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重点条文解读

导学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完成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此背景下顺势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共10章74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事项、中心工作,《乡村振兴促进法》即成为政府部门开展乡村振兴各类工作的“规矩绳墨”:第一,乡村振兴需依法谋划。五大振兴的推进须恪遵该法,以有序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第二,乡村振兴要助农有法。应始终以“农”为本,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第三,乡村振兴应依法履职。政府部门在积极有为的同时更需依法而为,据法履职。

在本部法律中,政府部门应重点关注该法“总则”和乡村“五大振兴”的内容和要求,理解该法的目标和适用范围,掌握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基本原则,注重其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依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1.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

法条解读

本条为该法的立法目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农业农村的中心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则是此总目标之下乡村振兴具体的工作方向。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城乡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典型案例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是闻名遐迩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深度负债”,但是,在村领导班子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改造农田发展生产,摘掉了落后、贫困的帽子。在连续几任村支书的带领下,战旗村人谱写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的壮丽篇章: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组织、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百强名村”。

案例解读

纵观战旗村的发展历程,其正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将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发展的中心主线:首先是农业。不论是在集体化时期,还是在包产到户后,战旗村人都能够集中力量,抓住机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该村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如生产郫县豆瓣、发展乡村旅游等。其次是农村。通过村集体牢牢掌控集体经济的控制权,集体中各类公共事务的开展便始终有良好保障。在集体资产入市改革后,战旗村同步推动“乡村十八坊”“郫县豆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的建设,并积极改善村内环境,打造景区级人居环境。最后是农民。战旗村始终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通过“三问三亮”党建活动等调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敦化民风建设和谐社区。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农业发展。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法条解读

本条介绍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大体和乡村“五大振兴”对应。同时,本条指出了推进乡村建设的具体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协同推进,表明推进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不能丢失,实际上,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乡村独特性的展现,也是开展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典型案例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位于黔东南苗岭群山之间,地处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地带。该区域气候湿润、植被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黄岗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通过多产业融合发展,在保留侗族村寨特色的同时,又将侗寨加以美化和改造,借助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特色发展村庄经济。在农业生产上通过稻、鸭、鱼共养,构建绿色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第二产业上,通过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售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三产业上,通过组建民族乐队、重唱侗族歌曲,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案例解读

观察黄岗村的发展模式,不难发现,该村庄将侗寨文化“用活”“融汇”,从而为村庄文化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一方面,在发展中始终坚守村庄本色。坚持种植和改良“香禾糯”水稻品种,保障粮食的自给自足,同时促进增产增收;探索稻、鸭、鱼生态种养模式,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传承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以现代方式颂扬传统。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始终依循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致富为先导,在政府支持下,在经济发展中改造、美化家园。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习近平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

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法条解读

本条规定了乡村振兴的原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是前提和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所规定的乡村振兴的原则包括: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由此可以看出,党的领导始终是首要。《乡村振兴促进法》所列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调整和凝练,使其更有针对性且更具操作性,在指导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能更好地发挥指引作用。

典型案例

各地在具体的乡村振兴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原则要求。在《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渝北区将乡村振兴的原则归纳为坚持党管农村工作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同时该规划对每条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以更好地指导地方乡村振兴实践。在渝北区洛碛镇的大天池村,其遵循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传统村落改造,让“新”与“旧”共生。2021年,大天池村被列为渝北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力推进“五大振兴”。该村通过农旅融合,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同时围绕当地的天池水景与苍翠山色开展乡村旅游建设。

案例解读

该村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秉持“修旧如旧”的修缮思路,以“八改六化”为标准,突出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对农房进行整治提升,并沿线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片,开展“保洁、植绿、拆棚、排危”综合整治。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尊重村民意见,保证村民能获得更多收益。毫无疑问,该村的发展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了改革创新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实现了村庄新生。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条 国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增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法条解读

本条是产业振兴的总纲。本条第1款规定了产业振兴应当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坚守和主要途径,同时要确保农民在此过程中受益。第2款则是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为细致的要求。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利润比单纯每个产业之和更高,核心是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典型案例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中,集体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村庄经济持久发展、农民持续受益的重要保障。众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始终坚持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主干,集体成员均能从集体的发展中获益。以河南临颍南街村为例。该村为全国名村,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曾短暂实行包产到户,但随即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集体和村民难以从中获益的情况。为改变此状况,该村开始陆续收回集体企业,并按照自愿原则收回发包给农民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南街村坚持农村本色,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点,进而发展与之相关的工业,如方便食品、酒类等,此后逐步扩大产业门类,逐步形成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循环性产业链条。相关数据显示,南街村集体企业的产值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2007年实缴资本过亿,其发展历程很好地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理。

案例解读

总的来看,在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南街村筑牢了农业根基,只有让村庄产业发展的“根”始终“接地气”,才能延绵不绝。而后南街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通过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凭借全国文明村的名气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不能走“归大堆”的老路子。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坚决遏止新增债务,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不能让集体经济变成少数人的“小金库”。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方法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工业、绿色建材、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的建设;统筹农产品生产地、集散地、销售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

