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以及防疫物资保供等形式展现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
2012年,我国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列出了“十二五”时期政府所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它主要指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
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强调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政府基本社会服务范围和项目有所扩展,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老年人福利补贴、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基本殡葬服务、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等13项,聚焦于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服务等兜底帮扶,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与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提供基本社会服务成为民政部的主要职能。在201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民政部的职能就设定有“提供基本社会服务”。民政部进一步表示要更加聚焦于“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责”。从服务对象看,民政部门负责的基本社会服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弱势群体救助,主要包括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儿童、妇女与老年人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残疾人保障等,这些是基本社会服务中的主要内容;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婚姻管理与服务、殡葬服务等。
2023年公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服务对象作为分类标准,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九个方面、八十个服务项目,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最明显的调整是根据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便于城乡居民查找自己可以依法享有的各类具体服务项目名称。这一调整实现了从以部门责任和职能定位为中心向以城乡居民实际服务需要为中心的转变,即“基本”过去强调的是政府责任和职能的边界,现在“基本”则成为城乡居民基础性公共服务需要的构成和导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中仅包含了政府所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从全社会来看,还有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如基本养老服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基本救助服务、安宁疗护服务、托育服务等。
政府担负有提供社会保障的职责,同时要尽量降低住房价格变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它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政府为社会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政府一般从两个方面来实现这一职能:一是制定有关住房发展的专门规划,如针对中低收入者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二是直接向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供应或者给予住房补贴,政府将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看作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并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主体,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也便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政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的公平。
建设公共保障住房的目标是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权。住房是人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但在市场化条件下,个体只有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购买住房。在此背景下,政府的调节就十分重要,这是政府履行保障公民居住权责任的重要表现。
首先,住房权是社会个体的基本人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条件。社会的住房问题不可能完全靠市场解决,即便经济发展水平再高,若无适当的住房调节政策,也无法解决全民的住房问题。其次,政府在基本住房保障中需要承担财政支持责任。部分社会个体难以实现住房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收入低。为此,政府必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政策以减轻中低收入者购房上的经济压力。再次,基本住房保障措施要想得到落实还需要有一套健全的组织体系,它是运行各种基本住房保障措施的主体,并负责各种住房政策的拟定,确保基本住房保障政策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也是政府的责任之一。最后,要想真正让基本住房保障政策获得贯彻,避免基本住房保障措施偏离目标,政府还必须建立起监管机制,确保基本住房保障在规划、具体实施以及后期管理等各个阶段都受到监管。
2014年,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共同签订《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标志着京津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入了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京津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顶层设计,即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关注区域之间的协作机制。要在三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协同发展政策和方案,形成三地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文化要素在区域间的联动。第二个层面为具体协同发展项目的实施。一是要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涵盖范围;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再配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第三个层面为配套机制制度的完善,包括项目实施监督机制、绩效评估机制,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图书馆联盟、演艺联盟、文化产业联盟等协同组织,公共文化资源库、宣传平台、服务平台等协同平台,以及文化保护、传承和振兴政策措施等的完善。
《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指出三地主要就文化领域的顶层设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演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协作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域文化市场、文化人才的交流培训等八个方面展开协作。《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则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涵盖的范围明确分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等七个项目。从京津冀的政策文件与实践情况来看,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展开协同与合作:
第一,传统文化方面,京津冀积淀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与燕赵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三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以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为载体,展开协同合作,包括送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花鼓戏、豫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下乡、进基层、进校园服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展演展示。
第二,现代文化则以音乐会、话剧、舞台剧、艺术展览、文化展览等为展现形式,三地进行联合创作、巡演展览以及各种惠民演出。
2014年京津冀三地就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签署了《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2016年三地进一步签署《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就进一步在发展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以及密切相互沟通联系等四方面深入加强交流合作描绘了蓝图。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印发《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群众健身休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参与健身休闲活动人数不断增加,推动实现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这些文件的颁布为京津冀体育领域的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涵盖的范围为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和全民健身服务。其中,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指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民健身服务指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活动和比赛、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免费提供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因此结合京津冀的实际情况,就京津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而言,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方面包括体育场馆协同运营、冰雪场馆规划布局、京津冀体育一卡通服务等;全民健身服务方面包括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国际国内商业体育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的交流与协作,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