发展乡村产业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的要求。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要求。第1款具体阐述了当前农村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一是在农林牧渔产业基础上延伸的产业,包括特色农业等,为人们体验农耕文化提供了渠道;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则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二是依托乡村特色资源的产业。如依托革命旧址、历史故事等可发展红色旅游。三是国家建立引导示范性的园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既可促进新技术应用,也可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景点。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国家通过统筹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顺畅。第2款则强调乡村产业发展应合法合规。

典型案例

位于安徽省歙县的卖花渔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依靠种植盆景的历史传统和技艺传承。卖花渔村户户有景,家家种花,发展庭院经济。村庄农户仅200多户,售卖盆景的数量却能达到每年3万多株,每年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真正实现了技艺传承与经济价值开发的“双收”,而村民的收入也在这样一种“美丽经济”中得以增长。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扩大了村庄苗木的种植空间,“卖一株种两株”的理念更让村庄始终留住绿水青山,村庄道路的修建畅通了盆景的运输销售,网络直播的运用更打开了盆景销售的广阔市场。

案例解读

观察卖花渔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其巧妙且充分地调动了生产中的各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村庄发展的独特优势。首先,种养盆景的传统让村庄在发展盆景经济上有着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其次,对自然生态的重视让盆景发展生生不息。再次,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苗木种植空间。最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销售市场。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盆景这一“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所包含的经济与艺术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

——习近平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四条 国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 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谋定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总的来说,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有三大机制:一是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丰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通过这三大机制,真正实现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

典型案例

石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同时也是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程某,同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这对博士夫妇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从2009年创办“小毛驴市民农园”项目,到2012年创办“分享收获”农场,从事农业十余年的石某夫妇始终在蔬菜大棚和鸡舍之间忙碌,与北京郊区的村民同作同息。石某是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洋插队”)的学生。在留学务农期间,石某领悟到流行西方的CSA模式的精髓:农场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以互相信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回国后,石某和伙伴先后创立了“小毛驴农园”和“分享收获”平台,并组建全国CSA联盟,发展有机农业。

案例解读

石某夫妇的创业故事生动展现了人才推动农业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变化,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理念的深层力量。两人既是国家培养的农业人才,同时又培养、激励了一大批人才投身农业、奔赴乡村。他们的经历证明了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政策的支持,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更需要对农业农村怀有独特的理想信念,最后才可能形成“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式的对乡村的感念与归依,也才可能让人才去得了、用得上、站得稳、留得下。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同时,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要求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产业,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坚持突出地域特色,三是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写入法律,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典型案例

乡村体育赛事借助网络力量传播,能够有效推动举办体育赛事所在村镇乃至县域经济的发展,贵州“村超”“村BA”的“出圈”即是良好的例证。游客来榕江观看“村超”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统计,在“村超”火爆的几个月份,榕江住宿业营业收入高达3 000多万元。到2023年“村超”结束时,榕江已吸引游客20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同时,由于“村超”IP的成功塑造,其逐步成为当地乡村可以持续利用的一块“流量招牌”。

案例解读

榕江乡村振兴的发展实例生动展现了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整个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村超”的发展源于当地村民对于足球这一体育活动的热爱,地方政府借助这一传统的乡村活动,加上地方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环境以及各类活动,最终成功地将地方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村超”的成功表明要善于开发利用当地既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能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要求

第三十四条 国家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乡村生态振兴总体思路的规定。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省以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二是制定休养生息制度。其中的重点是对农用地实行休养生息。在生态文明法治背景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用地休养生息,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明确政府各方责任。中央对此出台了相关办法,细化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清单”,将行为追责和后果追责相结合,并将终身追责作为基本原则。

典型案例

三明市常口村是我国“碳票”第一村。2021年5月18日,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在常口村诞生。常口村以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的良好支撑起村庄产业兴旺、经济发展。首先,常口村广阔的森林本身就可以“兑现”。村庄集体拥有3 000多亩山林,“碳票”价值在14万元左右。其次,常口村利用森林广阔的优势发展林业经济。村庄返乡创业人员通过在林地以仿野生的方式种植高品质黄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保护了山林的生态环境。最后,良好的生态环境更为其他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村庄建立了水上皮划艇训练基地、开办了农家乐,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益。

案例解读

从常口村的村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维护村庄山水秀丽的环境是常口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诀要。正是因为常口村村民世代守护着一方山林水土,在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亦是取之有度、取之有道,才能一代又一代依靠着山,依傍着水,将自然所馈赠的无尽宝藏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结合,最后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组织振兴的基本要求

第四十一条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的规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一,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坚持党委领导是根本,完善政府责任是前提,开展民主协商是渠道,实行社会协同是依托,动员公众参与是基础,推动法治保障是条件,加强科技支撑是手段。其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使三者在多方面共同发力。其三,强化乡镇的服务功能。增强乡镇在乡村治理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

典型案例

保合村位于重庆长寿区龙河镇,该村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村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其一,激发自治活力。明确便民代办事项,推动村“两委”职能归位;创新“湾长制”管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发挥村“两委”、党小组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微治理”作用,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决策,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其二,筑牢法治根基。布局“小马工作室”“调解室”等功能室和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阵地;运行“智慧龙河”系统,助推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互联网+”模式;邀请上级部门到村举办法治宣讲。其三,强化德治引领。修建村史馆、村级党建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强化乡村文化引领能力;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典型倡新风;实施“党员积分评星管理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案例解读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始终是带领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向前迈进的主心骨。在村庄一级,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强化村党组织对整个村庄的领导,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向上级争取资源,向下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优势。本案例中,在强有力的村党组织带领下,保合村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而治理良好又进一步强化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更为乡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习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

9.领导干部应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法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般性规定。城乡融合发展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没有乡村发展,城镇化就缺乏根基;城镇化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二,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兴城镇化战略同步实施、统筹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应整体规划城镇和乡村发展,注重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同推进。其三,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手段和目标。城乡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手段,而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典型案例

南宁青秀区刘圩镇是广西南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试点乡镇,该镇充分利用处于青秀区东部城镇规划发展主轴线的区位优势,在试点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促进镇内经济发展。首先是规划发展。当地政府在实地调研、咨询专家以及全面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刘圩镇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状况等条件进行深入论证分析,最终确立了该镇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提质增效、优势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为促进该镇城乡发展有效融合,青秀区在该镇重点打造以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基地。刘圩镇充分利用距离城市中心地带较近的区位优势,以城市市民阶层的消费力和城市带动力为发展基础,通过建立“市民农庄”项目,将农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连接。在此基础上,刘圩镇的规划能够为周边的市民和镇内农民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和设施,带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向村镇的流动。

案例解读

本案例中,刘圩镇在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固有优势,充分开发本区域的特色农业资源,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该镇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以及发展基础的进一步筑牢。总之,刘圩镇城乡融合发展的试点与探索创新,较为成功地利用了城市资源为村镇发展服务,促进了城乡要素有效有序流动,为进一步的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不能缺门漏项。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领导干部应了解乡村振兴扶持措施的总体要求

第五十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的规定。财政投入是农业农村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健全财政农业投入机制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对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制度构建、投入总量、投入方式、投入结构、投入效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指明了方向。

典型案例

湖南省财政厅扛牢财政支农强农责任,不断强化投入保障,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彰显财政新担当、贡献财政新力量。第一,坚持把加强“三农”投入保障作为应尽之责。湖南省持续加大“三农”投入保障,2017年至2022年农林水支出年均增长5%。下一步,湖南将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第二,坚持把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聚焦粮食安全稳根基、聚焦特色产业蓄动能、聚焦联农带农促增收方面,湖南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实现精准“输血”、有效“造血”、通络“活血”。第三,坚持把补齐农业农村建设短板作为当务之急。湖南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资源统筹配置和综合调控功能,支持实施“五千工程”、建设“和美湘村”。第四,坚持把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作为关键之举。湖南财政持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管,在全国率先出台《衔接资金及脱贫县涉农整合资金项目管理操作指南》,夯实衔接资金管理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五,坚持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长久之策。湖南财政在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潜力以及向人才要活力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财政作用。

案例解读

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是乡村获得初始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湖南省财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扛牢财政支农强农责任,不断强化投入保障,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彰显财政新担当、贡献财政新力量。将财政切实投入乡村振兴支农之中,提升了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各方面发展的力量,也增强了乡村持续发展的深层动能。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1.领导干部应了解金融扶持乡村振兴的法律规定

第六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机制,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主要为本地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当年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健全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体系的规定。依法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以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健全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明确相关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本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三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典型案例

为引导农村金融更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立足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融入乡村自治管理,建立了信贷村级初审机制、增信机制、信用户“进”“退”机制以及抵押物处置机制等,探索出一条以信用担保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贷款风险控制难、授信额度小等问题,让普通农户也能享受到便利的农村金融服务。

案例解读

余江区的金融创新模式呈现三大效果:第一,有效满足了农民贷款的需求,解决了农民季节性资金短缺的问题,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第二,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促使有融资需求的农户更倾向于从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第三,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增强了农民对村集体、村委会的认同感,也找到了一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一些地方搞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受到农民欢迎,这是个方向,要总结经验、加快推广。

——习近平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2.领导干部应严格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考核目标

第六十八条 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的规定。一方面是要完善乡村振兴目标责任制。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地方政府承担促进乡村振兴的推动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考核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完成乡村振兴目标的情况。

典型案例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连续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方案》,其中,针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的考核工作由岳阳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岳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多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与保障三个方面,对全市11个县市区进行考核,采取县级自评、实地考核、市直部门考评、综合评价方式。

案例解读

岳阳市通过制定实绩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一方面可以明确乡村振兴工作的任务重点。通过调整考核项目的分值比重可以有效聚焦年度或阶段性的重点任务,保障重要举措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实绩考核可以压实责任主体,通过任务层层分解和考核督查问责,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避免不作为和慢作为,同时防止个别地区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一刀切、乱作为等情况。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

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要结合机构改革,理顺涉农部门的职责分工。

——习近平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un9jbRkOOX1tGoP0YaGQFBhKRsdA9k6bcg1cEVTaWDD02eYsjwC4kaZ+Q4hkBx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